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骑上电动车,按着手机导航指引,踏上了探访开封山陕甘会馆的旅程。 这座坐落在繁华都市一隅的古老建筑,如同一本尘封的历史书,静静地等待着每一位访客的翻阅。电动车扎稳,拿出身份证来到景点售票窗口,一问,六十周岁以上免票参观,窃喜,经过验票处,出示身份证便进入了山陕甘会馆内。</p> <p class="ql-block"> 进入景区,好像山东过来一群游客,一位解说员主动热情上前(景区可能安排的免费志愿者讲解员)的问需要讲解吗?作为游者那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了,于是我便是听者之一。</p><p class="ql-block"> 山陕甘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是山西、陕西、甘肃三省旅汴客商经商、贸易、联络同乡感情的场所,见证了清代商业的繁荣与发展。会馆整体布局坐北朝南,采用中轴线对称的设计,总面积达3870余平方米。主体建筑如照壁、戏楼、牌楼、正殿等置于中轴线上,附属建筑则位于东西两侧,构成了一座布局严谨、空间层次分明的清代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我们现在看到的照壁,是会馆入口处的标志性建筑,它通高8.6米,宽16.5米,厚0.65米,气势恢宏,堪称会馆的点睛之笔。照壁采用青砖磨砖对缝而成,结构坚实稳固。整个照壁可分为台基、壁体和庑殿顶三部分。台基为青石须弥座,这是中国传统基座形式之一,象征着稳固与庄严。须弥座之上,是照壁的壁体部分,两面皆砌有精美的砖雕牡丹和回字纹花框,这些砖雕图案细腻生动,寓意富贵吉祥和连绵不断。</p><p class="ql-block"> 照壁背后书写的“忠、义、仁、勇”四个大字,笔力遒劲,寓意深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这四个字不仅彰显了会馆主人对于传统美德的崇尚和追求,也成为了会馆一景,吸引着无数游人在此驻足留影纪念。</p> <p class="ql-block"> 跟随讲解员步入关帝庙院子,一棵棵参天大树挺立其间,枝叶繁茂,遮天蔽日。左边是钟楼,右边是鼓楼,我们知道,古时候没有钟表,因此就用早晨敲钟,夜晚击鼓方式提醒人们时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晨钟暮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 随着讲解员的脚步移动,只听见讲解员让我们向后转,百思不得其解的游客刹那间都转了过去,哇塞,原来是一个二层的戏楼,虽然如今已空无一人,但站在这里,我们依然能想象出那些穿着华丽服装的演员们,在台上哼唱着优美动人的曲调,台下坐满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掌声雷动,热闹非凡。这一刻,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艺术魅力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 讲解员继续让我们迈过身子往前看,山陕甘会馆的鸡爪牌坊,就在眼前,这座牌坊是为了歌颂关羽的品德而建造的。这座牌楼位于会馆的中轴线北部,拜殿南面,采用三间六柱五楼不出头式的结构,歇山顶设计使其显得庄重典雅。其平面布局呈三角形,三柱一组,三角鼎立,形似鸡爪,因此被汴城人士称为“鸡爪牌房”。它也是“馆庙合一”的建筑,既是祭祀关羽的场所,也是商人异乡的家园,维系商人团结的纽带,宣扬晋商信义和道义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走,便是山陕甘会馆的正殿,讲解员绘声绘色的为我们游者讲述正殿上方七层木雕的含义,据说北京故宫的建筑也只有五层木雕,而这里的七层木雕是我国仅存一处的稀世之宝。随着讲解员手中的小射灯所点之处,让每位游者对着七层木雕含义剥开了云雾。七层木雕的图案内容逐一是:狮面龙头、倒挂蝙蝠。祥云纹饰。双龙戏珠。奇禽异兽。花草鸟兽。鹭鸶莲花、鹌鹑菊花。葡萄、二龙戏珠(一升一降)。无不体现商人经商一帆风顺,八方来财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 开封山陕甘会馆的七层木雕,简直是中华木雕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每一层都精雕细琢,巧夺天工,仿佛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们或细腻温婉,如春风拂面;或气势磅礴,如龙腾四海。每一刀、每一凿,都凝聚着匠人们的心血与智慧,让人不禁为之惊叹。</p> <p class="ql-block"> 从驼铃商队到“一带一路”,山陕甘会馆始终矗立在开封闹市,默默诉说着商业力量如何塑造文明。它不仅是中原大地的文化地标,更是中华民族“商通天下、和合共生”精神的永恒见证。在这里,每一块砖石都镌刻着中国商道的智慧密码,每一方木雕都跃动着文化交融的生命力。此次游览,让我感受到当今商业文明建设中依然振聋发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