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一个诗和远方的交汇点

悠然

<p class="ql-block">生活终要有诗和远方,黄鹤楼是我一直向往的诗和远方!也是诗和远方的交汇处,在烟花三月飞扬时,我终于与它相会了!</p><p class="ql-block">关于黄鹤楼的描述,记忆最深刻的诗句是唐代的崔颢和李白!</p><p class="ql-block">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p><p class="ql-block">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p><p class="ql-block">后来有毛主席豪迈诗词: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p><p class="ql-block">2020年突如其来的武汉疫情,更是把黄鹤楼推到了万众瞻目,璀璨的黄鹤楼灯光点燃了万众的希望,来自各行各业战“疫”代表一起敲响祈福钟声,传递着信心和希望,黄鹤楼武汉神的存在!</p><p class="ql-block">怀揣对黄鹤楼的憧憬之情,登上蛇山,终于与它零距离,抬头仰望,<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它那高大金黄的身影耸立在初春的红花嫩绿中,正面是“黄鹤楼”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span>是由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主席舒同先生所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背后是“楚天极目”四岁</span>由喻育之先生书写!据说这一题字是他根据毛泽东词作《水调歌头·游泳》中“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一意境的影响。</p><p class="ql-block">黄鹤楼一共有五层,金顶红墙,每层楼都有飞檐翘角,每层楼的檐角上又都挂着风铃,当清风徐徐吹来时,听到了风铃清脆的叮当声,这使得黄鹤楼更显得古老庄严!</p><p class="ql-block">导游着重给介绍了黄鹤楼重建的历史背景多次毁损和重建的历史事件:</p><p class="ql-block">眼前的黄鹤楼外观五层其实里面有九层,隐含九五之尊,黄鹤楼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楼,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至今已有近1800年的历史。但在这漫长的岁月中,黄鹤楼经历了多次毁坏与重建,最后一次黄鹤楼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但在光绪十年(1884年)因火灾被毁,仅剩铜铸楼顶。</p><p class="ql-block">现代黄鹤楼于1985年重建并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重建后的黄鹤楼位于蛇山峰岭上,主楼高5层,51.4米,<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其建筑风格保留了传统飞檐翘角的特点,同时增加了电梯等现代化设施,</span>更加雄伟壮观。</p><p class="ql-block">作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黄鹤楼承载着崔颢、李白等诗人的文学记忆和"仙人驾鹤"等神话传说。黄鹤楼的重建不仅体现了其坚韧不拔的文化精神,也反映了中国历史变迁与建筑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也是武汉的地标建筑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登顶黄鹤楼体验极目楚天舒,雄伟的武汉长江大桥就在正前方!</p> <p class="ql-block">“北斗平临”由陶述曾书写</p> <p class="ql-block">黄鹤楼内有这么一幅画,据说源于一个传说:当初三国时期的孙权建这楼只是把它作为瞭望塔使用的,而黄鹤楼的名字来源是因为黄鹄山上有位辛氏妇人开了家酒楼,有一位道士为感谢辛氏赐酒给他喝的恩情,在酒店墙壁上画了一只能够翩翩起舞的黄鹤,为到酒店喝酒的客人助兴,后来道士乘鹤而去,辛氏为纪念此事出资修建了黄鹤楼‌‌!</p> <p class="ql-block">《白云黄鹤》是彩釉陶板画,讲述黄鹤楼“辛氏酒楼”、“仙人驾鹤”的神话传说,出自“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美术家”周令钊之手,他的艺术手法含蓄不张扬,典雅而宁静。</p> <p class="ql-block">3月∽4月,本来正是武汉赏樱最好的季节,导游说不巧的是3月27那天刮了一整天的妖风,满城樱花全给吹落了!(说来也是,同一天,这妖风也刮到了宁波,宁波的樱花也几乎一夜间全吹落,原来这妖风魔力巨大,破坏力巨大呀)</p> <p class="ql-block">有图为证,我发了27日当天风卷残叶、裹卷着樱花飞舞的朋友圈!</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黄鹤楼公园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这是黄鹤楼原址,紧邻江岸,现今的武汉大桥桥墩,1957年,为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武昌引桥,原址被划入施工区域,若保留可能影响桥梁结构稳定性,武汉大桥是新中国首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需优先保障其建设!</p><p class="ql-block">且新址在蛇山更高处更符合现代景观需求‌。</p><p class="ql-block">黄鹤楼自三国始建后,因战乱、火灾等损毁达十余次,历代重建位置并非完全固定。例如:</p><p class="ql-block">唐代黄鹤楼为两层木结构,宋代改为道教圣地,明清时期层数增加并调整位置。</p><p class="ql-block">现楼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但选址和形制均不同于古代版本。</p><p class="ql-block">‌文化象征重于物理原址‌</p><p class="ql-block">黄鹤楼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诗词、传说等文化积淀,而非建筑本身。正如唐代崔颢、李白等诗人的作品赋予其不朽意义,现楼虽为仿古重建,仍延续了“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精神内核。</p> <p class="ql-block">黄鹤楼原址附近的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堡垒和通车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长江上的第一座公铁两用桥梁,线路全长1670.4米,主桥全长1155.5米;上层桥面为双向四车道城市主干道,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下层为双线铁轨,设计速度160千米/小时;总投资额为1.38亿人民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座大桥始建于1955年9月,</span>由苏联专家协助设计建设,<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57年10月15日正式建成通车。‌</span>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桥”。<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座大桥的建成不仅是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南北经济的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1956年,毛泽东在武汉长江的建设过程中,创作了《水调歌头·游泳》,其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名句广为传颂。‌</p> <p class="ql-block">碑文内容解读</p><p class="ql-block">“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新中国成立后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第一座公铁两用长江大桥。”</p><p class="ql-block">“桥长1670米,主跨82米,耗时8年,集结全国之力,完成这一伟大工程。”</p><p class="ql-block">“此桥之成,乃中华儿女之骄傲,亦为世界工程技术史之壮丽篇章。</p> <p class="ql-block">中午逛了户部巷,吃了武昌著名的小吃!</p><p class="ql-block">户部巷,全称户部巷汉味风情街,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司门口,<span style="font-size: 18px;">始建于明代,清代因毗邻藩台衙门(对应京城的户部衙门)而得名,民间有“早尝户部巷,宵夜吉庆街”之说</span>,是集小吃、休闲、购物、娱乐于一体的特色风情街区,被誉为“汉味小吃第一巷”,主要由特色小吃群、文化长廊、文化墙、戏台等建筑组成,是武汉早点的标志、老武汉形象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今年的网红武汉小玩意儿!</p> <p class="ql-block">这武昌鱼煮得地道,笋丝炒肉也是江南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午饭后,乘动车17点半到达宜昌西陵区!</p> <p class="ql-block">夜晚后散步到长江至喜大桥看夜景,真漂亮,大气、壮观,武汉人的大手笔!</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