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

🙊璇 ^v^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7日星期四 天气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知行合一笃行致远</p><p class="ql-block"> 在完成《从垃圾说起——资源的回收与利用》这一课程的教学后,我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反思,期望能从此次教学经历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以便在未来的教学中做出改进,提升教学质量。</p><p class="ql-block"> 课堂初始,我借助大量直观且震撼的图片、视频,向学生们展示了垃圾堆积如山的现状,包括垃圾填埋场一望无际的垃圾、海洋中漂浮的垃圾带等场景。这些视觉冲击极强的素材成功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垃圾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在随后的讨论环节,学生们结合自身生活经验,热烈讨论生活中常见的垃圾,如用过的作业本、饮料瓶、废旧电池、剩菜剩饭等,并尝试判断它们所属的类别。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讨论,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让学生对垃圾分类有了初步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我设计了垃圾分类小游戏这一互动环节。准备不同类型垃圾的图片,让学生小组接龙将图片投放到相应的垃圾桶模型中。学生们参与热情高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垃圾分类的知识,从后续的课堂提问和小测验结果来看,他们对这部分内容掌握得较好。</p><p class="ql-block"> 然而,教学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其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在讲解资源回收利用原理时,遇到了较大的挑战。像废纸如何经过一系列复杂工序重新变成纸张、塑料如何实现降解再加工等内容,涉及到较为抽象的化学和物理变化概念。尽管我努力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去阐述,但仍有部分学生面露困惑之色,理解起来十分吃力。回顾这部分教学,我意识到如果能引入一些实物模型,如简单的废纸再生模型,现场展示废纸被打碎、制浆、成型的过程;或者进行小型的塑料降解实验或者视频演示,让学生亲眼观察塑料在特定条件下的变化,将会极大地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抽象知识。</p><p class="ql-block"> 小组讨论环节也出现了一些状况。原本期望学生围绕给定的主题,如“家庭中如何更好地实现资源回收利用”展开深入讨论,但个别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偏离了主题,开始聊起一些与课程无关的话题,如周末的娱乐活动等。这一现象反映出我在小组讨论环节的引导和监管不够及时有效。我没有在小组讨论开始前,清晰明确地强调讨论规则和要求;在讨论过程中,也未能密切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进展,及时纠正跑偏的话题,导致这部分小组的讨论效率低下,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p><p class="ql-block"> 值得反思的是,在生活中,我自身也存在与教学内容相悖的行为。尽管在课堂上大力倡导要保护我们唯一美丽的生命家园,要大家一起行动起来,践行绿色低碳生活,节约资源,减少浪费,尽量使用一次性用品、做好垃圾分类,保护环境。但我自己却没能完全做到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碗筷。在学校吃中饭的时候,还是为图方便在使用一次性碗筷吃饭。虽尽量躲着学生,但这一行为一旦被学生知晓,极有可能让他们对我所传授的知识产生怀疑,削弱教育的可信度。同样,在垃圾的分类回收整理方面,我有时也会因为疏忽大意,未能严格按照分类标准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将可回收物和吃剩的饭菜等厨余垃圾与其他垃圾混放全部打包放进垃圾箱。</p><p class="ql-block">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言行举止都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所谓“言传身教”,不仅要通过课堂讲授传递知识和理念,更要用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意识到这些问题后,我决心在今后的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至少在学校就餐时随身携带家里的碗筷,每天少制造一个垃圾,做到安全环保也能节约资源。只有自己先做到身体力行,才能让学生真正信服,使教育更具说服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真正将资源回收利用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