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行(二)郑州,河南博物院

锦新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6日,午后,参观河南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河南博物院(Henan Museum)是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的文物系统国有博物馆,是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河南博物院建筑的总设计师为齐康。博物院从正面看如同戴冠的“金字塔”。这一主体建筑的设计以“中原之气”为立意核心,蕴含了中国古文化中“天中地心”和“天圆地方”的理念,同时具有“汇宇宙之气,聚天地之灵”的含义。接近正四面锥的造型给人稳定、庄严的视觉感受。</p> <p class="ql-block">河南博物院创建于1927年,前身为河南博物馆,最初馆址设在开封市。1961年,河南博物馆从开封市迁至郑州市。1997年,中原石刻艺术馆与河南博物馆合并,成立河南博物院。1998年,河南博物院正式开放运营。如今的河南博物院占地面积为126亩,其中建筑面积为5.5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主体建筑冠部的形状为方斗状,中心位置设计了一个透明的圆孔。四周分别镶嵌有四神图案,代表的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天象星座。</p><p class="ql-block">主体建筑的大斜面上设计了零散的白乳钉图案,这是中国文物青铜器上经常可以看见的纹饰,又营造出“茫茫宇宙,漫天星斗”的情境。围绕着白乳钉的土红色是中国出土文物的主色。主体斜面四周顶部是透明天窗,以及从顶部垂直而下的透明采光带。二者都为深蓝色,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含义。</p><p class="ql-block">整个河南博物院建筑群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轴对称、主从有序的布局手法。从总平面上看,主体建筑四隅分布着八座附属建筑,寓意“九鼎定中原”。建筑群呈四面辐射状,寓意中原文明向四周传播。建筑整体平面呈中字形。</p> <p class="ql-block">河南博物院设有基本陈列“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出彩中原,专题陈列“明清河南”等。截至2021年,河南博物院共有藏品145135件/套,馆藏珍贵文物53337件/套。</p> <p class="ql-block">藏品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及石刻为主,其中妇好鸮尊、杜岭方鼎、贾湖骨笛、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武则天金简、四神云气图壁画、云纹铜禁、莲鹤方壶、玉柄铁剑被评为镇馆之宝,云纹铜禁、莲鹤方壶和北齐白釉绿彩长颈瓶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p> <p class="ql-block">泱泱华夏,择中建都</p><p class="ql-block">主馆一层中央展览大厅西南部为第一展厅“走向邦国——新石器时期(距今10000年~4000年)”,西北部为第二展厅“中原立国——夏商时期(公元前2070年~前1046年)”,东北部为第三展厅“宅兹中国——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东南部为第四展厅“逐鹿中原——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此外,整个一层中央展览大厅西部有“中原古代石刻艺术”展厅和“华夏古乐厅”。</p> <p class="ql-block">“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为基本常设陈列。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有地理优势,历史上曾有二十余个王朝在此建都,从最早的二里头夏都到金代末年的商丘。再往前追溯,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沿嵩山一线就有密集的古人类活动点;再到新时期时代,嵩山南北聚落演变发展为早期国家。该陈列就是基于河南三千余年来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进行设计、展出。展出以中原的建都历史为主线,按照中原文明发展的历史顺序,整合了河南地区的文物优势。</p> <p class="ql-block">第一展厅展示了先民从裴李岗文化时期、仰韶文化时期到中原龙山文化时期一路走来的历史,介绍的内容包括:从农业起源到确立以农为本、手工业独立并分化出专门的手工业作坊的过程,从平等社会到阶层分化的改变过程,从具有都邑性质的大聚落、大城址的出现到最后城邦林立态势的形成,仰韶文化庙底沟期所形成的早期中国文化圈结构,被称为“河洛古国”的距今五千多年的具有都邑性质的双槐树遗址,等等。</p> <p class="ql-block">第二展厅展示了夏商时期的活动轨迹和国家演变,涉及地点包括嵩山一线中原龙山文化末期的登封王城岗、禹州瓦店、巩义花地嘴等典型遗址,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夏代都城,以郑州商城、安阳殷墟为代表的商代都城等,介绍和展示内容包括城、宫殿、礼器等多个层面,全面展示夏商时期都邑的政治、经济、物质文化等,以及以中原为核心所形成的强有力的文化辐射。</p> <p class="ql-block">第三展厅 宅兹中国——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中国”为何尊中所铸的铭文,这是古人择中建都实践的最好诠释,也是最早“中国”概念的产生。第三展厅展示了西周时期的历史面貌,介绍、展示内容包括与宗周并立的统治中心洛邑成周,洛阳北窑西周墓出土的精美文物,来自鹿邑长子口墓的具有浓重殷商文化特征的器物,来自三门峡虢[guó]国贵族墓地和平顶山应国贵族墓地的体现周公制礼作乐、规范宗法礼制的文物组合,等等。</p> <p class="ql-block">第四展厅 逐鹿中原——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p><p class="ql-block">第四展厅展示了周王东迁后列国纷争、逐鹿中原的历史,介绍、展览内容包括体现东周诸侯国多元文化和霸权争夺的不同形制的鼎,以三晋为代表的中原制器风格和楚国制器风格,诸子百家争鸣、元典创制的中国文化轴心时代。</p> <p class="ql-block">第四展厅场景</p><p class="ql-block">该展厅的展品有“吴王夫差”铜剑、“卅[sà]三年郑令” 铜铍、龙虎纹镂空仪仗铜戈、石圭盟书、陶排水管道、刻纹铜匜[yí]残片、错银髹[xiū]漆蟠螭纹铜方罍、错金银铜豹镇、错金嵌松石兽耳铜方鉴、龙纹三足带盖铜壶、“番子成周”钮钟、蟠螭[chī]纹铜盖鼎、“番子成周” 镈钟、跽坐人铜灯、青玉透雕龙形佩、青玉龙首璜、兽面纹玉饰、“黄君孟”铜鼎、“蔡公子”铜簠[fǔ]、“黄夫人”甗[yǎn]形铜盉。</p> <p class="ql-block">玉璋</p> <p class="ql-block">方鼎</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p> <p class="ql-block">玉佩</p> <p class="ql-block">组合玉佩</p> <p class="ql-block">编钟</p> <p class="ql-block">主馆二层东北部为第五展厅“帝国霸业——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581年)”,东南部为第六展厅“帝国霸业——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581年)”,西南部为第七展厅“盛世华章——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西北部为第八展厅“盛世华章——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p> <p class="ql-block">第五展厅 帝国霸业——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581年)</p><p class="ql-block">第五展厅展示了河南地区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在全国设36郡,河南独占7个,成为秦帝国的辅弼之地。位于河南的永城芒砀山是汉高祖兴汉的策源地,也是西汉重要的诸侯国——梁国的所在地,反映西汉梁国实力的永城芒砀[dàng]山梁王陵中出土的四神云气图壁画和金缕玉衣就位于第五展厅。等到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后,定都洛阳,之后曹魏、西晋、北魏晚期均以此为国都。</p> <p class="ql-block">金缕玉衣</p> <p class="ql-block">莲花灯</p> <p class="ql-block">第六展厅的展品有商山四皓画像砖、龙纹画像砖、褐绿釉陶桃都树、铜鸠车、黄釉扁壶、元苌墓志、白釉绿彩长颈瓶、淡黄釉绿彩四系罐、绘彩陶甗、红绿釉陶灯、绿釉直颈陶投壶、绘彩陶鼎、三角纹绘彩陶壶、田延和造像、釉陶乐俑群、高海亮造像碑、六博陶俑、陶庄园、七层连阁彩绘陶楼、白虎星座画像石、彩绘舞蹈人物陶仓楼、收租图陶仓楼。</p> <p class="ql-block">第七展厅 盛世华章——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p><p class="ql-block">第七展厅呈现了河南在隋唐时期的历史、生活。安阳张盛墓出土的文物品类丰富,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再现了隋代贵族官僚的生活场景。唐朝时期,武则天对东都洛阳进行了较多经营,使洛阳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成为除长安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另一中心。因此武则天金简及其他与武则天相关的遗迹也在第七展厅呈现,揭示了一代女皇与神都洛阳的密切关系。此外,丝路的繁盛使得西方的货币、纹样、服饰、乐器、乐舞理论、香料、宗教等外来文化传入中国,从展品可见隋唐民众的生活有着浓厚的异域文化色彩。</p> <p class="ql-block">第八展厅的展品有红陶女俑、骑马狩猎纹铜镜、葵式双鸾仙鹤衔绶纹铜镜、三彩骑马披帛女俑、黄釉陶碾、黄釉陶炉、黄釉陶勺、力士雕砖、元结墓碑(拓片)、梵文贝叶佛经、白釉狮首塔式瓷罐、十一面六臂观音石立像、汉白玉弥勒佛坐像、石刻墓门、三彩铠[kǎi]甲武士俑、三彩武官俑、三彩文官俑、三彩狮面镇墓兽、三彩宝相花纹盘、三彩鸳鸯尊、白釉多足瓷砚、青釉四系瓷罐、越窑青釉四系刻花瓷背壶、花釉蒜头瓷壶。</p> <p class="ql-block">文官俑</p> <p class="ql-block">主馆三层东南部为第九展厅“东京梦华—宋金元时期(公元960年~1368年)”,西南部为第十展厅“东京梦华—宋金元时期(公元960年~1368年)”。西北部为“明清河南”专题陈列厅,东北部为“贾湖骨笛”国宝特展。</p> <p class="ql-block">第九展厅展示了宋金元时期的历史文化。北宋东京城是国际化的大都市,发达的水系连接着内河航运,直通港口,驶向海上丝绸之路。清明上河图展现了东京城内的繁华场景,民众生活闲适,物质丰富,商品经济发达。在重文轻武的政策下,北宋社会文教兴盛,科举和书院发展。同时,商业的繁荣促进了世俗文化的发展,宋金元时期的杂剧将传统的诗、歌、舞、乐、技综合运用于舞台,刻画寻常人物,表现市井风情。展厅内造型众多的杂剧戏曲雕砖俑表现了这一时期的乐戏新声。</p> <p class="ql-block">第十展厅 东京梦华—宋金元时期(公元960年~1368年)</p><p class="ql-block">第十展厅有众多瓷器珍品。宋金元时期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期,官窑兴盛,以汝瓷、钧瓷、张公巷瓷为代表;民窑遍布,以临汝窑、鹤壁集窑、当阳峪窑等民间窑口为代表。各种品类丰富的瓷器被制作出来,白地黑花、印花、剔花、划花、刻花工艺的并存。</p><p class="ql-block">该展厅的展品有白地黑花蹴鞠瓷枕、三彩荷叶童子枕、白釉剔花牡丹纹瓷瓶、白釉珍珠地瓷梅瓶、白釉“春夏秋冬”瓷梅瓶、青釉三足瓷炉、三彩听琴图枕、白釉珍珠地《水龙吟》瓷枕、张公巷窑青釉瓷器盖、汝窑天青釉瓷盏托、钧窑天蓝釉荷叶花口瓷瓶、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瓷瓶、当阳峪窑白釉红绿彩缠枝花卉纹罐、黑釉凸线纹瓷罐、当阳峪窑绞胎瓷碗、白釉褐彩龙纹玉壶春瓷瓶、钧窑月白釉瓷洗、钧窑玫瑰紫六方瓷花盆。</p> <p class="ql-block">主馆四层的布局与另外三层不同,主要有两个展厅。西南部为“巧工遗珍——院藏明清珍宝展”展厅,东南部为“中原楚国青铜艺术”展厅。</p><p class="ql-block">云纹铜禁于1978年在河南省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出土,为春秋时期文物,纵长131厘米,横长67.6厘米,高28.8厘米,身宽46厘米,重94.2千克。</p> <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为漆器。明清时期,漆器工艺的发展达到顶峰,漆器的制造运用了雕漆、填漆、镶嵌、彩绘、金漆等多种技法,用料考究,工艺繁缛[rù],成品表现出富丽典雅的风格。这一单元的展品有清代的雕漆云龙戏珠圆盒、清代的雕漆桃形盒等。</p> <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为玩赏玉。明清时期,玉石原料充足,因此玩赏陈设类玉器的制作工艺水平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玩赏玉由阴线、阳线、平凸、镂空、俏色等多种传统技法雕琢而成,样式包括各式动物、植物和其他器物造型,质地细腻,光泽莹润。这一单元的展品有清代的玉观音等。</p> <p class="ql-block">第三单元为牙雕。明清时期,中国牙雕工艺经历了六七千年的发展,日臻成熟而达于鼎盛。明代牙雕以人物肖像见长,清代则以陈设品和文房用品为佳。乾隆以后流行刻缕染色象牙雕件,多采用写实手法,造型力求生动逼真。这一单元的展品有清代的象牙萝卜、清代的象牙白菜等。</p> <p class="ql-block">象牙萝卜(清代)</p><p class="ql-block">第四单元为珐琅器。珐琅器在元朝时期由西亚传入中国,经明朝宣德、景泰两朝的努力,工艺突飞猛进。此器物以金属为胎,施珐琅釉焙烧而成,按照工艺技法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珐琅、透明珐琅和画珐琅等。这一单元的展品有清代的珐琅镶玉葫芦、清代的掐丝珐琅龟形熏炉等。</p> <p class="ql-block">第五单元为瓷器。明清时期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高峰,尤其是彩瓷获得很大发展。彩瓷不仅沿用了青、白瓷胎釉烧制工艺的全部优秀成果,而且借鉴了自西汉以来发展的低温色釉,并在宋元制瓷工艺技术的基础上又有突破和创新,烧造出了青花、斗彩、五彩、粉彩等瓷艺珍品。这一单元的展品有明代的青花梵文莲瓣洗、清朝的黄釉粉彩云龙纹豆灯。</p> <p class="ql-block">杜岭方鼎于1974年在河南郑州张寨南街出土,为商代早期文物,通高87厘米,口长宽61厘米,耳高17厘米,足高25.5厘米,重约64.25千克。</p> <p class="ql-block">妇好鸮尊为盛酒器,形体呈猫头鹰状,昂首、圆目、宽喙、小耳、高冠,双翅并拢,双足与垂尾组成三点支撑,后颈有口,上有盖,内壁铸有“妇好”二字铭文,背面有兽首弓形銴。此外,整件器物身上装点了各种纹饰,有蝉纹、双头夔纹、饕[tāo]餮[tiè]纹、盘蛇纹等。</p><p class="ql-block">妇好鸮尊蕴含着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审美观念,是罕见的艺术品。它的出土,是商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体现,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物质载体,证明中国青铜时代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p> <p class="ql-block">莲鹤方壶于1923年在河南省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为春秋时期文物,通高117厘米,口长30.5厘米,口宽24.9厘米。</p> <p class="ql-block">匆匆流览完,浮光掠影。</p><p class="ql-block">河南博物院藏品太丰富了,略要细品,至少三五天。走出展厅,室外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这是中原少见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