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思想”点燃思维火花——六年级《圆柱的体积》课例研讨

柏柏

<p class="ql-block">  一节课,不仅是一段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思维的探险。 </p><p class="ql-block"> 在六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我们与孩子们一同拾起“转化”的钥匙,推开几何世界的大门,将陌生的圆柱化作熟悉的长方体,让公式的诞生不再冰冷,而是跃动于指尖的实验、闪烁于讨论的灵光。</p> <p class="ql-block">教学准备** </p><p class="ql-block">教具:等分切块圆柱体模型、多媒体课件、橡皮泥、胡萝卜🥕、白萝卜。 </p><p class="ql-block">学具:圆柱形实物(纸筒、茶叶罐)、探究任务单。 </p><p class="ql-block">生活素材:水杯、水管、粮仓等图片,链接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教学过程实录**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情境导入——从生活出发</p><p class="ql-block">问题驱动: </p><p class="ql-block">“如何计算这个圆柱形水杯的容积?” </p><p class="ql-block">学生提出猜想:能否像长方体一样用“底面积×高”? </p><p class="ql-block">设计意图:以生活问题激发兴趣,引出转化思想。</p> <p class="ql-block">二、探究活动——化曲为直,破茧成蝶</p><p class="ql-block">1. 实验操作,直观感知。</p><p class="ql-block">- 小组任务:将圆柱体橡皮泥捏成长方体,观察体积变化。 </p><p class="ql-block">- 关键提问:“形状改变后,什么没变?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与圆柱有何联系?” </p><p class="ql-block">2. 动画演示,深化理解</p><p class="ql-block">播放圆柱体等分切割、拼凑为近似长方体的过程,动态展示“曲→直”的转化(配图:课件截图)。 </p><p class="ql-block">学生发现: </p><p class="ql-block">- 长方体的底面积 = 圆柱的底面积</p><p class="ql-block"> 长方体的高 = 圆柱的高</p><p class="ql-block">3. 公式推导,水到渠成</p><p class="ql-block">通过对比得出结论:</p> <p class="ql-block">课堂亮点** </p><p class="ql-block">1. “做中学”:通过捏、切、拼的操作,让抽象公式“看得见”。 </p><p class="ql-block">2. 信息技术融合:动态课件直观呈现转化过程,突破空间想象难点。 </p><p class="ql-block">3. 分层练习设计:兼顾基础巩固与思维提升,满足差异化学习要求。</p> <p class="ql-block">教学反思</p><p class="ql-block">成功之处:学生动手操作热情高涨,公式推导自然生成。 </p><p class="ql-block">改进方向:个别小组操作耗时较长,需优化活动分工;可增加“误差分析”环节(如拼成的长方体为何是“近似”)。</p> <p class="ql-block">教师研讨感悟:</p><p class="ql-block">“转化思想是数学学习的金钥匙。本节课中,学生不仅收获了公式,更经历了‘大胆猜想→实验验证→建立模型’的科学探究过程,这才是数学核心素养的生动落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生活走向数学,再从数学回归生活。愿每一节课都能成为学生思维拔节的生长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