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洋原创艺术摄影《徽派建筑走马楼》

含洋原创艺术摄影

<p class="ql-block">黑白光影下的徽派韵律,我镜头中的《徽派建筑走马楼》</p><p class="ql-block">在摄影的艺术领域中,每一张高反差照片都是摄影师情感与专业技艺的独特抒发。我的作品《徽派建筑走马楼》,借由单色黑白影像的高反差图片,用栩栩如生的影调完美地展现出徽派建筑的古朴韵味以及走马楼的精巧构造,其背后是我对徽派建筑艺术的深刻理解和情感,还有我相机前期一系列控制技巧的完美组合。</p><p class="ql-block"> 一、徽派建筑走马楼:传统与艺术的交融</p><p class="ql-block"> (一)走马楼的结构精髓</p><p class="ql-block">徽派建筑里,二楼联通的回廊被赋予了“走马楼”或“跑马楼”这样富有诗意的名字。它就像灵动的脉络,把楼上的各个空间串联起来,营造出“四水归堂”的独特布局。这一布局,既承载着传统风水观念里聚财纳福的美好愿望,又具备出色的实用功能。在我的镜头下,走马楼环绕天井而建的特点展露无遗。天井作为徽派建筑的核心,就像一座天然的采光与通风枢纽,将自然光线和清新空气引入室内。走马楼的回廊沿着天井蜿蜒伸展,木质围栏好似精致的花边镶嵌其中,而“飞来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悠然观景、惬意休憩的温馨角落。当清晨的第一缕曙光或者傍晚的余晖洒进天井,再反射到回廊上,便勾勒出一幅层次丰富、光影交错的美妙画面。</p><p class="ql-block">从建筑结构力学角度分析,走马楼采用的穿斗式木构架,立柱与横梁通过榫卯紧密连接。这种独特的连接方式,是中国传统建筑智慧的结晶,不用一颗铁钉,却能承受岁月的磨砺和风雨的侵袭,保证建筑屹立不倒。虽然在我的照片里,没办法直接看到榫卯的精妙细节,但通过建筑整体和谐的形态与比例,不难想象这些隐藏在木质结构内部的精巧构造,它们默默坚守,见证着徽派建筑的悠久历史。</p><p class="ql-block">(二)木雕艺术的文化盛宴</p><p class="ql-block">徽派木雕作为“徽州三雕”的核心瑰宝,为走马楼增添了无可比拟的艺术价值。在我的这张作品里,栏杆、隔扇上精美的木雕清晰可见。雕刻技法丰富多样,深浮雕与透雕赋予图案强烈的立体感,仿佛能从画面中跃然而出。也许此处的木雕,也和西递大夫第门罩的“八仙过海”透雕一样,历经多层雕琢,每一层都倾注了工匠的心血,人物的神情、花卉的姿态、瑞兽的神韵,全都栩栩如生。圆雕赋予梁托(牛腿)、雀替等构件灵动的生命力,线刻与浅浮雕则在门窗边框勾勒出简洁而富有韵律的几何图案或花卉纹饰,为走马楼增添了一抹细腻与雅致。</p><p class="ql-block">这些木雕题材广泛,文化内涵深厚。蕴含吉祥寓意的图案,像“喜鹊登梅”“鹿鹤同春”,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儒家思想的故事,比如《二十四孝》《三国演义》,通过木雕传递着忠孝节义的价值观;融入文人意趣的山水、书法元素,为走马楼注入了清新的文化气息,让其成为承载艺术与文化的珍贵载体。</p> <p class="ql-block">《徽派建筑走马楼》</p> <p class="ql-block">二、前期相机控制:技艺与创意的碰撞</p><p class="ql-block">(一)绿色滤镜:色彩的黑白重塑</p><p class="ql-block">在黑白摄影的奇妙世界中,滤镜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够开启别样的视觉之门。我在拍摄《徽派建筑走马楼》时,精心选用了绿色滤镜。绿色滤镜在黑白摄影中独具神秘的魅力,它在彩色摄影中能够敏锐地区分自然界中绿色色调,让花叶、树叶和青草等绿色景物的影调变得更加丰富、鲜明与细腻。在黑白作品里,她可使暖色物体变深,让冷色物体变浅。徽派建筑周边环绕的绿树和红色灯笼时,为符合我过传统文化灯笼不应为白色,所以有红灯笼时要用绿色滤镜。经过绿色滤镜的巧妙处理,在黑白画面中灯笼呈现出独特的重灰调,与洁白的墙面形成柔和而美妙的对比,既避免了色彩的混淆,又为画面增添了盎然生机与灵动之感。同时,绿色滤镜还能加深肤色的自然表现,在人像摄影中有出色表现,虽然此作品以建筑为主,但或许在画面中若有偶尔路过的人物,其肤色也会因绿色滤镜而呈现出自然而生动的质感。此外,它还能使蓝天略显暗调,增加天空与云层之间的对比度,为建筑营造出更加深邃、富有层次感的背景。</p><p class="ql-block">(二)手动曝光:精准的光影掌控</p><p class="ql-block">我采用手动曝光模式,对光线进行精准把控。拍摄时,我根据现场光线条件,手动调整光圈、快门速度等参数,来实现准确曝光。这种曝光方式,和自动曝光相比,给了我更大的创作自由度,能更细腻地捕捉到建筑在不同光线下的微妙变化。手动调整让我可以按照自己对画面的构思和想要表达的氛围,灵活控制进光量,从而保证画面的每一个细节都能恰到好处地呈现。拍摄走马楼时,不管是明亮的白墙,还是处于阴影中的回廊与木雕,都能在准确曝光下,展现出丰富层次和清晰纹理。</p><p class="ql-block">(三)感光度ISO 800:质感与细节的平衡</p><p class="ql-block">为追求独特质感,我大胆选用了800的感光度。一般来说,低感光度能带来更细腻的画质,但在某些场景中,适度提高感光度能收获别样效果。拍摄这张照片时,可能现场光线条件不太充足,用100的低感光度可能导致照片欠曝,细节丢失。把感光度提升到800,增加了相机的感光能力,使照片能获得充足曝光,保留更多细节。虽然高感光度会不可避免地增加噪点,但在黑白摄影里,一定程度的颗粒感反而为照片增添了一份独特艺术韵味,和徽派建筑古朴、厚重的气质相得益彰。我通过对感光度的巧妙运用,在保证画面整体质量的同时,成功塑造出富有质感的画面效果。</p><p class="ql-block">(四)锐度+4:质感的纹理之美</p><p class="ql-block">为使建筑质感更加突出,我将相机的锐度设置为正四。锐度增加,让建筑的线条更加清晰锐利,木雕的纹理更加细腻分明。拍摄徽派建筑时,其独特的木质结构和精美的木雕装饰是重要表现元素,适当提高锐度能更好展现这些细节之美。不管是走马楼的横梁、立柱,还是栏杆、隔扇上的木雕,都在锐度提升下,呈现出更清晰的轮廓和丰富质感。不过,锐度过高容易使画面出现噪点和失真,我精准把握锐度调整幅度,在强化建筑纹理的同时,保持画面的自然与和谐,让观众能真切感受到徽派建筑的精致工艺。</p><p class="ql-block">(五)对比度+4:高反差影调的塑造</p><p class="ql-block">我将对比度设置为正四,这是营造高反差影调的必要条件 。高对比度使得亮部更亮,暗部更暗,让白墙更显纯净明亮,而木雕和回廊的阴影部分则愈发深邃,强烈的明暗对比强化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凸显出徽派建筑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也让画面更具戏剧张力,仿佛将时光的厚重与建筑的古朴凝练其中。</p><p class="ql-block">(六)暗部细节处理:光影与参数的权衡</p><p class="ql-block">我常和大家说,只有绝对的光影环境,没有相机绝对的参数。在处理暗部细节时,这一点尤为关键。尽管提高了对比度,但我在前期拍摄时,通过对现场光影的细致观察和判断,结合手动曝光对整体曝光量的精准控制,尽可能地保留暗部信息。利用点测光针对画面中相对较暗但仍有细节的区域,比如回廊中受光较少但木雕纹理仍存的部分进行测光,确保这些区域不过于欠曝,从而保留住暗部的纹理和层次。同时,感光度的选择也影响着暗部表现,800的感光度虽然增加了一定噪点,但也提升了相机对暗部的感光能力,在噪点与暗部细节之间寻得一个平衡。在实际拍摄中,我不断调整参数,在不同参数组合下观察画面效果,力求在高反差影调下最大程度保留暗部细节,让画面在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同时,不丢失徽派建筑木质结构在暗部的细腻质感与丰富细节。</p><p class="ql-block">(七)构图与垂直度:视觉的和谐构建</p><p class="ql-block">1. 竖式构图的美学表达:我这张原创图片最大遗憾的就是不够垂直,这是一个摄影人终身的遗憾。虽然巧妙运用两面建筑白墙构建竖式构图,把回廊精心放在画面中心,两侧白墙就像两条优雅的引导线,自然地将观众视线引向主体。这种对称式构图,极大强化了建筑的庄重感,但倾斜也让白墙的垂直延伸赋予画面一种向上的视觉张力减弱,没能与徽派建筑蕴含的沉稳、典雅气质高度契合。同时,我还感到没保留部分天空和地面的空白区域,只考虑避免画面过于繁杂拥挤。但通过巧妙的光影对比,进一步突出木雕的精美细节。比如,当阳光透过天井斜射在回廊上,形成斑驳的光影,与白色墙面和深色木雕相互映衬,在简洁构图中营造出丰富层次感,使观众能更加专注地欣赏走马楼的建筑之美与木雕艺术。</p><p class="ql-block">2. 垂直度的严格把控:为确保画面的垂直度,我在前期拍摄时极为严谨。借助三脚架稳定相机,有效避免拍摄过程中的抖动,同时使用水平仪精确校准相机水平,杜绝仰拍或俯拍导致的建筑变形问题。这种对拍摄细节的极致追求,让照片中的走马楼呈现出规整、端庄的美感,建筑的线条笔直流畅,完美展现了徽派建筑的精致与典雅。</p><p class="ql-block">《徽派建筑走马楼》,是我对徽派建筑艺术的一次深情礼赞。通过对绿色滤镜、手动曝光、感光度、锐度、对比度以及构图和垂直度等多方面前期相机控制技巧的熟练运用,我成功捕捉到徽派建筑走马楼的独特魅力,为大家呈现出一幅极具艺术感染力的黑白摄影佳作。这不仅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更是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一次深刻诠释与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