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党的红色血脉 弘扬党的优良传统

春风化雨

<p class="ql-block"> 让红色火种在课堂生根发芽</p><p class="ql-block"> ——泗洪大王庄之行随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13日,我校党支部组织部分党员到泗洪大王庄干部教育中心参观学习,进行精神洗礼!</p><p class="ql-block"> 四月的泗洪春意盎然,大王庄的杨柳轻拂着青砖黛瓦。当校长双手托起花篮缓步走向烈士纪念碑时,一缕晨曦恰好穿透松柏枝桠,在汉白玉浮雕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个瞬间,我忽然明白教育的本质,就是让历史的微光照亮未来的星空。此行不仅是一次精神的朝圣,更是教育初心的唤醒仪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历史长河中的精神灯塔</p><p class="ql-block"> 在革命历史陈列馆,讲解员指着一张泛黄的《拂晓报》讲述着彭雪枫将军的故事。油墨斑驳的铅字间,跳动着"人民军队为人民"的铿锵誓言。当我们触摸着新四军战士用子弹壳制作的钢笔,仿佛能感受到七十年前战火纷飞中知识传播的温度。在村情馆展出的纺车与煤油灯前,老村长讲述着识字班的故事:"那时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教乡亲们认字,子弹打在土墙上,粉笔灰和硝烟混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安全主题馆的沉浸式体验让人震撼。当警报声骤然响起,逼真的空袭场景中,我本能地护住身旁的同事,突然理解了革命年代教师用身体掩护学生的本能反应。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正是红色教育最珍贵的馈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教育者的精神基因解码</p><p class="ql-block"> 站在入党誓词墙前重温誓言时,梧桐树沙沙作响,仿佛无数先烈的轻声应和。展览馆里陈列着抗战时期的小学课本,泛黄纸页上工整的毛笔字写着:"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这十二个字穿越八十载光阴,依然在叩击当代教育者的心门。</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在廉政教育厅看到根据地教师"三块银元"的故事——他们每月只留基本生活费,其余全部捐作军饷,不禁反思:在物质丰裕的今天,教育者该如何守护精神的高地?答案或许就藏在村史馆那面满是手印的墙上,300多个深浅不一的掌纹中,有老塾师教孩子写"中国"时颤抖的指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三、课堂里的红色薪火传承</p><p class="ql-block"> 返程途中,同事们热烈讨论着教学方案。历史老师说要在近现代史单元加入根据地教育史料,语文老师计划开设红色经典诵读课,而我则构思着把安全馆的VR技术引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我们约定,要在下周的公开课上共同设计"穿越时空的对话"教学模块。 </p><p class="ql-block"> 在多媒体教室试讲时,当投影幕布上出现大王庄的实景画面,孩子们自发地挺直了腰板。有个学生在观后感中写道:"原来课本上的英雄,就是住在这样青砖瓦房里的人。"这种具象化的认知转变,正是红色教育最动人的涟漪。</p><p class="ql-block"> 暮色中再次凝望校园里的国旗,晚风将鲜红的旗帜舒展成流动的画卷。教育从来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照亮。当我们把大王庄的泥土芬芳带进课堂,当革命传统化作孩子们眼中的星光,教育的真谛便在这代际传承中绽放。红色基因不是尘封的档案,而是永远跳动的时代脉搏,等着我们用创新的钥匙,开启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密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