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成都七中迁到磨子桥时的校门。右边门柱上是《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校》校牌。校门后面是五星花园。我们的毕业照多选择这里。</p> <p class="ql-block">成都七中与墨池——历史与传说</p><p class="ql-block">成都的墨池与西汉大文豪扬雄有关。传说扬雄年幼时住在龙堤池边上,他勤奋刻苦,每天在池边读书写字、洗砚洗笔,竟然将池水都染成了黑色,这个池子也被后世称为“墨池”。</p><p class="ql-block"> 据《成都市志·教育志》记载,墨池书院始建于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 年),为驻成都都元帅纽璘出私财所置三书院之一。明孝宗弘治初(1488 年)宋景参加以修建,为书堂、书楼,置经书万卷。清初废作民居,清道光元年(1821 年),学使聂铣敏游览“扬雄(子云)洗墨池”,为“继文翁之兴学,复子云之遗迹”,复建墨池书院。清朝咸丰三年(1853 年),墨池书院被一分为二,墙左仍是墨池书院,墙右边变为了芙蓉书院。成都七中的前身就是由墨池书院和芙蓉书院合并创立的“成都县立高等小学堂”。</p><p class="ql-block"> 对于这一传说和墨池的来由,它反映了古人对知识、文化的尊崇和对勤奋学习精神的赞扬。扬雄作为汉赋四大家之一、两汉儒学的代表人物,在巴蜀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墨池的传说不仅是对他个人成就的一种肯定,也成为了成都文化传承的一部分,激励着后人努力学习、追求知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这种传说具有积极的意义,它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成都的历史文化底蕴。不过传说毕竟是传说,可能存在一定的夸张和虚构成分,但这并不影响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p> <p class="ql-block">后辈学子们想像中杨雄(子云)的洗砚池(墨池)。</p> <p class="ql-block">成都分校多各有各的特色。然而我们1955年入七中时刚收初中班,也无特殊的校训。无非是沿用,团结紧张严肃活泼,革命前辈的标语。学风都是独特的。上下课是两道铃声,第一次是预备铃声,第二次是上课铃。第一次铃声响了,操场上的同学们开始小跑奔向教室。第二次铃声响起,站在门外的老师从容步入教室。</p> <p class="ql-block">分校校训各有干秋,好的学风是耳闻目染,自觉自律大环境视野,小環境入手,三更灯火五更鸡,早读课,与晚自习。住校生,与通勒同学都一样。临近考室,熄灯铃声响后学生学宿舍钉灭了。书来看的同学还偷着在被窝里继续阅读。</p> <p class="ql-block">颇具个性的校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