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逢的春天

小黑板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小黑板</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340373</p> <p class="ql-block"><b>  当年连队上海知青从黑龙江返城上海,我们像蒲公英一样四散,下岗、搬迁、谋生……时代的大潮冲散了我们,却冲不淡记忆里的青春。</b></p><p class="ql-block"><b> 年轻时我们被迫分离,年老时我们主动寻找——原来最深的牵挂,还是那段共同走过的岁月。退休后才明白,人生最珍贵的不是安稳,而是那段风雨同舟的青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失联的那些年,我们各自在生活里浮沉;如今第一次重逢聚会,才发现彼此仍是生命里最温暖的坐标。</b></p> <h1><b style="font-size:18px;">  今天我们分别四十多年的老知青,在上海七宝古镇屋顶花园第一次相聚。1971年我们来到小兴安岭深处建农场,用我们稚嫩的肩膀挑起艰辛生话的重担,在那里开始了我们新的人生旅程。</b></h1> <h1><b style="font-size:18px;">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我们别无选择,没有其它的出路,我们斗严寒战酷暑,克服了种种困难,战胜了夏天蚊虫叮咬和冬天的冰雪严寒,掌握了深山老林的“部落生活”,我们艰难地生存下来!</b></h1> <h1><b style="font-size:18px;">  当年的种种磨难,也同样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和思想,我们拥有更加良好的心态来正视现实和面对现实。</b></h1> <h1><b style="font-size:18px;">  我们是一群特殊的群体,返城后没有工作我们赶上过,结婚没有房子我们赶上过,有了工作又下岗……我们的生活并不富有,但是我们没有被生活的重担压垮!</b></h1> <h1><b style="font-size:18px;">  我们沒有抱怨,也不想抱怨。现又面对老年的生活考验,我们团结,我们坚强,我们奋进,我们荣辱不惊,我们就是这样一群特殊的群体!</b></h1> <h1><b style="font-size:18px;">  和我们一起上深山建农场二连的知青,有些知青在那里就永远的离开了我们,逝者已去,我们追忆他们,愿他们在另一个世界生活的更好,我们将永远怀念他们!</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包厢的转盘上,红烧鱼保持着完整的骨架,像他们小心翼翼维护的往事。有人掏出老照片,泛黄的边角卷曲如秋收时的麦浪。指尖抚过那些年轻的脸庞,竟摸到当年晒脱的皮,和油灯熏黑的指甲。</b></p> <p class="ql-block"><b>  酒杯相碰时,发出生产队钟声的余韵。女人们染过的棕发里,藏着一根顽固的白,倔强如插队时不肯倒下的玉米。</b></p> <p class="ql-block"><b>  岁月在眼角刻下纹路,却从未磨灭心底那片青葱的麦浪。</b></p> <p class="ql-block"><b>  那些年我们种下的青春,如今在酒杯里长出了年轮的倒影。</b></p> <p class="ql-block"><b>  你指间的烟圈缠绕着往事,像当年晒谷场上飘散的麦谷。皱纹里藏着的不是衰老,是北大荒的风和库尔滨河的雨。</b></p> <p class="ql-block"><b>  当汽笛声变成手机铃音,我们依然在记忆的站台等待绿皮火车。你笑说孩子都出国了,可我们分明看见十八岁的自己正扛着麻袋走过田埂。</b></p> <p class="ql-block"><b>  老花镜后面闪烁的,还是当年油灯下读禁书时的那种光亮。碰杯时溅起的不是酒花,是青春沉在岁月底部的那些晶莹。</b></p> <h1><b style="font-size:18px;">  十年前的今天(2015年4月18日)返城后的连队上海知青第一次聚会,在七宝古镇屋顶花园留下集体照。</b></h1><h1><b style="font-size:18px;">后排左起:黄顺发、徐金宝、张亚芬、陈霞仙、任素珍、江国胜、丁贵香 、陈云鹏 ;</b></h1><h1><b style="font-size:18px;">前排左起:张玉梅、胡国茗、张玉爱。 </b></h1> <h1><b style="font-size:18px;">黑龙江省逊克县反修公社<span class="ql-cursor"></span>知青二连的故事</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