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上海一日摄影师合影 此图由故宫文物摄影大师胡锤拍摄</span></h5><h5>1991年,我被遴选为《上海一日》画册摄影师,四川入选仅三人。这是一本以举国之摄影力量编著的图书,围绕书的故事自然会相当精彩。</h5><h5>故事发生在1991年7月1日。为了出版一本世界水准的摄影画册,中国摄影家协会从全国各地抽调200名优秀摄影家云集上海,24小时全面拍摄1991年7月1日的上海,这就是著名的中国国家摄影画册《上海一日》之由来。</h5><h5><br></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200名摄影家上海角逐《上海一日》</span></h5><h5>2753157,这是“上海一日”大型摄影活动指挥中心的紧急电话。7月1日,铃声不绝于耳,忙坏了这里的指挥人员。一支由8名有成就的新闻摄影记者组成的机动小组,手持对讲机守候在闹市区的要道上,一有突发事件发生,他们将采取一切手段,以最快的速度直奔现场。没有刀枪剑戟、硝烟烈火,但谁都感到:这是一场用照相机进行的“战争”。 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位优秀摄影家在7月1日这个特定的24小时之内,头戴遮阳帽,身穿T恤衫,颈挂采访证,脚蹬运动鞋,全身披挂,纷纷走上街头、工厂、田间、院坝,用人类的第三只眼睛——相机,按组委会分派的“规定套路”和“自选动作”从每天都司空见惯的普通事件中寻找自己的最佳感觉,拍出异乎寻常的照片。这次活动,新闻媒介称之为中国摄影史上的“亚运会”。 </h5><h5>《上海一日》画册起点定在赶超美国柯林思公司的系列出版物——《X国一日》水平上,要求既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又具有现代风格。身兼编辑部主任和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一职的摄影家杨绍明,提出三高方针:“高水平拍摄、高标准编辑、高质量印刷”。为保证“三高”,6月26日,一支由全国各地推荐选拔而来的摄影大军开进了上海,他们中有被誉为站在世界最高处看世界的航拍专家陈长芬,故宫博物院文物摄影大师胡锤,享有世界声誉、75岁高龄的风光摄影大师陈复礼等等,为了争取进入画册拍摄圈,曾在上海首届国际影展中获得过金牌奖的湖北宜昌市龚万幸,给组委会写下了“用我的眼睛、我的心灵来讴歌上海,以表达对上海的感激之情”的肺腑之言;同济大学外语教师周明,带上作品,在杨绍明下榻的银河宾馆等到凌晨2时,杨看了他的作品后,十分激动,高度评价他的摄影风格很象世界级抓拍大师布列松,次日,周接到了正式邀请他参加活动的通知。这次活动调用了直升机、高空云梯。各路摄影家带来了自己最精良的设备,人民日报记者孟仁泉带来了2000mm、1200mm的超远摄镜头,香港的高志强带来了全景摇头照相机以及6×17宽幅照相机,还有的一人身挎5个相机,真是名牌相机周身挂,这200多人拥有的照相机牌号和长短镜头,足可以开一个万国相机博览会。 </h5><h5> 正值盛夏,气温很高。组委会为《上海一日》参加者提供了软包装饮料,配备了装有常用药品的“卫生包”,内存四季润喉片、清凉油、护创膏布、龙虎人丹。朱镕基在看过卫生包后,提出应增放一瓶“硝酸甘油”,这样又为年龄在40周岁以上的人增加了安全措施。 </h5><h5>为了保证画册质量,组委会采用了目前世界上最新型的专业反转片,富士维尔维亚胶卷。由于参加画册拍摄工作的大多是报社记者,且平时用的是黑白片,所以在正式开始时试拍半卷维尔维亚。日本富士公司还派出了副经理强凯文和大河原信雄亲临指挥,并用日本带来的试条控制冲洗药水,保证在48小时内将1200个胶卷高质量冲出。 </h5><h5>这次活动的选题由组委会和编辑部统一安排,每一个作者能否拿到恰当的选题,将直接影响积极性和创作水平的发挥。上海有二宝:一是宝钢,二是金山石化总厂,具体拍摄内容为工人家庭、娱乐设施、工厂绿化、产品外运、原料码头等。拿到这个选题,我的脑子就转开了,这是个看则容易实则很难的题材。28日,我一连3个长途电话挂到金山,得到的答复令人不安,从29日下午到1日上午该厂休息,1日下午两点以后才能接待,这是一个不祥之兆。因为是必保重点,我赓即向杨绍明作了汇报,他建议我找航拍组商量,航拍时顺带拍一下石化,但题材决不能放弃。事到临头,我只好背水一战,无人接待无人上班就是走路碰钉子也要保证完成任务。29日下午我赶到石化总厂,与宣传科指定陪同人李建业接洽后,发现情况比想象的还要糟,该厂下属17个分厂,占地14平方公里,厂区就是一座城市,靠走路显然是不行的。由于厂休,连汽车都找不到,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李建业的引导下,找到一位热爱摄影事业的年轻人庄毅,寒暄之后,我单刀直入地请他找辆自行车,并约定零点就行动。 </h5><h5>凌晨3点,我在石化化工厂的循环水冷却塔房顶上找到了最佳角度,糟糕的是这个地方,冷却塔水随鼓风机风力四处飘散,洒在身上犹如下雨,这时外景灯光辉煌,唯一不足的是管道无光无轮廓,据现场观测,最佳瞬间应该是天色微明,晨曦初露,这时的高塔和管道既有灯光效果,又有一抹朝阳。为等这一最佳瞬间,我在这里度过了难熬的4个小时。 上午9点30分,我的同行乘坐“米8”直升机,穿过厚厚的云层,飞临42层、120米高的新锦江饭店上空,楼顶600平方米碧绿的人造草坪上,铺展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身穿不同制服的400名饭店职工正引吭高歌《歌唱祖国》,霎时鲜花、彩带、信鸽、气球腾空而起,摄影家用特殊的镜头,将大楼拍成一根侧立的金箍捧,这一令人拍案叫绝的画面,据言将刊在《上海一日》画册的封面上。 </h5><h5>19时30分,石化厂少年宫人山人海,一场《青年跟党走》火炬接力赛正式拉开序幕,70把火炬、70面红旗象征党的70岁生日,熊熊燃烧的火炬映红了天空,映红了人们的脸庞,我采取俯视、仰视、平视、长焦、广角全方位、多角度摄下了这一令人怦然心动的瞬间。 </h5><h5>这一天,第一个降生的婴儿、晨炼的老人、繁华的道路、外滩恋爱角、“七十二家房客”等等,都尽收于摄影家的镜头内,摄影家们不仅在记录历史,同时也在创造历史,以自已创造性的劳动,书写中国摄影史上崭新的一页。 </h5><h5>据统计:这一天,平均每2至3秒有一次快门揿动,共43000个生活瞬间被凝固。</h5> <h5>▲ 《上海一日》封面,百岁画家朱屺瞻题字</h5><h3></h3> <h5>▲ 教女弹钢琴,上海石化一家子。此图入选上海一日画册。</h5> <p class="ql-block">朱镕基总理为作者签发证书</p> <p class="ql-block">四川日报详细报道此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