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锤敲过一千年

张永胜(佛缘)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游云南银都水乡新华村</h3> 云南,这片神奇的土地,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而闻名于世,而隐藏在其间的新华村,则如同一颗未经雕琢的宝石,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到云南旅游,在大理古城或者丽江古城,以及昆明的大街小巷里,都会有出售各种银器制品的店铺,这些银器制品一般都是出自“鹤川匠人”之手,尤其是古代,这些金银、铜器加工品沿着“茶马古道”输送到我国藏区及尼泊尔、印度等国家,所以“鹤川匠人”的美誉也传誉海内外。 新华村,位于云南省大理自治州鹤庆县,原名石寨子,坐落于云鹤古城以北7公里处,距丽江机场12公里,被誉为“中国银都”。村里白族人口占总人数98.5%,是一个典型的白族寨子。“中国银器看云南,云南银器看新华”,今天我们就是冲着这句话直奔新华村而来的。 新华村是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老村寨,因为这里是历史上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至今还保存着石城墙、石寨子等古迹。早在南诏时期,石寨子的先辈们即以手工艺品加工制作技艺养家糊口,“鹤川匠人”的美名传誉海外。在云南鹤庆,有着“中国银器第一村”美誉的新华村的小锤声,更是成为了这个村庄独特的文化标识,更有流传了千年的传统小锤手工制作银器技术。是一个“小锤敲过一千年”的古老村寨,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民俗文化村”,国家AAAA级景区,鹤庆银器锻制技艺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25年3月27日上午,我们走在新华村的青石板路上,新华村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观,四周山水交相辉映,地下泉水储量丰富。据说这里年平均气温摄氏13°度,无严冬和酷暑,四季如春。因此,这里独具的地方民族特色建筑风格,丰富清澈的水域,既不乏江南水乡的柔美,更具有高原独特的水乡情结,新华村,一个集银匠村、水乡风光与多元文化于一体的神秘之地,正等待着每一个旅行者的探索。 自古以来,当地白族就有佩戴银饰的风俗习惯,民间艺人也因此自然而然地诞生。唐代南诏国时期,新华村的“小炉匠”就开始加工金银铜等金属手工艺品,昔日匠人们外出做银器都挑着一个挑子出门,挑子的一头是一只手拉风箱,另一头是一只竹编篮子,里面装有几把小锤、小錾子、火烙铁等简单的工具和行李,他们走一路、干一路,就地砌一个小火炉,用来熔炼铜、铁乃至金银材料,用精湛的工艺敲打出一件件精美的银器,并以家族形式世代传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时至今日,新华村80%的家庭都从事手工艺品制作,是一个以金银铜器家庭作坊手工加工为主,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民族银器手工艺品加工地,更是一个特殊的小众旅游地点。 在新华村尤为著名的就是云南银器博物馆,占地面积1万余平方米,馆内收藏、展出了唐宋各个时代散落在民间的2000多件银器手工艺品,包括碗、杯、盘、壶等日常生活用品;还有佛像、转经筒、法螺等宗教用品以及头饰、耳饰、帽饰和腰饰等配饰品,涵盖了银制品使用功能的方方面面,是我国首家银器专业博物馆。 新华村的银匠们,代代相传,将这门古老的手艺发扬光大,不仅制作出精美的银器,更将银文化融入到了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伴随着新华村的历史,村中的银匠们,用他们的双手和匠心,将银的纯净与美丽发挥到了极致,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对传统工艺的尊重和对美的追求,更是一种传承千年的文化符号。 新华村的银匠们,是这里最闪亮的名片,在新华村,每一间银器工作坊都是一处艺术的殿堂,银匠们用锤子、刻刀等工具,精心雕刻出一件件精美的银饰和工艺品。这些银器,不仅工艺精湛,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和艺术价值,是新华村银匠们匠心独运的见证。在这里,你不仅可以亲眼目睹银器制作的全过程,更可以亲手参与银器制作体验,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将一件属于自己的银饰带回家,成为一次旅行的美好回忆。 走进小村,最吸引眼球的便是这座纯银制作的银牌坊,银牌坊上雕龙画凤、飞檐斗拱,镌刻其上的“中国银器第一村”几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中国第一银牌坊”位于新华村的中轴线上,是新华银器小村的标志性建筑。银牌坊由鹤庆名匠寸四九率领当地26位非遗大师历时4年9个月设计、加工完成,上面精细錾刻有龙凤呈祥、麒麟献瑞、仙鹤来庆、吉祥云纹等绝美图案,纯手工打造。他们从绘稿开始,采用锤揲、抬铳、圆雕、高浮雕、平雕、微雕等多种高工技法,把腾蛟起凤、梅兰竹菊等吉祥图案,用手中的小锤子一点一点的刻到牌坊银件上,以几近严苛的态度,把“小锤敲过一千年”的匠心演绎得淋漓尽致。 银牌坊造型设计者——莫志雄,出生于木匠世家,鹤庆甸北古建名匠,新华银匠村项目古建部分总设计师,银牌坊主体造型,龙凤绘制等工作均由莫大师完成。整座银牌坊为三开间,集新华银器工艺之大成,古朴端庄又不失气韵生动,彰显了鹤庆银器工艺的魅力和新华银匠的文化传承地位。 牌坊以“中国银器第一村”冠名,采用银鎏金法制作,共耗千足纯银2790公斤,造价逾3000万元,创国内足银建筑耗银体量之最,堪称“中国第一银牌坊”。 “中国银器第一村”银牌坊高6.8米,宽12.8米,上部飞檐斗栱,四根立柱和中部上下两块照面方以及侧面的四块挂方均用纯银加工打造包裹,正面上方悬挂的是用铂金制作的由书法家王远康书写的“中国银器第一村”七个大字。 具有水乡风光特色的新华村,其魅力所在,也是堪称一绝,进入新华村尤如进入江南水乡,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的设计宛如一幅流淌的水墨画卷,静谧而充满诗意。村内那一座座古朴的小桥,横跨在蜿蜒的水道上,连接着两岸的古宅。桥下,清澈的溪流缓缓流淌,仿佛时间在这里也变得温柔起来。两岸的民居,多为白墙黛瓦,古色古香,与水乡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水乡人家画面。每当晨雾缭绕,或是夕阳西下,小桥、流水、人家,便构成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美景,令人沉醉。在这里,你可以放慢脚步,聆听水声潺潺,感受时间的静好,仿佛整个世界都慢了下来,让人忘却尘世的喧嚣。 漫步小村之中,不仅惊叹于高原水乡湿地风貌和浓郁白族建筑文化的完美融合,耳畔不时传来叮叮咚咚的敲打声更是让人们屡屡停步一探究竟:正所谓“户户有手艺、家家有作坊”,这个华美小村每天都在上演着“小锤敲过一千年”的银艺传奇…… 走进村子不仅可以感到到小桥流水的惬意,还能看到琳琅满目的各种银制品:银火锅、九龙九狮壁、和平一桶、九龙壶、百岁碗、银手镯、银烛台、银手链、银名片盒、银佛像……当你默默地行走在街巷之间,清脆悦耳的叮叮当当的金属碰撞的小锤声,从一间间的家庭作坊中传出,敲打着行人的心弦,光华夺目的银首饰、银器具,吸引着游客的目光,这就是鹤庆匠人手中小锤在敲打声中延续着祖先的传统的光荣。 在新华村的街巷中, 在这个充满传统手工艺品的村子中,小锤的敲打声始终回荡在耳畔,它见证着新华村的历史变迁,也见证着村民们的日常生活。在这个充满神秘气息的村子,小锤的敲打声,成为了村民信仰和生活的象征。 沿着泉桥街进入银器小村,一边是碧澈的潭水里海菜花(金花说是水性杨花)开,怡人眼目;临街的银器店里,清脆的小锤敲打声不绝于耳。走到街的尽头左转,小巷深深,却是聚集着以国家级技艺传承人寸发标为代表的一批银器加工大师的大师巷。建筑格局为前店后坊,店里展厅陈列的各家精品可随意参观,绝妙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步入大师巷,惬意舒适的特色客栈,泉水涌动的庭院餐厅,古色古香的大师宅邸,诗意盎然的休闲小院,井然有序的银器工坊……在各式各样的特色小院里,品读新华的生活。小锤的敲打,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更是一种精神传承。在这个充满历史气息的村子,小锤的敲打声,让人感受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也让人感受到了生活与艺术的交融。 寸发标大师的工作室里,“九龙火锅”“九龙水烟筒”“九龙壶”系列银器汲取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又深具个人独特风格。2003年12月,寸发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荣誉称号,并先后获得“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年度“典型人物”等荣誉。通过工艺水平的日臻完善和创新,寸发标的多项作品被收藏,并直接带徒380多名,间接带徒1600多名,公司成为中央美术学院等众多高校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实践的培训基地。 在距离寸发标工作室不远的张应峰银坊,游客们除了参观、选购银器,也都纷纷被他家的艺术小院所吸引,走进了看似普通的院门,会发现里面别有一番天地,一池清泉上造了假山,还搭了一座小桥,花木扶疏,加上竹篓、草帽、玉米的点缀,让人觉得清心放松,感受到一种温暖的乡愁。 曾经,“一把小锤、一盒錾子、一个炉子”是鹤庆“小炉匠”的全部家当,过去的挑起担子泪汪汪,为了生活走夷方,走了夷方难相见,千言万语痛断肠,挂心挂肝挂爹娘。悠久小锤敲过千年,这就是对过去走夷方敲银器银匠们的真实写照。如今,逐渐走向世界的新华村银匠还要具备一颗“匠心”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以寸发标、母炳林、董中豪、洪钰昌、张应峰等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为代表的优秀带头人成为鹤庆银器加工的领军人物,“寸发标”银艺、“李小白”银壶、“新华石寨子银器”成为全国著名的银器手工艺品牌,新华村已成为东南亚最大的银器旅游商品集散地、世界闻名的银都,鹤庆银器变成市场追捧的品牌,各大银饰品购物店里饰品繁多,购买银器的游客人头攒动,据统计新华村全年银器产值达26亿元。 鹤庆新华村有着悠久的金、银、铜民族工艺品加工历史,更有大师“寸发标”“走夷方”“李小白”等多个知名商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工艺之乡”。新华村通过多年的发展,在沿袭家庭作坊、手工制作、个体经营的基础上,探索出了规模化生产经营的模式,形成了“一户一品、前店后坊”、“散户+公司”和“电商销售”多种经营格局。新华村靠着打制工匠熟练的技巧、精湛的工艺和不断追求创新,从先前的产品稀少、单一,发展成如今多元化的产品,不仅仅只是银饰品,还有生活用品、艺术品、礼品、室内装饰品等等。 “鹤庆新华银器”成为全国著名的银器银饰手工艺品牌富集之地,从非遗大师的工作室到普通匠人的小工坊,一柄小锤敲打出的首饰、镯子、茶具、酒器等银器银饰,有着丰富多变的类别,琳琅满目的器型,流畅雅致的线条,活灵活现的花纹……凝结着不凡的匠心与文化,小到一对耳环、一只手镯,大到一套器皿、一座牌坊,新华的银色闪耀在银匠的手中,陈列在橱窗的柜里,非遗荟萃,匠心银艺惊艳世界,也点缀在小镇的风光里。 一路走来,不仅看到了琳琅满目、令人回味无穷的工艺品,品味了新华村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所走过的岁月和独特的“前店后坊”的经营制作模式,而且还可以让你在体验传统手工艺品加工制作的乐趣的同时,回家还可以带上几件心仪的银器产品送给家人和朋友,作为到此一游的纪念还是很不错的。 脚步匆匆,春意浓浓,半天时间,未能尽兴,相机里数百张照片,记录着鹤庆新华村的点滴,细细数来,小小鹤庆,还有云南扎染工艺、火塘文化、茶马古道等等,都是我们还要赶往的下一个行程,只能说云南每个地方都是美景,是来了还想再来的地方,留下一些遗憾也是可以理解的。 (整理记录於2025年4月10日) <b>摄影、文字、编辑:</b>张永胜<br><b>网名:</b>佛 缘 <b>美篇号:</b>17317369<br>  感谢朋友们一直以来的关注和鼓励(有些照片用手机拍摄,像素有限,聊作到此一游以记录为主吧)!喜欢我的作品请在下方点赞、点评、关注,欢迎欣赏、收藏和分亨!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