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清和四月,柳烟含翠,繁花竞妍。2025年4月12日,豫东庞氏家族代表沐着融融春煦,相聚西华县奉母镇营岗村,隆重举行《庞氏族谱》发放仪式。草木葳蕤间,春风似携着千年家族传承的密码,为这场跨越六百余载的文化盛会增添了庄重而温情的注脚。</b></p><p class="ql-block"><b> 溯其渊源,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庞德甫公率眷属自山西洪洞迁居于此,长子庞举世守营岗,次子庞敏宦迁许昌庞庄,三子庞立本落籍沙河南岸庞墩(今漯河市召陵区青年镇)。此后数百年间,族裔枝繁叶茂,分迁至清河驿、田口、东王营等乡及淮阳、漯河等地,至今已传二十九世,子孙星布豫东大地。</b></p><p class="ql-block"><b> 国有史以知兴替,家有谱以溯本源。重修家谱之议始于2022年,西华庞氏首倡其事,各支系贤达共组筹备委员会。然新冠疫情骤至,聚议受阻,而热心族亲初心不改,于防控间隙奔波联络,终成大业。尤值一提者,西华与太康庞氏同期启动修谱,两地同仁心有灵犀,共商合修大计。2023年5月4日,德甫公后裔与太康老三门代表聚首营岗,在周口市姓氏文化研究会见证下,正式启动跨区域合修工程,此举堪称家族凝聚之里程碑。</b></p><p class="ql-block"><b> 此次修谱,豫东七十余支庞氏宗亲响应云集,东起睢杞,西抵长葛,北至港区,南达沈项,素未谋面的族人因谱牒相连,终成血脉共同体。2023年8月23日,编委代表再聚西华,议定两大功绩:一统世次辈分,自三十世起启用统一字辈;合编《豫东庞氏族谱》上下册,分西华、太康二版,既存地域特色,更显天下一家之怀。庞中华先生亲题谱名,魏怀习先生欣然作跋,为典籍增辉。</b></p><p class="ql-block"><b> 发放仪式上,宗亲们手捧族谱,眸中噙泪——这是六百年迁徙的文字印记,是千万里寻根的心血结晶。周口市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军法致辞时指出,家谱不仅是家族的基因图谱,更是中华文明“家国同构”的微观映射,望庞氏族人以谱为鉴,让孝悌忠信之德在新时代焕发光彩。</b></p><p class="ql-block"><b> 庞现亮会长代表中华庞氏宗亲会,向辛勤耕耘的修谱志士深致敬意。他说,族谱是精神坐标,“孝亲睦邻、勤俭持家”的祖训当融入血脉,“以德为邻、爱国如家”的家风应世代传扬。这番话,既是对先贤的告慰,更是对后昆的期许。</b></p><p class="ql-block"><b> 庞黎明先生详解共享《庞氏家训》,其“以诚立人、以信立业、以民立官”的核心理念,凝结着全国庞姓代表的共识,成为首个跨地域共享的家族行为准则,彰显了庞氏族人的文化自觉。</b></p><p class="ql-block"><b> 西华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保清转述赵静庵会长寄语,盛赞庞氏家族在豫东沃土开枝散叶,以勤智兴家,以担当报国,谱牒所载不仅是名字世系,更是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奉母镇党委书记张超杰则发出桑梓之邀,盼宗亲携资源反哺故里,共绘家乡振兴蓝图。</b></p><p class="ql-block"><b> 当日,市、县姓氏历史文化研究领域和奉母镇的有关领导以及宗亲代表共聚一堂,见证了这一镌刻家族史的时刻。谱牒所记,不仅是泛黄纸页上的名讳,更是“根脉相连、守望相助”的精神密码。当春风掠过营岗村头的古槐,新续的族谱正在族人手中传递——这是对先人的告慰,更是对未来的承诺:愿庞氏家族如古树新枝,根深叶茂;似薪火相传,生生不息。</b></p> <p class="ql-block"><b> 作 者 简 介</b></p><p class="ql-block"> 肖海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学会会士,中国财政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周口市艺术摄影学会副主席,周口市鸟类生态保护协会副主席,西华县摄影家协会、西华县艺术摄影学会、西华县文艺志愿者协会名誉主席,西华县老年书画摄影诗词研究会副会长。自2001年从事摄影业余创作活动以来,参加各级影赛影展,有千余幅作品获奖展出和发表。摄影作品分别在2005、2010、2017国际平遥摄影大展、2009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暨中国•丽水国际摄影艺术节、2016中国国际摄影艺术节暨中国第十六届国际艺术摄影展、2024第十五届中国摄影艺术节上展出。2005年以来,先后荣获周口市摄影十杰、河南省HPA摄影十杰、河南摄影网十佳摄影师、豫览影像十佳摄影师、周口市第五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等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欢迎转发、打赏,您的转发、打赏是对我创作的最大鼓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