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志编纂困境:“三非”“四缺”下的艰难探索与突破之路

东标哥讲故事

<p class="ql-block">村志编纂困境:“三非”“四缺”下的艰难探索与突破之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乡村(含社区)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宏图伟业中,村志(含社区志)作为记录村庄历史变迁、民俗风情、人文地理的重要载体,其价值无可替代。然而,深入调研与实践揭示,当前村志编纂工作正面临诸多棘刺般的难题,其中主编的“三非”身份与编纂过程中的“四缺”困境尤为突出,成为村志编纂进程与质量提升的瓶颈。</p> <p class="ql-block">一、“三非”主编:热情如火,却难掩专业短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谓“三非”,即村志主编多为非体制内人员、非科班出身、非专业背景。这些民间编撰者,多为退休干部或返乡乡贤,怀着对家乡的深切热爱投身村志编写。他们凭借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对村庄的熟悉,为村志注入了浓厚的情感与鲜活的细节。然而,不可忽视的是,他们普遍缺乏专业的史学、方志学知识储备,以及系统的文字编纂技能,多数主编更是初次涉足此类工作。这使得村志在政治关、体例关、编排关、考证关、表述关等关键环节容易出现纰漏,导致村志质量参差不齐。有的村志存在史实错误、逻辑混乱,难以真实准确地呈现村庄的发展脉络与真实面貌;有的语言粗糙、排版随意,大大降低了可读性,严重损害了村志的权威性与可信度。</p> <p class="ql-block">二、“四缺”困境:重重阻碍,编纂步履维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资金匮乏,发展受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村志编纂涵盖资料收集、实地走访、整理编辑、印刷出版等多个环节,每一环都离不开资金支持。然而,村志编纂既非政府项目,又缺乏专门的财政拨款渠道,资金短缺成为许多村志编纂工作难以推进的一大障碍。资金不足限制了资料收集的广度与深度,部分主编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四处拉赞助,甚至自掏腰包维持编纂工作。这不仅加重了个人负担,也让一些有编纂意愿的人员和乡村望而却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资料零散,收集艰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乡村历史资料大多散落在村民记忆、家族族谱以及零散的旧文件、旧照片中,因年代久远、保存条件差等因素,许多资料已遗失或损坏,导致村志编纂的资料基础薄弱。村级一般没有规范的档案室,县级和镇级档案馆对村级资料的保存也十分有限,甚至有些部门不愿为村志编写提供服务。编纂者往往要从零开始,挨家挨户走访,挖掘民间故事,梳理尘封记忆,耗时费力且效率低下,极大地增加了编纂难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专业缺位,摸索前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村志编纂需要具备历史、地理、文化等多方面专业知识,以及文字编辑、资料整理等技能。然而,乡村地区严重缺乏专业编纂人员,主编们大多依靠自学,缺乏系统培训与指导。在编纂过程中,他们只能边学边干,面对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习俗时,难以精准把握,不仅影响编纂效率,也容易出现质量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设备简陋,场地难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纂工作需要固定办公场所和基本办公设备,如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还需要专业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乡村缺乏这些条件,导致主编们在编纂时面临诸多不便,影响了编纂进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坚守微光,共筑希望:多方携手,突破困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尽管困难重重,但各地仍有许多感人的坚守。一位退休多年的乡亲,自掏腰包、走村串巷,花费数年时间完成村志初稿。他感慨道:“这是我们村的根,再难也要把它写好。”这样的个体努力令人动容,却也凸显出村志编写缺乏系统性支持的现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村志编写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关乎乡村记忆的留存与传承。面对“三非”“四缺”困境,亟待政府、社会、学界多方协同发力。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与政策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提供设备支持;鼓励乡村通过社会捐赠、村民集资等方式筹集资金,解决资金难题。同时,要加强对村志编纂工作的统筹协调,整合各方资源,为编纂工作提供便利。档案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单位应向村志主编开放资料查询和借阅服务,帮助解决资料短缺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相关部门和学界可组织专业培训,提升编撰人员素养,经考核评审符合条件的人员,列入村志主编专家库,为乡村提供主编人选。或者像医生、老师一样,主编持证上岗。相关部门每年度评选精品村志、优秀主编,提高村志影响力。为村志主编提供办公场地和设备支持,改善工作条件。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提供技术、人力援助,共同推动村志编写工作走出困境,让每一部村志都成为乡村文化的精品之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村志编纂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对于传承乡村文化、留住乡村记忆意义重大。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积极应对,就一定能克服困难,编纂出更多高质量村志,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文化动力,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