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爷爷爸爸和我》</p><p class="ql-block"> ~~ 一根竹子三代人</p><p class="ql-block"> 柽溪江的水总带着铁锈味;西门岩的炊烟回荡了三十年;龙井山依旧在家门口站着。</p><p class="ql-block"> 当年刚刚近视的小男孩,现在成了中年大叔,他站在老宅走廊里,望着父亲在晨雾中赤膊跑步的身影,忽然想起爷爷那件褪成土黄色的国军(中国远征军)军装——同样的晨光里,这件军装曾挂在老槐树杈上滴水,也曾在缅甸的雨林里裹住发高烧的少年。</p><p class="ql-block"> 一、弹孔里的竹蜻蜓</p><p class="ql-block"> 爷爷的军装口袋里总揣着个竹篾编的蜻蜓。那是第二次长沙会战时,炊事班老兵用弹壳熔的铁丝作骨架,竹子做衣裳。爷爷是炮兵班长,那种口径很小的六零炮,转移战场都要箩筐扁担挑。1942年他跟着中国远征军入缅,撤回国时,在野人山迷路那七天,这竹蜻蜓成了指路的灯。后来我在云南省档案馆见过泛黄的作战地图,那标注的"竹林陷阱"旁画着简笔蜻蜓,墨迹洇开了弹孔的形状。</p><p class="ql-block"> 回家乡后爷爷成了篾匠。</p><p class="ql-block"> 父亲入伍前也是篾匠。</p><p class="ql-block"> 当兵后的军用水壶,接的是柽溪江(钱塘江的上游,流过我们家后门)边竹林的竹管。他总说在杭州当通信兵那会儿,在西湖边扛着竹扁担挑沙袋筑堤坝义务劳动,比爷爷在缅甸的炮弹坑里幸运多了。有次抗洪抢险,他用爷爷教的竹编法捆扎沙包,发现竹篾浸了江水后韧性翻倍。这些细节后来变成他当书记时抓水利建设的秘诀,也化作我创业时设计竹纤维建筑材料的灵感。</p><p class="ql-block"> 二、跑鞋上的年轮</p><p class="ql-block"> 父亲退休后买的跑鞋,鞋底纹路刻着竹节纹。每天清晨五点半,他沿着金华江跑十公里,直到运动鞋磨破第三双,江岸青石板上才显出规律的凹痕。就算是冬日,跑步回来他一定要冲一遍冷水才行。偶尔冬泳时,他总戴着爷爷的怀表,表链缠在手腕上,与跑步时晃动的银色运动手环相撞叮当响。</p><p class="ql-block"> 曾经几时,我拿着爷爷的竹根烟斗抽烟,火星明灭间听父亲讲往事。他说当书记那会儿带着工人搞技改,那时他的工厂已经改成五金水暖器材厂,专门对接金华五交化。就像当年入伍前在竹器厂编谷筛——废寝忘食。他曾经连续七天吃睡在办公室,床头摆着爷爷的军功章。</p><p class="ql-block"> 三、竹纤维里的春雷</p><p class="ql-block"> 恍惚某时我站在大学创业园,手里攥着某高校新材料实验室的检测报告。我们用竹纤维开发的防弹材料,正在改写欧美安防市场的游戏规则。这多像爷爷用弹壳编竹蜻蜓,父亲用江水泡竹篾,都是把最传统的材料逼出超越时代的性能。</p><p class="ql-block"> 爷爷走了十多年了。</p><p class="ql-block"> 睡梦中,有一次陪父亲回缅甸密支那,看爷爷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我们在佛塔阴影里找到半截竹制路碑。他忽然蹲下身,用跑马拉松磨出茧子的手指抚摸刻痕:"当年你爷爷编竹筏用的老雷竹,该有碗口粗了。"晚风掠过佛塔金顶,惊起漫天竹叶,那些被炮火犁过的土地,此刻正生长着比钢铁更坚韧的东方竹林。</p><p class="ql-block"> 暮色渐浓时,父亲掏出手机给我看跑步轨迹图。缅甸江蜿蜒的蓝色水道旁,他三十年晨跑积攒的数据连成发光的竹节纹路。我忽然发现这轨迹与爷爷军装上的竹蜻蜓纹样惊人相似,而我的创业企划书里,正画着类似的螺旋上升曲线。</p><p class="ql-block"> 江对岸亮起新安的霓虹,父亲跑鞋上的反光条忽明忽暗。三百年前东阳匠人用竹篾编出抵御台风的板壁,八十年前爷爷用竹片固定迫击炮支架,三十年前父亲用竹管改造军用水壶——此刻这些记忆碎片,在我设计的竹基防弹材料检测报告上,凝结成闪光的年轮。</p><p class="ql-block"> 竹子,篾匠,竹编,三代人,一件事,东方大国,蒸蒸日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