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二十年的朋友,消失了十年,徒然出现,一个微笑,一阵寒喧,约了再见,</p><p class="ql-block">下午就"再见"了…</p><p class="ql-block"> 消失的十年经历从消失的十年前开始,穿过时光的隧道,就到了消失后的今天。十年前落寞于投资失败,被追账,群殴,离婚,断联,辗转于白山黑水…十年中的辛酸,缘于高原矿山上的氧气稀薄,离群索居,不通语言…十年后的今天,本想东山再起,不负韶华,然而资金短缺,贷款受限,到处寻借…在共情与迷惘中,四处碰壁,焦燥与灰心,让他在人性中寻找善良,在激情中开始对赌,在友情中道德绑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失败都是有原因的,当我问起时,他气极败坏愤然甩出两条:找了个不靠谱的媳妇;认了一帮不靠谱的朋友。追问之下,他才说,没有控制好成本。我说,如果用十年时间是挖堀人性,你这路走得道阻且长!他有所思,却无所悟。</p><p class="ql-block"> 北京大学后EMBA导师,中国管理科学院智库专家,教授郭春林曾说,用善化解恶是不对称的,从宗教学上说,用善只能对有善因之人用之;从政治学上说,善不可治恶,为恶治恶,所以才有了暴力机构,有了法律;从管理学上说,对于非善非恶的,需要引入条件,用考核、奖惩逻辑…人们在成功或失败之后,往往在回忆的注脚里把利好偏向自已,把利祸嫁接他人。在寻求帮助时,将共情作为引入条件,而忽略了事件本身的逻辑,于是就有了对堵心理…</p> <p class="ql-block"> 听了他的叙述,我认为他投资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盲目扩张,资金链熔断。在认知能力、业力和愿力时,如果业力是行为结果,愿力是内心动力的话,能力比率的上升,个人的业力与愿力会越强;愿力大而能力小,个人的业力比率就会下降;业力大,能力小,愿力强,则会出现两极状态。在认知存在偏差,而靠愿力驱动下的投资,怎能不失败。</p><p class="ql-block"> 对此,我对他的建议是:放弃幼想,脚踩实地,顺势而为;独善其身,修补篱笆,勿累他人;摆正心态,强身健体,淡然处之…他一脸虔诚,让再深入分析下!</p><p class="ql-block"> 默然走过一段路,我却一字未说…</p><p class="ql-block"> 我已然费话了,没那么多费话了。请惜"借"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