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散文学会策划、赵统斌作序、马学民散文集《踮起脚尖看黄河》付梓印刷

全景曹州

<h1><br><b style=""><font color="#ed2308"> 序 言</font><br><font color="#167efb"> 赵统斌</font></b><br> <font color="#167efb">熟识马学民的人,大都感受过他灼热的情怀,叹服过他充沛的精力。他的寸头,他的亮目,他的舌锋,让人觉得这个燃烧的生命体,似乎是一个永动机,有着不竭的能源。当他第一时间出现在各种新闻现场,举着相机,或拍或录,他敏捷而从容的身影,使人坚信——他就是个搞新闻的料儿。的确如此,三十年中,他写作发表了数以千计的新闻作品,并编选出版了他的第一本集子《春华秋实》。与此同时,他还参与编撰了卷轶浩繁的大型地方志书——他大学历史系毕业,修志是他的专业。在其后的日子里,他又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作品。志书已出版,散文将结集——也就是让我写序的这部《踮着脚尖看黄河》。</font><br> <font color="#ed2308"> 一个拥有“新闻眼”、“历史眼”的人,其“文学眼”又是怎样的呢?一般而言,新闻的现场感,会使文学作品充满激情和鲜活度,而历史的融入,则使文学作品充满理思和厚重感。因之,在新闻和历史的自然融和下,“在场写作”就多了真实,少了煽情。而“历史叙事”,也多了生动,少了迂滞。马学民的“文学眼”里,也就既充满了温暖明亮的亲和力,又饱蕴了沉稳睿智的穿透力,并放射出二者兼融的感召力。本书中,几乎所有的篇什都印证了这一点。</font><br> <font color="#39b54a">“现场写作”,讲求亲历性和亲身感受,“我”的介入和参与就显得非常必要或说不可或缺。弗洛伊德曾把人格系统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的有机统一就是“完美人格”,三者发生冲突了,就是人格分裂。就人类整体而言,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统一的或基本统一的。但对每一个个体而言,又是各不相同的。由于时代、自然、社会等等的不同,肯定会表现出个体的差异性。我们常赞叹一个人——他是一个“真人”啊!这里所说的“真人”,应该是既脱离了原始欲望的“本我”,又没陷入虚假人设的“超我”,展现的是真善的“自我”。这样的人,示人的是真情、真趣,既无所谓粗蛮的真实,又无所谓精致的藻饰。与之相处,则是十分放松、十分舒服的。马学民大约就是这一类人。他的“现场写作”,有着无法抗拒的“带入感”,让读者与之同悲同喜,同忧同乐。其亲情散文如此,比如《重症监护室门口的中秋夜》《陪护俺爹16天》《送女儿上清华》《坐高铁上北京看女儿》等等。连写鲁西南风俗和节令的文字,也“舍我其谁”,《割麦打场》《鲁西南坐席与“三八席”》《冬至吃“扁食”》《又到“腊八节”》《鲁西南“小年”与“请灶神”》《清明时节吃“多打”》《鲁西南的“喝汤”》等等,都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了进去。更令人感喟的是,那些介绍风物和景点的文字——《金山求子与祈福》《这才是国风:单县牌坊》《千年沧桑双河集》等等,也莫不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来一个酣畅淋漓的穿越。也许是大学所学专业使然,在这部集子的所有文字中,无论何种题材,也无论何种表达,都成了“历史叙事”。不要说史迹本身的朝代、人物、时间遵从历史,就连到北京送女儿、看女儿的时间、地点和车次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种史家笔法,就使得集子中的许多篇章,都有了存世的价值。我曾一度崇尚散文的空灵,当然这也没有错。但当这种空灵变成一种纯文字的高蹈的虚幻的时候,接地气的真实就更让人觉得踏实。</font><br> <font color="#ed2308"> </font><font color="#167efb">“现场写作”与“历史叙事”成就了这部散文集子,也成就了马学民的“文学眼”。</font><br> <font color="#ed2308"> 是为序。</font><br> <br> <font color="#167efb">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菏泽市作家协会主席)</font></h1> <h1>附: <font color="#ed2308"><b>《踮起脚尖看黄河》目录:</b></font><br><br>游左山禅寺<br>巨野核桃园游记<br>日照赶海<br>七里河边识“花草“<br>莲台说“禅”<br>菏泽牡丹情<br>“金凤凰”飞出曹州牡丹园<br>菏泽洛阳没有可比性<br>金山“求子”与祈福<br>这才是国风:单县牌坊<br>千年沧桑双河集<br>临濮集的“头户经纪”<br>曾经车水马龙的“小留影剧院”<br>我的黄河故事:踮起脚尖看黄河<br>我在山师看足球的流年岁月<br>植树泺口黄河大桥下<br>文学盛会 诗界华章——首届青未了散文奖颁奖侧记<br><br><br>割麦打场<br>麦罢<br>山东拉大呱与说书<br>儿时的“草鞋”和“挤暖”<br>儿时的“牛屋院子<br>鲁西南坐席与“三八席”<br>我在桥下过个“情人节”<br>又当了一回“主陪”<br><br>冬至吃“扁食<br>腊八粥<br>鲁西南“小年“与”请灶神<br>写“对联”<br>童年的“滴滴金”和“麦秸楟“小炮仗<br>“二毛”的烟火<br>正月十五蒸粘灯<br>儿时的猪蹄灯<br>清明时节吃“多打”<br> “吃豆腐”与“做豆腐” <br>鲁西南的“喝汤”与“烧汤”<br>绿膳房<br>菏泽“吃货”<br><br><br>送女儿上清华<br>千里京城一日还<br>重症监护室门口的中秋夜<br>陪护俺爹16天<br>发文写作忙碌,但快乐着<br>我和逄春阶的一面之交<br>我的良师益友《菏泽日报》<br>微信真是个好东西<br> “乌鸦” 五问<br>我家的“黑仔”和 “凯迪<br>家里换了4次电视机<br>菏泽人民路:见证时代变迁,开启一城繁华<br><br></h1> <h1><font color="#167efb">作者简介:</font><br><br>马学民,中国散文学会、山东省作家协会、省散文学会会员、菏泽市作家协会会员、牡丹区作协副主席、鲁西新区作协副主席。曾任中共菏泽市开发区工委机关报《今日开发区报》总编辑。著有《春华秋实》《曹州百家姓》《历代尧舜禹诗词》《菏泽开发区史话》《丹阳志》等十多部。作品散见《当代散文》《青年文学》《齐鲁晚报》《菏泽日报》等。2021年、2022年两届齐鲁晚报“青未了散文奖”获得者,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 <br><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