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威尼斯拥有丰富的历史,从强大的海上共和国到艺术和文化中心,历史在每个角落都清晰可见,使威尼斯成为必游之地。</p> <p class="ql-block">我们试图将威尼斯置于整个欧洲的大舞台当中,将威尼斯视为欧洲历史的参与者、见证者、推动者,将威尼斯视为中世纪至近代早期的欧洲枢纽。一般认为,威尼斯背后,是宏大的七百年欧洲历史,威尼斯的兴衰发展,与整个欧洲,尤其是地中海地区力量的此消彼长密切相关。在这一时段内,从威尼斯的沉浮,可以窥得欧洲历史的脉络,了解近代欧洲的格局。在威尼斯,米兰、热那亚等意大利城邦之外,我们还可观察东方的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北方的哈布斯堡王朝,西方的西班牙、法国,这些势力在不同历史时刻、不同程度地介入和参与到了地中海的角逐当中,它们相互之间有着不容置疑的影响和冲突,威尼斯仿佛就是这一段历史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我们试着从几个与威尼斯有着不解之缘的名人看过去,如此,威尼斯似乎可以全无保留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此番尝试,看看效果是否会更好些?</p> 圣马可 <p class="ql-block">第一个是圣马可San Marco ,他有3只标签: 第一,他是撰写圣经中《马可福音》的那个人,Mark The Evangelist; 第二,他是耶稣七十门徒之一。 而与我们正相关的是第三只标签,他是威尼斯的保护神。</p> <p class="ql-block">最初他与威尼斯的缘分,是因为几个威尼斯商人,他们把他的遗骨从亚历山大偷运到了威尼斯,当圣骨到达威尼斯时,当时的威尼斯公爵总督建立了一座教堂来保存圣骨,即最初的圣马可教堂。后来,在1063年,在将圣马可教堂扩建为宗座圣殿时,人们发现圣马可的圣骨已经遗失。根据传说,1094年,圣人自己显灵指明了他遗骨的具体位置,于是,重新发现的圣骨被放置在了宗座圣殿的石棺内。</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大教堂最吸引我的是它那华丽的设计,特别是它所拥有的壮观的金色镶嵌画,“黄金教堂”Golden Church 因此而得名。这些惹人注目的镶嵌画充斥了整个圣马可大教堂, 例如在半月形的教堂门口,就有着五彩滨纷的镶嵌画,它描述了圣马可的生活场景,而且,这些作品的完成过程经过了一个很长的时间跨度: 从12世纪初直到19世纪初,足有700年的历史。也正因为此,大教堂的这些艺术作品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风格, 从拜占庭到文艺复兴再到后来的新古典主义。其中,最左边门上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马赛克镶嵌画</span>标明<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1265年,</span>年代古老,它描绘的是圣马可的遗体被运送到威尼斯的场景。</p><p class="ql-block">图解:圣马可遗体进入圣马可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正大门上方的镶嵌画主题是《最后的审判》。它是19世纪初由艺术家奎雷纳L. Querena (1760-1863)创作的,取代了之前关于同一题材的旧的作品。 入口大厅的6个小圆顶,其内部装饰着以金色为背景的马赛克镶嵌画,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个圆顶,称作 “创世纪圆顶”; 这个圆顶的建造可以追溯到13世纪,镶嵌画的内容分为24个篇章:从上帝创造世界开始, 再到创造亚当和夏娃,并把他们从伊甸园驱逐,旁边是《圣经》里关于亚伯被他的哥哥该隐杀害的情节,以及大洪水和诺亚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大殿外边,希腊十字架右下侧的恩泽礼拜堂和洗礼堂里,是11世纪的镶嵌画,宏伟的镶嵌画彩瓷被金色背景所衬托,传递出一种高贵、神圣的气息。 大教堂里的墙上、拱顶和穹顶上,有超过8,000平方米的马赛克镶嵌画。美妙多彩的镶嵌画描绘《圣经》里的故事,耶稣、圣母玛利亚、圣马可及其他圣人的生活故事。</p> <p class="ql-block">非宗教性质的驷马铜像在圣马可大教堂有2组,分别放在户外大教堂的顶部,那一组是复制品,而原件这一组则是在大教堂室内的博物馆里。传说:拜占庭皇帝狄奥多西二世将驷马铜像从希俄斯岛运到君士坦丁堡,此后长期放置在君士坦丁堡赛马场。 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期间,威尼斯部队洗劫了拜占庭帝国的京城,威尼斯公爵总督恩里科-丹多洛将马运到威尼斯,于1254年安装在圣马可大教堂的立面。1797年,拿破仑强行将驷马铜像从威尼斯搬到巴黎,放置在凯旋门。1815年,拿破仑战败后驷马回到威尼斯圣马尔可大教堂。直到1980代,人们想起用复制品代替置于户外屋顶的原件,而真正流传至今的原件则仅在大教堂室内展出。</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大教堂曾经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堂,是威尼斯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它同时也是一座收藏丰富艺术品的宝库,圣马可大教堂是威尼斯的骄傲,是基督教世界最负盛名的大教堂之一,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出发地,威尼斯的荣耀,威尼斯的富足,当然,还有威尼斯的历史和信仰,这些全都能在大教堂里找到。教堂建筑循拜占庭风格,呈希腊十字形,上覆5座半球形圆顶,是融拜占庭式、哥特式、伊斯兰式、文艺复兴式各种流派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杰作。教堂正面长51.8米,有5座棱拱型罗马式大门。顶部有东方式与哥特式尖塔及各种大理石塑像、浮雕与花形图案。</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广场无疑是威尼斯的中心,它曾经被拿破仑称为“欧洲最大的会客厅”,开阔大方,是圣马可大教堂东部一个四边形的广场,相邻两侧有细长和拱形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即行政官邸,被分成北边的旧行政官邸,由圣索维诺 Sansovino(1486-1570 ) 建于1538年,和南边的新行政官邸,由斯卡默奇 V. Scamozzi (1548-1616)设计,始建于1586年,直到1640年才完工。而在圣马可大教堂的正对面被称作“拿破仑翼Napoleon's Wing的建筑, 是1854年由拿破仑的继子,意大利公爵总督下令建造的。为了建造这座大楼,曾经拆除了一座建于威尼斯早期的古老教堂。</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广场上,威尼斯狮子是一个古老的青铜翼狮雕塑,重约3,000公斤。这尊雕塑位于柱顶上,建成于1172-1177年。它是威尼斯城市的象征,也是威尼斯的保护神圣马可的象征,何以见得?“威尼斯之狮”形象遍布威尼斯各个角落,从雕塑到油画再到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杯,它的身影无所不在。</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钟塔Campanile di San Marco位于圣马可广场附近,为威尼斯的地标之一。圣马可钟塔高98.6米,构造简单,下半部是由砖块构成的巨大柱状建筑,每边长12米,高50米;上方则为拱形钟楼,共放置了5座钟,拱形钟楼的上方是方形建筑,钟塔的最上方则是金字塔状的尖塔,尖端之上放置了一个金色的天使加百利形状的风向标。现在看到的圣马可钟塔造型是在1514年建造的,不过圣马可钟塔在1902年突然倒塌,后来在1912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另外,靠近圣马可大教堂,还有一座钟楼,在英文也叫钟塔Clock's Tower,为了与前面98.6米高的圣马可钟塔区分开,我暂且把它叫做钟楼,它的外形也的确像一座楼,在立面外墙上挂了一只天文时钟。这个由建筑师毛罗-科杜西Mauro Codussi(1440-1504)设计的钟楼非常有趣:在楼顶的露台上可以看到两个巨大的青铜“摩尔人”(即牧羊人),他们穿着羊皮服,腰间别着槌子,每到整点槌子即敲钟。他们两人中,一个较老,另一个较年轻,时间貌似是由他们推移的。大钟很原始,上面的标志说明它铸造于1497年。</p> <p class="ql-block">公爵总督宫住的是威尼斯最高统治者威尼斯公爵总督。这座巨大的国际哥特式建筑优雅万分。<span style="font-size:18px;">面朝大海的它</span>是衬托圣马可广场的主要建筑。公爵宫建于公元9世纪,但在1340年它经历了大刀阔斧的改造,1492年完工。1574年一场火灾后,其内部在建筑家安德烈亚-帕拉迪奥Andrea Palladio (1508-1580) 的指挥下经过了彻底的重修。 我用了整整一个晚上参观公爵宫,在此,我除了欣赏建筑外,还重点品味了威尼斯伟大的艺术家提香和委罗内塞的画作。</p> 马可·波罗 <p class="ql-block">马可·波罗Marco Polo (1254-1324) 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威尼斯是他的故乡,他的传奇游历成为连接东西方的桥梁。我们所熟知的《马可·波罗游记》不是他本人写的,在结束了他24年的游历之后,马可·波罗在威尼斯与热那亚之间的一场战争中被俘,是他的狱友写下了他的冒险故事。这位狱友的名字是Rustichelle Da Risa。 应该说,这书是西方人看到的第一本客观描述亚洲的书,由极为具体的珍贵商品丝绸、宝石盒、香料等所构成,书里描写了活生生的城市和一个个的人,其中有中国的最高统治者元朝皇帝,也有平民百姓和读书识字的书生。通过马可·波罗,欧洲人第一次发现了这个大陆,马可·波罗以客观的眼光描述介绍亚洲,他没有试图征服对方,他与陌生世界相遇,在西方历史中他是首批邂逅东方并为西方带来巨大收获的人。</p><p class="ql-block">图解:<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里被称为马可波罗的“故居”。</span></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在13世纪来中国的时候,忽必烈问他,你讲了这么多的故事,为什么偏偏没有讲你的家乡威尼斯呢? 马可·波罗回答说,因为我的每一个故事里面都有我的家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马可·波罗</span>1254年9月15日出生于威尼斯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和叔叔都是威尼斯商人,母亲在他年幼时即去世。其父亲和叔叔作为远东贸易商人,同时也是天主教徒。是他俩最先来到中国的,两人于1255年向东出发,开始时没想去中国。但是一路战事纷发,在1264年碰到元朝派往西方的使者,所以决定到中国来。1266年,兄弟两人到达元大都,见到了元世祖忽必烈。后者写了一封信给罗马教宗,托<span style="font-size:18px;">马可·波罗</span>的父亲和叔叔带回罗马,请教宗派人到元朝来,告知元朝人何为欧洲人的生活方式。<span style="font-size:18px;">马可·波罗</span>的父叔二人回到意大利后,他们拿到了教宗额我略十世给忽必烈的回信,于1271年再次动身前往中国。这一次他们带上了17岁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马可·波罗</span>。他们从威尼斯乘船到黑海南岸登陆,然后从陆路辗转并于1275年抵达元上都开平,随后又抵达大都北京。<span style="font-size:18px;">马可·波罗</span>的聪明非常讨忽必烈喜欢,后者封他许多官衔,经常以皇帝使者的名义到各地访问。马可·波罗去过中国很多地方,而且见到过许多比欧洲先进的文化成就。</p> <p class="ql-block">1292年,马可波罗和父亲及叔叔受忽必烈委托,从泉州出发经海路护送蒙古公主阔阔真到伊儿汗国成婚。忽必烈答应他们,在完成使命后,可以转路回国。1295年马可波罗回到欧洲。</p> <p class="ql-block">据说马可·波罗讲述他在东方大国生活的这本书出版后,立即引起了轰动,但奇怪的是,这位老兄应当是威尼斯引以为自豪的人呀,但为什么在威尼斯,我们却没有看到过他的雕像呢? 相反,在他滞留了17年的中国,我们在江南的扬州和杭州见到了他的雕像。当然,威尼斯也没有完全忽视马可·波罗曾经的存在,威尼斯的国际机场被叫做“马可·波罗机场”。</p><p class="ql-block">图解:上图为扬州下图为杭州矗立的马可·波罗雕像。</p> 拿破仑 <p class="ql-block">1797年,年轻的拿破仑在北意大利获得重大的军事胜利后,前进至威尼斯,他以自由之名无礼地要求废除威尼斯共和国的古老宪法。公爵总督和大议会未进行任何武力抵抗即弃守,这位征服者的力量太不寻常,威尼斯共和国就此消亡。</p> <p class="ql-block">拿破仑在威尼斯可没做什么好事,虽然他赞美圣马可广场是“最大的欧洲客厅”,但威尼斯沦陷时,拿破仑麾下的军队从圣马可教堂抢走了约20幅名画、500份手稿和那座驷马铜像雕塑。这些被抢走的物品中,有些是威尼斯在几世纪前最强盛的时候从拜占庭帝国搞来的。</p> <p class="ql-block">例如,拿破仑率军占领威尼斯时,曾下令将威尼斯所拥有的黄金平底船毁掉,以展示自己获得了胜利。3天的大火将那艘船化为灰烬,据传说,拿破仑军队动用了400头骡子才将船上的黄金运走。拿破仑军队的行为成为所有威尼斯人心中的痛,大火留给他们的只有船的一点点残骸,这些残骸如今保存在威尼斯的博物馆中。</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十四行诗《威尼斯共和国的灭亡》最后几句话可以了解当时的情景: </p><p class="ql-block">它曾掌握迷人的东方之境,</p><p class="ql-block">也曾是西方的屏障门户,</p><p class="ql-block">她从未贬低自己高贵的身价,</p><p class="ql-block">威尼斯,自由的长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若她看到那些光辉淡去,</p><p class="ql-block">那些头衔消失、</p><p class="ql-block">那些力量衰颓,</p><p class="ql-block">在她漫长一生终到头时,</p><p class="ql-block">将付出什么样的代价,</p><p class="ql-block">我们人啊,怎能不悲痛,</p><p class="ql-block">曾经伟大的共和国,</p><p class="ql-block">消逝时竟连踪影都不剩。</p> <p class="ql-block">其实,拿破仑颇有意大利渊源,从他的生平看,第一,他的家族有意大利根基:波拿巴家族原为佛罗伦萨与里窝那之间的领主,1261年其先祖佛罗伦萨人威廉改姓为波拿巴。1529年,他的祖先弗朗切斯科-波拿巴移居到了科西嘉。第二、缘于波拿巴家族迁入的科西嘉岛的历史变迁。这些变化包括: A、公元前238年,科西嘉与撒丁岛一同并入罗马共和国,成为了罗马共和国的一个行省。B、11世纪前叶,比萨和热那亚共同守护该岛,使其摆脱了阿拉伯人的入侵威胁。教宗额我略七世将科西嘉交给了比萨,科西嘉开始了两个世纪的比萨统治时代。C、1768年,根据《凡尔赛条约》,热那亚将已不受其控制的科西嘉岛的行政权暂时移交给了法国。路易十五派军夺取该岛。起初,科西嘉共和国的抵抗十分成功,在同年的博尔戈大胜,但1769年5月,科西嘉在蓬泰诺沃中败北,其主权终结。拿破仑·波拿巴是在此后3个月出生于科西嘉的。直到19世纪上半叶,科西嘉人仍然属于意大利文化世界:资产阶级把孩子送到比萨学习,官方法令用意大利语颁布,大部分书籍用意大利语印刷。此外,当年许多岛民同情在意大利发生的民族斗争:一些来自意大利半岛的政治难民,如尼科洛·托马塞奥,在科西嘉岛生活多年;而一些人,如莱奥内托·奇普里亚尼伯爵,积极参加意大利独立的斗争。第三,灭掉威尼斯共和国后,拿破仑成立了“意大利王国”,自任意大利国王,并封自己的继子为威尼斯公爵总督,这一切都发生在19世纪初,直至拿破仑最终失利。</p> 桥和其他建筑 <p class="ql-block">坐落于威尼斯市中心的里亚托桥Ponte Rialto,连接着威尼斯火车站和罗马广场,是城市重要的交通枢纽。里亚托桥建于1180年,原先是一座木桥,后来改为吊桥,在1444年的一次庆典中,因不堪重负,大桥折断。今天的里亚托桥是1591年复建的石桥。</p> <p class="ql-block">里亚托桥由安东尼奥-达蓬特Antonio Da Ponte (1512-1597) 设计,属于文艺复兴风格,也被称为“白色巨象”,桥长48米,宽22米,离水面7米高,桥上中部建有厅阁,两侧店铺林立,销售各种纪念品和特产。这里每天都有很多游客,既可从桥上眺望运河,又可在两侧的商店购物,完全沉浸在威尼斯的商业气氛中。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就是以这里为背景写的。里亚托桥后来成为威尼斯的象征,威尼斯建筑的代表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而叹息桥则深藏于威尼斯水巷之中,它是一座巴洛克风格的石头廊桥,两端连接着的是总督公爵宫和监狱。。按照18世纪英国诗人拜伦的说法,厚厚的铜墙铁壁上,只有一个小小的窗口,这是死囚在临刑前,最后从这个小窗向外眺望一眼美丽的生灵世界,然后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热烈而秀美的人间天堂,与冰冷无情的黑暗地狱,人鬼殊途仅一桥之隔。没有人知道有多少人从这桥上走过,也没有人数过这里究竟发出了多少声的叹息。</p><p class="ql-block">当这一切都被埋进历史时,现代人给予了它全新的诠释,叹息桥为什么不是“爱情圣地”呢?威尼斯当地有一个传说,日落时,如果叹息桥下的恋人在贡多拉船上亲吻对方,那么他们就会得到天长地久的永恒爱情。这个传说使得叹息桥成为世界上一座具有浪漫色彩的桥。今天无数的情侣竞相前来留下幸福的“证据和保证”。</p> <p class="ql-block">黄金宫(Ca' d'Oro)一直被认为是威尼斯哥特式建筑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宫殿,尽管有所损毁,但所有最具特色的特征都被保留了下来。正面,由间距紧密的小柱组成的凉廊式窗组,上方饰有厚重的窗饰和四叶形窗洞,采用了标志性的总督公爵宫的设计,屋顶沿线也采用了拜占庭风格的装饰,平坦的墙面上则用色彩斑斓的石材拼成图案。较小的窗户形态各异,顶部是带有浮雕装饰的蛋形拱门。黄金宫如今是乔治-弗朗凯蒂博物馆Giorgio Franchetti Museum 。</p> <p class="ql-block">土耳其商馆是一座13世纪修建的拜占庭-罗马式的三层建筑。从17世纪到19世纪整整三个世纪,它都被用来作土耳其商人的住宅、仓库和市场。当威尼斯与奥斯曼帝国之间的贸易减少后,它也衰落了。1800年,市政府修复了这座仓库,使它变成了城市的自然史博物馆。 这座建筑很显眼,乘船经过时,你会不自觉地多看它几眼,为什么? 不同的旅行者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p><p class="ql-block">威尼斯,魅力无可抗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