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辽宁省博物馆

阿敏

<p class="ql-block">乙己年仲春,鞍山市老干部大学王公平老师书法班部分师生,前往辽宁省博物馆参加学习。</p> <p class="ql-block">辽宁博物馆为1949年7月7日开馆的东北博物馆,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素以藏品丰富,特色鲜明而享誉海内外。馆藏文物总量达11.2万件(套),其中尤以《曹娥诔辞》《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张旭的《草书古诗四帖》《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北宋徽宗的《草书千字文》《瑞鹤图》等晋唐宋元书画精品、宋元明清缂丝刺绣、红山文化玉器、商周时期窖藏青铜器、辽代陶瓷、历代碑志、明清版画、古地图、清李佐贤《古泉汇》著录的历代货币等最具特色和影响。</p> <p class="ql-block">我们此次参观学习重点是“简牍时代”和“中国古代碑誌展”。</p> <p class="ql-block">走进“简读时代展”。</p> <p class="ql-block">简牍文化是指中国古代以竹简和木牍为主要书写载体的文化现象及其相关历史、艺术和学术研究的总称。简牍是纸张发明之前,中国古人最主要的文字书写载体之一,其材质主要为竹或木,细条形的称为“简”,宽板形的称为“牍”。‌‌</p> <p class="ql-block">简牍文化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简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p> <p class="ql-block">在新时代,简牍文化被用于增强文化自信,通过挖掘简牍资源,阐释中国精神和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简牍发现,始于20世纪初。其后层出不穷,出土地点从西北地区扩展到大多数省区,简牍年代从汉晋上溯至战国、秦代,迄今已发现200多批,总数超过30万枚、300万字。这些简牍的年代主要是战国中期至秦汉魏晋,最早一例是在公元前433年或稍晚入葬的随州曾侯乙墓竹简。春秋以前的简牍,由于年代久远,可能还有埋藏条件的原因,更不易保存,目前尚未能得见。</p> <p class="ql-block">简牍作为汉字的主要载体持续了两千年,在甘肃汉代或更早时期的毛笔、砚台、刮刀等实物的出土,仿佛为我们推开了一扇通往辉煌历史的大门,而那些千年胡杨为原材料的简牍制作,如今依然屹立在茫茫戈壁之上,向过往的人们诉说着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场景。</p> <p class="ql-block">走进辽博“古代碑志展”。</p> <p class="ql-block">碑志是指镌题文字的刻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先秦时已出现刻石纪事,两汉时树碑立传的风气盛行,魏晋则开启了墓志之端,北魏以后,方形墓志渐成定制。碑志集多种文化元素于一体,蕴含社会历史、书法、雕刻、人物传记、丧葬礼俗等信息,是学术研究的宝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这里展出有先秦石鼓文拓片、秦泰山刻石拓片、东汉祀王公山石军拓片、东汉张迁碑拓片等。</p> <p class="ql-block">这块就是我们正在学习的隶书张迁碑拓片。别有一番情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3, 17);">一方碑志一段历史,它是我们解读历史,感受文明,欣赏艺术,陶冶性情的珍贵文物,也是东北地区古代各民族文化融合、建设家园历史进程的真实写照。展览中共展出200多件/组展品,时代跨度大,上自汉魏,下迄明清,数量众多,其中以北魏墓志、辽代墓志中的帝后哀册最具特色。</span></p> <p class="ql-block">结束辽博的参观学习后,我们马不停蹄前住辽宁省美术馆参观。</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学术100. 山东青年美术作品全国巡展”。</p> <p class="ql-block">分别有油画和国画二个展厅。</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王老师在细读绘画作品,因为老师是书法绘画兼于一身。尽管我们是书法班学生,但随老师一同观赏绘画作品还是有所收获。</p> <p class="ql-block">这次参观学习,让我们对“简牍时代”和“古代碑志”有了深入的了解,将会更好的指导我们日后的书法学习。增加与拓展书法知识的储备,更多的是对中国文字发展有进一步的了解。</p><p class="ql-block">‍再见吧辽博!再见吧辽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