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5年4月16日,我随长征社区党群春游活动,来到威海市文登区界石镇梧桐村的昆嵛山红军展览馆。这里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一座精神丰碑,让我们深刻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span></p> <p class="ql-block">界石镇梧桐庵村,凭借其得天独厚的气候与地形条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进行修缮与改造。以“梧桐树、凤栖地,静谧养心梧桐庵”为品牌定位,该村致力于打造美丽乡村,营造宁静宜居的环境。</p> <p class="ql-block">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界石镇梧桐庵村巧妙地将设计方案与本地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相融合。这一创新举措使得该村成功打造了包括昆嵛风情馆和历史记忆馆在内的20余处特色景观,同时深入挖掘了本地的红色历史,如114暴动和昆嵛山游击队的英勇事迹。此外,村内还改造了60年代的石头兵营,建立了昆嵛山红军纪念馆,这一系列举措极大地提升了美丽乡村的内涵与品质。</p> <p class="ql-block">梧桐庵村是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界石镇的一个小山村。现有村民62户,139人,村有土地205亩,山岚785亩。</p><p class="ql-block">梧桐庵村入选2017年度山东省美丽乡村示范村。</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大水泊籍书法家于令淓第四子于树杰(于书杰)迁此居住,因树杰字桐庵,故命村名梧桐庵。”“清乾隆三十五年,大水泊书香世家于树杰,字桐庵,辟地幽居,以字称村,演变为梧桐庵。”按照村碑和2016版《文登地名志》的记载,梧桐庵村名源自于书杰的字。据传,于书杰自大水泊迁居昆嵛山畔,苫草为屋,驰骋山野,遇人则自称“吾桐庵也”。久之,人们便将他居住的山庵称之为“吾桐庵”,后演变为“梧桐庵”。</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说,梧桐庵村名缘自村中有一片梧桐林。“栽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这当然是个美好的说辞!村中的一块广告牌上就写道:“乾隆三十五年,大水泊书法世家于书杰,字桐庵,辟地幽居,居所多梧桐,因此定名梧桐庵。”村中的景区也由此命名为“凤栖谷”。但现在村中既无成片的梧桐林,也未发现有古老的梧桐树。“居所多梧桐,因此定名梧桐庵。”虽然朴素形象,却少了几分诗意。</p> <p class="ql-block">按照各种资料的记载,梧桐庵建村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似乎并无异议。但明代文登四君子之一的刘必绍,写有一首《梧桐庵》诗,却表明梧桐庵在明代万历时已有之。</p> <p class="ql-block">《梧桐庵》</p><p class="ql-block">刘必绍</p><p class="ql-block">茅屋参差树几行,梧桐生矣独高冈。</p><p class="ql-block">始花能应清明雨,落叶何须白露霜。</p><p class="ql-block">瑞鸟自来鸾凤集,奇才岂止峄山阳。</p><p class="ql-block">半生心事悬焦尾,好做瑶琴对此窗。</p> <p class="ql-block">刘必绍(1545-?),字绍先,别号文石,文登县城东关人,生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万历二年(1574)由选贡授汝宁府通判,后任保安州知州、保定府同知等职,勤政廉洁,境安民乐,百姓感念,立生祠、画肖像祭祀。一生讲性命之学,“知耻说”和“心说”为人乐道,是明代著名的理学家。去世后,入祀保安州名宦祠和文登县乡贤祠,与林洙、丛兰、宋廷训合称“明时文登四君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