<p class="ql-block">- 白垩纪时期:丹霞山所在区域是南岭的一个山间盆地,四周山地强烈隆起,盆地内接受大量碎屑沉积,砂岩和砾岩交互沉积形成巨厚岩层,沉积物中的铁元素氧化使岩石呈现红色,形成红层。</p><p class="ql-block"> 距今7000年前后:景区地壳开始上升并逐渐受侵蚀。距今600万年以来,盆地多次间歇上升,平均每万年上升约1米,岩层间发育大量断裂和裂隙,在流水侵蚀、重力崩塌等作用下,最终形成如今顶平、身陡、麓缓的丹霞山。</p><p class="ql-block"> 人文历史</p><p class="ql-block"> 先秦时期:相传4000多年前舜帝南巡曾到丹霞山,在此奏韶乐,此外还有女娲在丹霞山采五彩石补天、捏泥人造姻缘等传说。</p><p class="ql-block"> 秦汉至隋唐时期:秦汉以前就有得道僧人道元在丹霞山混元洞、狮子岩一带修行,隋唐时期丹霞山已成为岭南风景胜地。</p><p class="ql-block"> 北宋时期:徽宗崇宁年间,法云居士云游至丹霞梦觉关,见奇洞胜景,遂题“梦觉关”,并在此建庵宇18间,供奉观音菩萨。</p><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时期:江西赣州巡抚李永茂抗清未遂,于1646年携家眷隐居丹霞山“长老寨”,其弟李充茂后将此山施予寺庙。1662年,广州海幢寺澹归禅师来此开辟道场,营建别传寺,使其成为粤北三大寺庙之一。</p><p class="ql-block"> 清朝时期:康熙五十年,古健僧人在丹霞山半寨和洪岩两处建有庵堂,并重塑十八罗汉,丹霞山香火日益旺盛。但乾隆四十一年,因澹归禅师文稿有反清之嫌,僧徒遭大肆杀戮,别传寺首遭大劫。</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别传寺又因战乱等原因,先后遭遇珍贵法器被抢、火灾等劫难。不过在民国二十三年,广东西北区绥靖委员李汉魂率军驻扎韶关,重修丹霞精舍、丹霞下院等,并作《重修丹霞记》。</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1963年,仁化县建立丹霞山林场。1980年本焕法师募捐千万元重修别传寺,并陆续重修锦石岩等景点。1984年别传寺佛像开光,国内外佛教徒千余人前来祝贺,丹霞山宗教文化得以复兴。1995年丹霞山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2010年,以广东丹霞山为首的“中国丹霞”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