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谈古论今:三十年前看父敬子,三十年后看子敬父!

知行合一

<p class="ql-block">  “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这句俗语出自《说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在人生的前三十年,人们看重的是父辈的社会地位和成就,因此子女往往会因为父辈的成就而得到他人的敬重;而在人生的后三十年,人们则更看重子女自身的成就,因此父辈是否受到敬重,往往取决于子女自身的社会地位和成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句俗语反映了社会对个人成就的重视,以及代辈之间相互影响的社会现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它提醒我们:个人的成就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还与家庭和社会的期待密切相关‌。</p> <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奶奶常给我们这样一个故事:六十年代,一个六十多岁的男性。他以前是一名干部,在那个时代,他这个职务不是特别高,但是也算是十分受人尊敬的,而且他的为人很好,总是会尽力帮民众解决问题,一丝不苟地履行着他作为一个干部的义务。那个时候地方上的人对他们一家人都很尊重,是不时的还会为他们家里面送一些自家的东西,村里所有的人碰到他们一家都显得非常热情和尊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人有一个儿子,但他的这个儿子很不听话,不但没有像父亲一样为人民做贡献,反而很不听话。读书的时候不但不好好学习,而且自身行为不检点,时常游手好闲,眼看都快三十岁的人了却一点作为都没有。后来父亲到了一定的年龄就退休了,不能再为村里乡邻做些什么事儿了。于是人们对待老人的家人不像以前那样毕恭毕敬了,甚至有很多人一看到老人儿子就躲得远远的,唯恐天下大乱躲而不及;但毕竟老人年轻的时候为他们做了很多事情,所以在表面上大家对他都还是很尊重,但是却对常常把他的儿子说的一文不值,有的人说得很更直白,逢人便说:哎,老天爷真是瞎眼了啊,那么好的一个人,怎么就教育出个这样的儿子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虽然奶奶说的这个故事很简短很平凡,可恰恰差验证了"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这"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涵义。</p> <p class="ql-block">  “前30年看父敬子,后30年看子敬父。”这句话道尽了人生百态,也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一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30年:借父之光,铺就人生路</p><p class="ql-block"> 在人生的前半段,我们往往活在父母的光环之下。别人对我们的好,对我们的尊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父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一阶段,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就像是一面坚固的盾牌,为我们遮风挡雨,铺设道路。然而,这种依赖并非长久之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郑板桥曾说:“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父母的光环再耀眼,终究不能代替我们自身的成长和努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30年:以己之力,撑起家庭,外界尊重</p><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的流逝,父母逐渐老去,我们也步入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这时,别人对我们父母的敬重,不再是因为他们自身,而是因为我们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一言一行,成就和地位,都直接影响着别人我们父母的态度。这一阶段,我们需要凭借自己的实力和能力,去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这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父母和家庭的荣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十年前看父敬子,三十年后看子敬父。这句话启示我们: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要务实为本,经济为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父无能,儿受罪;儿无能,父低头。”所以说在人生的任何阶段,务实都是根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谈古论今,这句话启示我们:人生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穷也不到厎,富也不扎根。要想家庭人前受敬,要靠全家人齐心协力,共同奋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时这句话还告诉我们:丰厚的经济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家人生活的底气;我们在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修养的同时,也要踏实务干,注重经济基础的积累。</p> <p class="ql-block">“三十年前看父敬子,三十年后看子敬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简单来说,这句话讲的是家庭中两代人的地位变化。前半辈子(大约前三十年),别人对孩子的态度,主要看的是他父母的地位和能力。比如小时候,如果父母在村里有威望或者经济条件好,周围的人也会高看孩子一眼,甚至主动帮忙、送礼。这时候孩子的“面子”其实是父母给的,就像网上流行的那句“谁敢惹我,我爸是李刚”,虽然是个反面例子,但也能看出父亲的影响力有多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到了后半辈子(后三十年),父母年纪大了,社会角色逐渐淡化,这时候别人对待父母的态度,反过来会看孩子的成就。比如现在新闻报道很多实例:有些男人年轻时是普通农民,大家对他也就平常心。后来男人儿子创业成功,成了村里有名的老板。于是村里人见到这位男人都特别客气,逢人就夸人家祖坟上冒青烟,人家儿子有出息;特别是逢年过节一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也都会大包小包,踏破家。而这些邻居亲戚之所以会一下子对男人这家人巴结讨好,毕恭毕敬,其实就是看在男人儿子出息的面子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谈古论今“三十年前看父敬子,三十年后看子敬父”这句话启示我们:家庭中的两代人其实是互相成就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年轻时候,父母是孩子的靠山,给孩子提供资源和庇护;等父母老了,孩子就成了父母的底气,用自己的能力为父母赢得尊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种关系的变化,也提醒我们:无论是做父母的还是做子女的,都要脚踏实地,努力经营好自己的人生。父母尽力为孩子创造好的起点,孩子也要懂得奋斗,让父母晚年活得体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然,现实中也有例外。比如有的父母没给孩子好的条件,但孩子自己争气闯出一片天;或者父母很优秀,孩子却不成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整体来说,这句话还是反映了大多数普通人家庭里,两代人相互依存、共同成长的现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也警示我们:父凭子贵,子凭父傲。一个家庭的兴旺,需要每一代人都自强不息,奋斗努力,才能让“敬”这个字,在时间的长河里流转不息。</p> <p class="ql-block">  “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句颇为深刻的俗语,它道出了父子关系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一种微妙变化,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家庭伦理和孝道的重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可以理解为在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他的社会地位、名声和成就往往受到父亲的影响和决定。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族荣誉和血脉传承是非常重要的,父亲的社会地位、财富和声望往往能够为子女提供一定的庇护和助力。因此,在这个阶段,人们往往会因为父亲的成就和地位而尊敬他的儿子,这是一种“敬父及子”的社会心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后三十年看子敬父”,则是指在一个人进入中老年之后,他的社会地位和名声更多地取决于他自己的成就和子女的表现。如果子女有出息,能够孝顺父母、光耀门楣,那么父亲也会因此受到社会的尊敬和敬仰。这是一种“敬子及父”的社会心理,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养儿防老”、“光耀门楣”的观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谈股论今,这句话也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对家庭伦理和孝道的重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被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美德,子女孝顺父母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而这句话则进一步强调了子女在孝顺父母的同时,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成就来为父母争光,为家族增添荣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总结的特别好,说出了社会发展的传承,子女和父母奋斗的接力;年轻的时候,子女站在父母的肩膀上。慢慢地,父母也要接受子女的托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提醒我们:要珍惜和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我们自己去努力和奋斗,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