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高额罚款的违规医疗行为

厚道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01未按审查规定发布医疗广告</b></p><p class="ql-block"><b>常见情形:</b>未经审查发布医疗广告;发布广告的内容与审查备案不一致;未标注医疗机构第一名称和《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p><p class="ql-block"><b>法律依据:</b>《广告法》第46条、《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第3条、第14条、第17条。</p><p class="ql-block"><b>处罚措施</b>:根据《广告法》第58条,处罚措施包括停止发布广告、罚款以及吊销营业执照、诊疗科目或者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罚款以广告费为标准计算,一般为1-3倍,情节严重的3-5倍;如广告费无法计算或者明显偏低的,根据情节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或2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门诊违反规定发布广告,一方面出于对哪些内容可能被认定为广告的认知不清楚;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发布信息十分便利,成本较低。</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02涉及禁止发布内容</b></p><p class="ql-block"><b>常见情形:</b>使用患者形象说明效果;宣传治愈率、有效率;保证功效、安全性;介绍医疗技术、诊疗方法等</p><p class="ql-block"><b>法律依据:</b>《广告法》第16条、《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第7条</p><p class="ql-block"><b>处罚措施</b>:《广告法》第58条</p><p class="ql-block">分析:通过介绍患者成功案例,健康常识等方式宣传特定的医疗技术、具体治疗方案;在广告中使用 “安全可靠”、“准确性高”、“治愈率高达x%”等用词,已经成为医疗广告中的“通用模板”,使用率极高,也是医疗广告被行政处罚的重灾区。关于医疗广告中不得发布的“负面清单”还包括:</p><p class="ql-block">(1)医疗机构不得以内部科室名义发布医疗广告。如院内妇产科开通公众号,发布广告宣传医院及科室专家等。</p><p class="ql-block">(2)不得变相发布医疗广告。如在医疗资讯、健康养生等栏目中出现有关医疗机构的地址、联系方式等。如联系方式包括电话号码、电子信箱、网址、二维码、互联网即时通讯工具等信息。</p><p class="ql-block">(3)不得与其他医疗机构做比较。如通过贬低其他医疗机构,突出自身优势。</p><p class="ql-block">(4)特殊药品不得宣传,包括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药品,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以及戒毒治疗的药品、医疗器械和治疗方法。</p><p class="ql-block">(5)处方药不得在任意平台发布广告,只能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共同指定的医学、药学专业刊物上作广告。</p><p class="ql-block">(6)不得侵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在针对未成年人的大众传播媒介上不得发布医疗广告。</p><p class="ql-block">(7)不得利用广告代言人作推荐、证明。如使用医疗专家、医学团体、患者的真实名义或形象;使用虚假身份,如将未获得专业资格的人员宣称为专家,则属于发布虚假广告。</p><p class="ql-block">(8)不得使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名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03广告用语不规范</b></p><p class="ql-block"><b>常见情形</b>: 文字低俗、宣传不正面价值观等违背社会良好风尚;宣传淫秽、迷信内容;使用绝对化词汇。</p><p class="ql-block"><b>法律依据</b>:《广告法》第9条第三、七、八项</p><p class="ql-block">处罚措施:根据《广告法》第57条,处罚措施包括停止发布广告、罚款以及吊销营业执照等。其中罚款金额在20万以上100万以下。</p><p class="ql-block"><b>分析:</b>广告文案的用词问题一直是重灾区,如早期的“最高”、“最佳”、“冠军”、“领跑”、“顶级”等绝对化用语,以及近两年一些博眼球、刺激视觉的宣传语,如“门门功课都得A,不如胸前一对C”、“脸大,一屏放不下”、“躺赢”、“旺夫脸”等。</p><p class="ql-block">对于该类违法行为,需要医疗机构给予充分注意:</p><p class="ql-block">其一,《广告法》对该类情形的罚款金额高,起罚金额即为20万,大金额的罚单屡见不鲜。</p><p class="ql-block">其二,绝对化用语的使用,还可能被认定为不正当竞争,而导致除行政处罚外的民事索赔。</p><p class="ql-block">最后,广告用语庞杂,对合规尺度的把握不准则容易触碰红线,需要专业的审核。</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04内容虚假,引人误解</b></p><p class="ql-block"><b>常见情形:</b> 刷单制造虚假销量、评论;虚构服务效果;夸大服务能力;虚构科研成果、统计数据等</p><p class="ql-block"><b>法律依据:</b>《广告法》第4条、第28条、《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第6条第八项</p><p class="ql-block"><b>处罚措施:</b>根据《广告法》第55条,处罚措施包括停止发布广告、罚款以及吊销营业执照、诊疗科目或者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罚款以广告费为标准计算,一般为3-5倍,情节严重的5-10倍;如广告费无法计算或者明显偏低根据情节处2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或10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的罚款。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应当按消费者要求承担产品价格或服务费3倍的赔偿。</p><p class="ql-block"><b>分析</b>:亮数据是广告宣传的有效手段,如知名专家数量、试验结果显示数据、累积病例数量、连锁机构数量等都能体现机构的医疗水平。但医疗机构引用这些数据时需要注意留存支撑材料,如不能提供相应证明,则可能会被认定为虚假广告。当虚假广告满足欺诈的构成要件时,不仅是行政处罚,还会面临对消费者的民事赔偿责任。</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05不正当竞争</b></p><p class="ql-block"><b>常见情形</b>: 冒用其他机构的资质、虚构荣誉;虚假刷单、不实评价;治疗效果优于其他医院等。</p><p class="ql-block"><b>法律依据:</b>《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第一款</p><p class="ql-block">处罚措施:根据《反法》第22条,处罚措施包括停止虚假宣传、罚款以及吊销营业执照。其中罚款范围在20万元至100万元,或100万元至200万元之间。</p><p class="ql-block"><b>分析</b>:虚假医疗广告误导公众的,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在处罚措施上,《反法》的罚款力度与《广告法》也保持一致,动辄几十万。需要注意的是,如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了其他医疗机构的利益、造成损失,在接受行政处罚的同时还会承担民事赔偿责任。</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06药械使用不规范</b></p><p class="ql-block"><b>常见情形</b>: 存储、使用过期药品;从无经营资质的企业购买药品;购买医疗器械未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使用未注册、备案,过期的医疗器械等 。</p><p class="ql-block"><b>法律依据:</b>《药品管理法》第55条、第98条;《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45条、第55条</p><p class="ql-block"><b>处罚措施</b>:根据《药品管理法》第129条;《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89条</p><p class="ql-block"><b>分析</b>:门诊部在药械管理方面较为薄弱,较高发的问题包括:从同行或药店等没有药品批发资质的企业处购买少量药品,药品、耗材过期没有妥善处置,购买器械不检查、留存合格证,不注意登记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07定价、促销不合规</b></p><p class="ql-block"><b>常见情形:</b> 医疗服务价格未公示;虚假降价、降价前临时显著提高原价等。</p><p class="ql-block"><b>法律依据</b>:《价格法》第13、14条,《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第17条、19条</p><p class="ql-block"><b>处罚措施:</b>根据《价格法》第40条、42条,《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第7条</p><p class="ql-block"><b>分析</b>:以促销名义抬高原价、优惠后的价格反而高于原价的虚假降价,以及利用虚假的“限时优惠”诱导消费者,都是构成价格欺诈的行为。在开展市场活动的时候应格外注意定价的合规性,优惠期间结束后及时恢复真实原价;推出新的医疗服务或产品时,及时公示价格。</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08医疗行为不当</b></p><p class="ql-block"><b>常见情形</b>: 使用执业地点不在本机构的医生(多点执业未备案)、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超出登记范围开展诊疗活动。</p><p class="ql-block"><b>法律依据:</b>《医师法》第14条、《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26、27条</p><p class="ql-block"><b>处罚措施</b>: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46、47条,没收违法所得,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停止执业。</p><p class="ql-block"><b>分析</b>:医生多点执业,但未办理备案的情形,如何处罚医疗机构目前没有明确的规定。实务中有两种处罚方式,一是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关于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处罚,二是按照《医疗质量管理办法》第16条开展诊疗活动应取得执业资质处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