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紫荆山:千年城脉上的地理坐标与诗意栖居

张工资

<p class="ql-block">在中原腹地郑州的心脏地带,一座海拔不足百米的土丘默默勾勒着城市的坐标。它北临贯通东西的金水大道,南接蜿蜒流淌的金水河,东连商代都城遗址的千年城垣,西望现代都市的繁华商圈,这里便是郑州的地理中心——紫荆山。</p> <p class="ql-block">作为城市中轴线的原点,地铁1号线与2号线在此交汇成"双十字"枢纽,30余条公交线路编织起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日均30万次的客流穿梭,让这座看似平凡的土丘成为解码郑州三千年文明的活态密码。</p> <p class="ql-block">清代诗人司星聚以工笔写意的笔触,在《北岗林雪》中定格了紫荆山最动人的冬日画卷:</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六出纷飞雪影横,冈头林际总铺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银花冰结春无力,玉叶风摇树有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日落柴门闻犬吠,香寻梅蕊看人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北楼凭眺知何似,一白寒光逼管城。</b></p><p class="ql-block">这首创作于康熙年间的七律,不仅是郑州八景的文学注脚,更是解读古代郑州城市空间的重要密码。</p> <p class="ql-block">紫荆山的地理特殊性,首先源于其作为商代都城遗址的核心台地。1950年代以来的考古发掘证实,这里是距今3600年的郑州商城东城墙与北城墙的交汇地带,现存的商代夯土层厚达4米,夯窝清晰可见,经碳十四测定,其始建年代早于殷墟,是商王朝早期都城"亳"的重要遗存。</p> <p class="ql-block">站在西园的城墙遗址旁,赭红色的夯土与现代植被形成鲜明对比,土层中夹杂的商代陶片、兽骨,仿佛在诉说着三千年前的筑城往事——商民们以"版筑法"层层夯筑城墙,每立方厘米的夯土都承载着20公斤的压力,这样的建筑技艺成就了周长7公里的宏大都城,也为后世留下了天然的地理高地。</p> <p class="ql-block">历经周代管国、秦汉管城的更迭,北岗在唐宋时期成为城郊的风水宝地。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郑州北五里有北岗,林木深邃,水泉甘冽",可见当时已形成"岗-河-林"的生态系统。明代郑州城扩建时,北岗被纳入城郊,成为官宦人家的墓葬区,考古发现的明墓中,墓志铭多有"葬于城北岗原"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至清代,随着郑州成为京汉官道上的重要驿站,北岗因靠近北门拱辰门,逐渐形成市集,康熙年间的《郑州街市图》显示,岗下已出现"柴门店""梅花巷"等聚落,与司星聚诗中的"柴门""梅蕊"形成时空呼应。</p> <p class="ql-block">诗人伫立拱辰门城楼北望,将紫荆山雪景纳入诗画同构的审美体系:前四句以微观视角刻画冰挂压枝的物理形态,"春无力"的拟人化描写赋予自然景观以生命温度;后四句通过犬吠人行的动态元素,在银装素裹的静谧中注入人间烟火。尾联"一白寒光逼管城"的收束,既暗合管城作为郑州古称的历史记忆,又以光色对比强化视觉冲击,形成穿越时空的审美张力。</p> <p class="ql-block">康熙《郑州志》载:“紫荆山乃北门外崇圣寺后旧城址,日久积沙而渐厚者也。”这短短23字,揭开了一段地质与人文交织的史诗。考古勘探显示,紫荆山实质是商代城墙遗址与黄河冲积扇共同作用的特殊地貌。经年累月的风沙堆积在古城墙基上,形成独特的“城上之丘”。</p> <p class="ql-block">明代郑州知州刘睿组织民众在岗上遍植紫荆,既固沙护城,又造就“紫荆晴岚”的盛景。清乾隆年间,岗顶建起道教建筑群,晨钟暮鼓与市井喧哗相和,构成“岗上有道观,岗下有驿站”的特殊城市肌理。</p> <p class="ql-block">“银花冰结春无力”不仅是诗性表达,更是中原地区特有的气象景观实录。当来自蒙古高原的寒流与黄淮平原的湿气在紫荆山相遇,造就"雾凇沆砀,上下一白"的奇观。</p> <p class="ql-block">树木负重形成的弓形曲线,被诗人想象为"身着婚纱的新娘",这种将自然现象人格化的审美转换,体现了中国传统"天人感应"的哲学思维。而"玉叶风摇树有声"则通过通感手法,将视觉的晶莹转化为听觉的清脆,冰晶碰撞的物理振动,在文人耳中化作环佩叮咚的诗意交响。</p> <p class="ql-block">“日落柴门闻犬吠”勾勒出清代郑州的城市边界,犬吠声划定的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农耕文明与城市文明的分野。崇圣寺的晚钟、驿道的驼铃、金水河的冰裂,共同谱写着雪夜交响</p> <p class="ql-block">“香寻梅蕊看人行”则暗藏三重意象:踏雪寻梅的文人情趣、雪中赶集的市井烟火、新春将至的节庆期盼。考古发现的清代《郑州城厢图》显示,紫荆山北麓确有梅园数顷,每逢雪霁,士绅百姓竞相“走百病”,在雪地上踩出通向春天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北楼凭眺”的观景位置,暗含古代城市规划的智慧。拱辰门作为郑州北城门,其城楼高度与紫荆山形成1:2的视觉黄金比例,这种建筑与自然的对话关系,在雪天达到审美巅峰。</p> <p class="ql-block">诗人选择的观景角度,恰是城市中轴线(今人民路)与自然制高点的交汇处,这种"天人合一"的空间布局,使紫荆山成为承载城市集体记忆的精神地标。2016年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展出的明代城砖上,"紫荆晴雪"的铭文,印证了这种空间诗学的持久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诗中“北楼凭眺”的拱辰门,作为明清郑州城的北门,曾是观察北岗的最佳视角。据《郑州城池志》记载,拱辰门城楼高12米,飞檐斗拱,登临可北望黄河、南眺嵩岳,而正北方向的北岗,恰在视线中轴线上。这种"城-岗-河"的空间关系,暗合古代城市“背山面水”的选址原则,紫荆山作为“山”的象征,实则是人工城垣与自然堆积共同造就的地理奇观。</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紫荆山,已从地理意义上的制高点转化为文化心理上的城市客厅。1958年建成的紫荆山公园,巧妙保留着6米高的商代城墙断面,玻璃保护罩下的夯土层与环山步道上的现代雕塑形成时空对话。</p> <p class="ql-block">每年冬至前后,当第一场雪降临,摄影爱好者仍会寻找司星聚的观景视角,用镜头接续三百年前的审美凝视。地铁紫荆山站内,LED屏幕实时显示着地理坐标数据,数字时代的经纬度与“北岗林雪”的诗意坐标在此完美融合。</p> <p class="ql-block">“北冈林雪”作为郑州八景之一,其意义远超景观本身,而是城市文明的层累书写。商代的城墙夯土、汉代的墓葬砖纹、唐代的墓志铭、清代的诗碑残片,如同文明的年轮,层层叠压在紫荆山的地层中。2022年,紫荆山所在的郑州商城遗址晋升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考古工作者在西园发现了商代“环城大道”遗迹,车辙痕迹清晰可见,证实了三千年前这里已是都城的交通主干道。</p> <p class="ql-block">这座承载着商代城墙基因、铭刻着黄河泥沙记忆、浸润着古典诗意的城市山丘,始终保持着独特的时空维度。当夕阳为紫荆山镀上金边,现代都市的天际线与“一白寒光逼管城”的古老意境重叠,见证着郑州从古管城向国家中心城市的嬗变,也守护着中原大地上永不褪色的诗意栖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