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行政建置,大荔人都应该知道的历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文/王小民</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国有史,邑有志,家有谱,人有传。《大荔县志》(1994版)洋洋洒洒计百万字,纵横大荔三千年历史,遍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人文、地理、资源等,其中可以捕捉到岁月的痕迹、时代的步伐,亦是地域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见证,是留住“乡愁”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后盾。</p><p class="ql-block"> “行政建置”作为第一篇,详尽介绍大荔的境域位置、建置沿革、行政区划,可以说考证严谨细致,内容丰富多彩,资料弥足珍贵,虽有瑕疵,但不掩瑜。</p> <p class="ql-block"> 1,(P44)提到:“秦临晋县,方约百里……其南邻为郑县、泬阳(音缺阳今华县东北)……”。其实,“泬”发音为jue(二声,觉)。泬水,古河名,陕西省境内的渭河支流。</p><p class="ql-block"> 2,(P44)提到:“北魏……县境较前扩大……北为五泉(今澄县南)……”。澄县,是口语化或非正式场合对澄城县的称呼,志书记事应规范严谨、前后统一。严格意义上讲,没有“澄县”一说。</p><p class="ql-block"> 3,(P44)提到:“民国时期……大、朝、平三县……较今大荔面积多80平方公里”。史载,民国三县总面积为1850.05平方公里,今大荔境域总面积为1776.3平方公里,两者相差为73.75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4,(P45)提到:“西周时东部属芮伯国……”。周成王四年(前 1055 ),大封诸侯。芮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大荔赵渡,国君称为“芮伯”。</p><p class="ql-block"> 5,(P46)提到:战国时期……魏文侯十六年(前430)伐秦……”。其实,魏文侯十六年,应为公元前431年。</p><p class="ql-block"> 6,(P46)提到:“南北朝北魏神䴥四年(431),冯翊郡缩辖三县”。公元431年,应为北魏神麚四年。神麚,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第2个年号,麚是公鹿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7,(P46)提到:“隋开皇三年(503),实行州、县制……”。隋开皇三年,为公元583年。开皇,是隋文帝杨坚的开国年号,历时20年。</p><p class="ql-block"> 8,(P47)提到:清“雍正十三年(1735)又升同州府,并附廓设大荔县……”。“附廓”应统一为“附郭”(P12)。在古代,附郭一般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不同层级的行政机构,处于同一个城郭内的现象。</p><p class="ql-block"> 9,(P47)提到:同州府“统辖十城,即二华关大水,三城朝合阳”。此处,“合阳”应为“郃阳”。今合阳县为1964年改名。</p><p class="ql-block"> 10,(P52)提到:清道光时,“南乡辖34村……阳村、阳村屯……”。按清代及民国编纂的多部史志载,“阳村”“阳村屯”疑为“杨村”“杨村屯”。原村在渭河边,迁居后靠形成今阳村(东、西、北)。</p><p class="ql-block"> 11,(P55)提到:清代朝邑县“西路辖24村……故现……”。参照前文(P52)及今安仁镇顾贤村历史记载,“故现”疑为“顾现(贤)”。 “顾贤”之名,源于明惠帝朱允炆时期,取“照顾贤人”之意,御赐村名为顾贤。</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行政建置”,通晓了大荔从哪里来的基本问题,同时也反映出大荔历史地位的发展和演变,对于研究陕西乃至中国古代历史和行政区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清晰把握历史脉络和发展趋势,是大荔人爱家乡的具体体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