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黄山区经济的转型升级

飞哥

<p class="ql-block">  黄山区原名太平县,老祖宗的创城初衷“生在太平 长在太平 一生太平”。作为黄山北门入口的太平县,处在一个模棱两可的段位之上。</p><p class="ql-block"> 按理说太平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决,高铁黄山西站距景区北门入口仅16公里车程,黄山情侣太平湖,位于黄山区西北部,也是黄山旅游的重点风景之一。我们的负氧离子还有优质水源“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两项都占,但事实却未尽人意,其中的缘由言说无益。</p> <p class="ql-block">  东外环绿色旅游通道的开通,使得原本比较滞后的乡镇有了发展机遇。“要致富 先修路”这是定理,路修通了如何发展经济才是关键。耿城镇饶村段农户通过种植玫瑰,开发玫瑰庄园产业,毗邻饶村的生态农业园区,近几年也在积极开发绿色生态种植业,但后期的市场活力和资金注入一直未能跟上,缺少智库型人才推广营销。太平猴魁是有着深刻文化底蕴的纯天然绿色茶饮品,谢裕大是把太平猴魁引进域外市场第一人。如何传承和延续前人开创的品牌文化并发扬光大,是我们后人要去做的事。建立太平猴魁地理标志产品溯源体系,实现区块链接技术全覆盖。猴魁第五代传承人郑中明的六百里猴魁茶叶公司和太平猴魁博物馆,在继承技艺和发扬传统文化上做足了责任和表率。但是,这种季节性农业经济的生态恢复周期漫长,茶产业附属经济空缺严重。</p> <p class="ql-block">  作为旅游区,这里酒店宾馆星罗棋布,卖场投资人从众,消费型产销是区域经济主流。如今黄山区众多的新型产业链正慢慢孵化:工业园区啤酒工厂的引资建设、农夫山泉的生产基地入驻、多元化的小商品制造等等。黄山区经济发展态势走向了企业化、大众化、都市化。但我们要看到光环下的那些暗影。</p><p class="ql-block"> 一、结构性失衡的产业现状</p><p class="ql-block"> 房地产开发过热现象。空置房产,让城市扩增却没有增容。16万常住人口与1770平方千米土地形成鲜明对比。往往是一个新项目住宅区,夜晚寥寥灯火,部分开发楼盘空置率达58%,甚有90%空置楼盘区(依据夜间亮灯率估算),究其原因有两点:1、商品房已售出无人居住;2、房产销售不佳。由此,可以推行"共享第二居所"计划:建立房屋托管平台,将闲置房产转化为季节性短租公寓;黄山区候鸟式购房群体占比30%左右,导致消费经济出现“节假日依赖症”,实施“居住权换服务”政策:市外购房者每年居住满30天可享受本地景区年票优惠;创建“候鸟人才库”:吸引购房者中的专业人士参与本地智库建设。地产带来的负面无法改变,建好的商品房不能成为烂尾,不妨与开发商协商购房新策,销售闲置房产,盘活开发商资金。只要购房人一次性缴清房款,政府即返还房款5%给购房人(前提是开发商需再建或配建不低于20%的文旅设施)。创新土地开发模式,试点“地产+文旅”混合用地制度,建立土地银行制度,对闲置土地实施临时性农业景观改造(类似于退林还耕)。</p> <p class="ql-block">  二、人口经济学的现实困境</p><p class="ql-block"> 经济发展离不开人口增长,人口是市场主体,无论售还是购。黄山区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不足1%(依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远低于旅游经济增速(年均12%);房价收入比达8:1,超过国际警戒线(3~6:1)。</p><p class="ql-block"> “三线收入 一线的消费”成为主打,人口的局限使经济发展没有振兴点,发展定位和资源错配,导致区域经济没有亮点。</p><p class="ql-block"> 缺乏各类专业性技术人才,人才振兴应摆上区域振兴日程。首先设立“黄山创客学院”,每年培养300名文旅复合型人才。其次推行“新乡贤回归工程”,鼓励成功人士返乡再创业,为其提供创业扶持基金和土地优先使用权。最后建立“候鸟专家”柔性引进机制,依据属地资源设立学术工作站。</p> <p class="ql-block">  三、农村农业产业化程度低</p><p class="ql-block"> 生态种养殖户组织化不足10%,前几年的养殖合作社式产业模式,因缺乏意向沟通和龙头引领,使得产销存在断层,缺少区县外市场和市场竞争力。而农业生态休闲种养殖业,是一项长远性研发工作。不只局限于东拼西凑的种养大户,更多的是应当分区域的整体联动,整合50家以上种养殖主体创建“黄山生态厨房”区域品牌。</p><p class="ql-block"> 水库塘坝经营水产没有意向规划,没有分片区错峰、错品种养殖。开发“高山时令”农产品订阅服务,直供长三角高端市场。例如,太平湖作为旅游景点,本身有自己的特色资源。配套的湖鱼养殖、餐厅经营都应在保护太平湖绿色生态的基础上为依据,合理的进行定向督导和扶持,最大程度的开发水域养殖和旅游发展。对网箱养殖经营的生产户,可以拟定生产水域,减少无组织的养殖场所,规避影响太平湖的旅游视觉效应。后来,太平湖网箱养殖以及某酒店因环保被叫停、被拆除。纵观前后,水上养殖、旅游接待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环保受益。</p> <p class="ql-block">  四、东西南北接待提升计划</p><p class="ql-block"> 1979年7月邓小平同志徒步从汤口镇的黄山南大门登顶黄山,提出“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的宏伟决策。当下更多的是要把东大门、西大门和北大门的开发抱团并进,实施旅游经济升级工程,让东西南北景区入口“新意各不同 处处皆胜景”。开通黄山北站至各景区节点的旅游专线,实行“一票通达制”,打造"四门联动"旅游体系。建设直升机观光起降点,开发低空旅游产品。</p><p class="ql-block"> 北大门:建设“黄山文化体验走廊”,串联轩辕大道沿线非遗工坊以及附属旅游景点(黄山虎林园的开发运营失败,值得深度解析反省;黄山芙蓉谷的开发热度期如何延伸需要进一步商榷)。开发“云雾茶乡”主题线路,整合猴魁种植园与制茶体验以及茶文化产业的纵深发展。六百里魁红茶叶研制值得深层次推介。东大门:进一步打造国际小镇,完善亲子娱乐游项目,实现吃住游一站式体验。西大门:打造“西海大峡谷秘境徒步”生态旅游带,设计科考研学路线。南大门:转型为智慧旅游服务中心,建立全域旅游大数据平台。</p> <p class="ql-block">  五、城关发展区域经济思维</p><p class="ql-block"> 甘棠作为城关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黄山区政府座落辖区内,黄山北大门旅游沿线——轩辕大道黄金段纵贯区政府所在地,行政形象的提升还应注重对外接待的亲和性。人文、景致,接待、乡村建设都是提升外在的最直接方式。如此,在经济浮动期才有实力坚持长效抗衡力,平衡区域经济实力,完善旅游资源整合力。</p><p class="ql-block">  城区南扩的建设发展,使得黄山区老城区的管护,应当立意常规发展格局。新城区的开发应当立足衔接外来客商、游客的需求和品味。这些需要行政部门的建设调度和可比性分析报告。在新建、续建各民生项目同时,应当吸收外来区域文化,创建本区本镇乃至本村的特色产业链。甘棠是个农村与社区并存的综合乡镇,14个村居的地理分布,基本上代表了黄山区的整体位置。如何协调好社区和农村的发展导向,成为了政府部门的工作导向。浦溪河、经济园区、老城区、规划新城区都位于甘棠,按照村居的地理位置来看, 10个农村又占了甘棠的大半辖区面积。由此可以依托区域中心地理位置优势,深化"自驾游+"服务体系。构建“2环5线”自驾网络:将东外环与浦溪河景观道纳入省级风景道体系(2环:东西外环 5线:东南西北太平湖线)。推行“驿站联盟”计划:每个行政村建设标准化自驾服务点,提供充电、导览、应急服务。开发“黄山慢行系统”建设100公里生态骑行绿道,串联多个特色村落。</p> <p class="ql-block">  “靠山吃山”我们要依托黄山的风景优势,发展它的边缘经济。黄山脚下诸多的文化风景、旧居老宅、休闲驿站等等都可以衍伸黄山文化定向发展。</p><p class="ql-block">  浦溪河发源于黄山光明顶,是一条由南至北的多功能治理水源,长约15千米,流域面积近28平方千米。山上的雨水、山泉汇聚滋养了太平的一草一木。2017年实施的浦溪河3P项目,将岸边散落的村庄、小区网格成片。沿途古迹众多,古树葱茏。启动“智慧水网”工程,在浦溪下游建设智能调节蓄水坝,将沿线蓄水抬高1-2米。配套建设生态湿地公园。</p><p class="ql-block">  自驾游的兴起,让大家注意到旅游者的需求逐年更新,我们应大力推行“碳普惠”制度,实行游客低碳行为兑换景区消费积分制。有一点我们不能忽视,那就是黄山是我们的实体,有独一无二的风景优势,旅游活动必定会对风景资源产生一定的生态影响。这就必须建立旅游生态补偿机制:每年从旅游收入中提取5%作为生态修复基金。黄山区的对外形象纪录片应当予以导演定影,营销的可视性宣传强过言辞的解说性推销。作为自驾游客,他们喜欢不受旅行社的约束和限制,天马行空任由自己的步履去丈量风景,“行、游、餐、宿”这才是当下旅游的四大主体。同时实施"负氧离子经济"计划,创建全国首个森林康养交易所,已实现“快旅慢游”经济。</p> <p class="ql-block">  黄山区经济发展应当把握"三个平衡":在空间维度上平衡城镇扩张与乡村振兴;在时间维度上平衡即时效益与持续发展;在产业维度上平衡旅游主导与多元共生。通过构建"主客共享、城乡交融、虚实结合"的新型发展模式,将候鸟经济痛点转化为发展支点,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最终实现从"地理门户"到"价值中枢"的转型升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