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关于古诗词和现代新诗的一点探讨》</p><p class="ql-block"> 21世纪了,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100多年了,为什么现在还在推崇古诗词?古诗词和现代诗的优劣究竟在那里?我收集了网上一些文章,供感兴趣的朋友们参考。</p><p class="ql-block"> 诗歌由古诗发展到现代诗的重要分界线,是“五.四”白话新诗运动。</p><p class="ql-block"> 在这之前,最后一位写古诗的名家龚自珍,贡献了他的千钧笔力:</p><p class="ql-block">“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p><p class="ql-block"> 在这之后,我们读到的是优美轻柔的现代抒情诗:</p><p class="ql-block">“轻轻的我走了,</p><p class="ql-block">正如我悄悄的来。</p><p class="ql-block">我挥一挥衣袖,</p><p class="ql-block">不带走一片云彩”!</p><p class="ql-block"> 假如我们试着打破古诗和现代诗的界限,把这两首诗改写一下,会发生何种奇妙的变化呢?</p><p class="ql-block"> 先把龚自珍的古诗改成现代诗句:</p><p class="ql-block">零落飘下的花朵,</p><p class="ql-block">并不是冷酷无情。</p><p class="ql-block">只为化作新的肥料,</p><p class="ql-block">呵护滋养来年的花朵。</p><p class="ql-block"> 再来把《再别康桥》中的几句改写成古诗:</p><p class="ql-block">离别若只如初现,</p><p class="ql-block">挥手彩云独归远。</p><p class="ql-block"> 从形式上来看,古诗的字数更少,语意也更为精简凝练。现代诗的字数则比较自由,可以通过增加诗行,来延展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p><p class="ql-block"> 但是从韵味来说,总感觉古诗的语感更具感染力。这里就牵扯一个概念“字质”、“句质”,字的质量是啥意思?这就是中华汉字的博大精深之处,小小一个方块字拥有丰富含义,且会不断发展变化。</p><p class="ql-block"> 1、汉字的发展变化是诗歌演变的基石</p><p class="ql-block"> 汉字之美,美在结构,更美在含义和神韵。</p><p class="ql-block"> 诗歌语言的发展变化是以汉语的演进为基石的。</p><p class="ql-block">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汉字的含义进行解释,追本溯源其在不同古籍中的使用场景及含义。</p><p class="ql-block"> 在古汉语的发展演进过程之中,含义在本意的基础上,随着社会发展和使用习惯的变化,还可能引申出其它多种含义。从意义的变化情况来讲,既可能是对本义的扩展,也有可能是对本义的缩小,还有可能出现某些语义的消失或者革新。总的来说,语义的变化是人类社会的直接记录。</p><p class="ql-block"> 为何古诗中总爱用典。</p><p class="ql-block"> 其实每个典故都有特定的含义,比如在李商隐的《无题》中,密集的用典,无形中增加了阅读理解的难度。但是深入了解每个用典故事之后,又无不被诗人的精挑细选所折服。这些典故的巧妙对仗和组合,为这首诗营造渲染了独特的氛围,才使得最后两句纯粹抒情的诗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显得并不突兀,而实现了自然而然的抒情效果,水到渠成。</p><p class="ql-block"> 很多人简单把现代诗理解为抒情诗,就是因为在我们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中,已经对古典典故比较疏离和陌生,我们更喜欢直接描写事物及抒发情感,这也就大大 减少了字的质量。</p><p class="ql-block"> “赋、比、兴”是《诗经》所引领的三种艺术创作手法,是对抒情艺术不同情感铺陈方式的探索,深刻影响着古诗的创作面貌。</p><p class="ql-block"> 2、古诗更内敛,现代诗更偏重抒情</p><p class="ql-block"> 深受诗歌传统熏陶的古人一定很难想象,后来的子孙会写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样直抒胸臆的诗行。</p><p class="ql-block"> 也不能说这样的表达不好,现代诗虽然在用典铺陈方面缺少了意境的锤炼和营造,但是也从抒情角度进行了大力开拓。</p><p class="ql-block"> 此处的“黑夜”和“光明”两个意像,看似比较平常,但因为存在强烈的对照与呼应,就在感情抒发上增加了份量,并赋予一定象征意义。如果再结合这首诗产生的特殊年代背景,这首诗又因其题目《一代人》,而被喻为一代人心灵呐喊的画像,从而奠定了这首诗的文学史地位!</p><p class="ql-block"> 其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古诗和现代诗并不是完全割裂的。</p><p class="ql-block"> 现代诗更注重抒情,而古代诗歌更讲究“中和之美”,提倡“哀而不伤、乐而不淫”,试图在客观叙事与主观抒情之间形成平衡,不至于让情感的抒发泛滥无章法。</p><p class="ql-block"> 诗歌本质上都是为了抒发思想感情,这一点古今相通。不然现代人为何依然会被某些古诗所击中,就是因为它所表达的是人类所普遍存在的情感,能起到触动心弦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3、写诗的环境确实变了,现代人讲究“效率”、“直观和简洁”。</p><p class="ql-block"> 写诗的环境悄然发生改变,但是写诗的土壤依然存在。当我们在描写“光”这一具体事物或现象时,古人有凿壁借光的典故,这跟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密切相关,人们没有足够的技术手段获取光。</p><p class="ql-block"> 所以“光”显得稀有而神秘,“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描写源于日常生活经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人在和恶劣自然环境的较量中顽强地生存下来;“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古代因为缺少工业商品的陪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四季的更迭尤为敏锐,会深刻捕捉日月星辰的变化,感受到自然光线的沐浴与滋养。</p><p class="ql-block"> 但是到了现代社会,“光”无处不在,蜡烛成为遥远的过去式,取而代之的是各色LED&照明制品。它们让城市灯火辉煌,也让室内外没有明显分界,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让人们丧失了许多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蜡烛”这一带着古典诗歌韵味的意象,也就很难出现在现代诗之中。我们现在如果在诗中写“光”,更多的会由现实层面转向精神层面,抒写我们内心对光明的渴望。</p><p class="ql-block"> 所以现代社会才会孕育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样的诗句,以展示年轻人对光明的渴望。</p><p class="ql-block"> 虽然时空背景在更换,但我们一直都存在用诗歌表达内心情感的需要。</p><p class="ql-block"> 存在即合理。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歌手鲍勃·迪伦,他创作的歌词不是我们普遍所理解的诗歌、散文或小说等文学艺术形式。但是不可否认,他的歌词中确实流淌着无限诗意。因此,也可以将流行歌曲看作现代诗的一个分支,它的歌词更加通俗易懂,流传更为广泛。</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中国古典诗歌本就有“诗乐”传统。从《诗经》到汉乐府,再到根据不同词牌名创作的宋词,配以管弦丝竹来演奏诗歌,让音乐和诗词实现水乳交融,共同呈现出至臻的艺术境界。而现代人喜爱流行歌曲,其实就是“诗乐”传统在现代的传承与创新。</p><p class="ql-block"> 近年,诗歌也借助电影获得了影像化的呈现方式。《路边野餐》和《宇宙探索编辑部》两部电影的主角,都不约而同用朗诵现代诗来代替电影旁白。在电影中,诗歌既是中年失意男子抒发苦闷的窗口,也可以是乡村少年诗人探索未知宇宙世界的纽带。</p><p class="ql-block"> 世界很大,每个人都有难以挣脱的牢笼,囿于牢笼,更渴望拥抱自然。诗意地栖息,依然是我们每个人都心之所向的。所以,你要继续写诗,继续选择热所爱!</p><p class="ql-block"> 总上所言,当我们讨论古诗词与现代诗歌的优劣时,不要笼统讲谁好谁坏。应该看其用场和立足点。你如果是学习和研究古汉语,当然必须把古诗词弄懂弄透。你如果是在现实生活中创作文学作品,考虑到受众群体的古汉语水平和阅读习惯,当然应该侧重于新诗的运用和语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