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已经是我为周娅老师文艺讲座摄制的第三部美篇了。第一部《周亚座讲黄永玉》(点击阅览量1.2万人次),第二部《周娅座讲罗丹作品中的女性》(点击阅览量1.1万人次)。这次她座讲《我看千里江山图》同样精彩,硬是把“一幅千里江山图”,讲出了“满腔千古华夏情”,听众观众反响出我意外地热烈!</p> <p class="ql-block"> 这场由泰康之家·燕园“五觉沙龙”主办的《我看千里江山图》讲座,得到燕园活动部的大力支持。海报一发,响应者众。4月6日上午开讲现场的“预热”就相当热络。燕园乐泰学院《穿越历史回望宋朝》主题讲座的义工教师尹宗禹夫妇热情送来了自己收藏的《千里江山图》(北京故宫馆藏原作复制品)。未曾开讲,观众就踊跃观图,对作为讲座主体的历史名作做了初步预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周娅老师和尹宗禹老师谈图▶️)</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请看讲座前现场实况视频▶️)</span></p> <p class="ql-block"> 开讲前的另一花絮是:燕园居民俱乐部时装走秀队的队长张淑华夫妇,听说周娅老师讲《我看千里江山图》,特意送来“千里江山图案时装”,给主讲人穿饰,以为讲座增色添彩。</p><p class="ql-block"> 凡此佳话,均可见听众对本次讲座的热盼期待拥戴之情。</p> <p class="ql-block"> 正点已到,讲座开始。</p><p class="ql-block"> 这次活动策划人强正富老师,首先向大家引荐周娅老师:她曾任三座国家级博物院义务解说志愿者。多次到欧亚各国游学艺术。故宫博物院2017年展出国宝《千里江山图》期间,她“近水楼台”无数次亲睹原作,考究沿革,微观细节,拍照笔记,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后又到日本参观天皇修学院离宫,比较研究《千里江山图》及我国唐宋文化在东夷的深远影响。多年多方积累,形成了她自己对这幅颠峰造极之作青绿山水图的“我看”独特见地。</p><p class="ql-block"> 强老师说:今天周老师的讲座,定会给大家带来“五觉沙龙”特有的视听触味感多重体验的多元收获。</p><p class="ql-block"> 讲座在热烈掌声中拉开序幕。</p> <p class="ql-block"> 本美篇共分六个部分,介绍周娅 座讲《我看千里江山图》:</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1.《看题跋 看作者 看导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2.《故宫大展 精心研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3.《"千"图技法 堪称国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4.《游学东夷 见证国学辉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5.《一幅江山图 流传恒久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6.《后附视频 观画参阅》</span></p> <p class="ql-block"> 周老师开讲后,激情满腔,评介国宝级名画,如数家珍。</p><p class="ql-block"> 她首先总体介绍《千里江山图》说,这幅横宽11.91米、纵高51.5厘米的青绿山水画长卷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不仅标志着我国青绿山水画的里程,而且集北宋以来水墨山水画之大成。</p><p class="ql-block"> 历史考证,此画作者为北宋时期18岁少年王希孟。而且是这位天才画家的唯一绝世之作。</p> 看题跋 看作者 看导师 <p class="ql-block"> 接着,周老师通俗归纳《看题跋》、《看作者》、《看导师》的“三看”视角,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千里江山图》的创作背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看题跋》:</span></p><p class="ql-block"> 话说从头,周老师先说宋徽宗赵佶和宠臣蔡京的“画交”。</p><p class="ql-block"> 当年希孟的画作《千里江山图》既成,徽宗赏玩有加,因为君臣关系,他将此画赐赠给了宠臣宰相并也是书法家的蔡京。</p><p class="ql-block"> 这也是此图后世久未见经传而又得以保存下来的原因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千里江山图》完成于1113年,宋徽宗赠画蔡京时,这位曾“四起四落”担任过宰相的老臣,虽在政绩、贪腐方面颇受历史非议,有过恶名“四贼之首",但在发展文化方面却也有过不少建树,且本人也是书法家(与米芾齐名)。赠画那年,蔡京已年过花甲。荣受皇上赐画,自然倍感受宠,视图若宝。</span></p> <p class="ql-block"> 蔡京为《千里江山图》亲笔作了前“题“后“跋“。跋文如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图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画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此跋为后世鉴赏《千里江山图》提供了重要历史依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看作者》: </span></p><p class="ql-block"> 周老师指着她收集的希孟画像说,可以看得出,这是一位勤奋进取而又豪放自信的少年。诚如蔡京《跋》中所述,他本是北宋"画学"(是当时诸多文艺学院之一)的学生,后被宋徽宗赵佶“慧眼识才”,亲自"诲谕之"。时仅半年,即画成此大作。</p> <p class="ql-block"> 周老师综合史料介绍说:</p><p class="ql-block"> 希孟在“画学”的身份是“生徒”。画学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出现的皇家绘画学校。1104—1127存世23年。徽宗为了提高翰林画院和翰林书院的艺术功力,于1104年创立“画学”。1110年,画学脱离太学,由翰林图画院直接统领,这样,绘画教育与画家未来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了。画学里的生徒每期30名为限。1104年招收首批生徒,1107年结业。希孟为第二批生徒。待遇与太学生一样,享受朝廷给予的膳食、住宿和文具画具等。画学开设有文化课和绘画课,十分重视学子们文化素养的提高。王希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成长起来的。</p><p class="ql-block"> 经考证,18岁少年王希孟生辰为(1096—?)。卒年无考。一说《千里江山图》画成后两年,他即因“病疴缠身”于20岁去世。因此更使此画空前绝后倍加珍贵。</p> <p class="ql-block"> 周娅老师在演讲《看作者》部分,特别介绍:20世纪70年代杨新和傅熹年先生研究《千里江山图》时,指出原作上“并无作者款印,仅从卷后隔水黄绫上蔡京的题跋中才知道这一巨制的作者叫希孟”。那么,是谁在后世什么时代给希孟安上“王”姓的呢?</p><p class="ql-block"> 分析上图列举史料:希孟之所以被称"王希孟",源自明末清初藏书家梁清标;源自明末书画鉴赏家顾复;源自清初和梁清标有师友关系的宋荦等"后世人"。近代出版的《中国山水画史》也称"王希孟"。但周娅老师之"我看",认为"后世人"如宋荦等主张希孟"王姓",也未足信。所以,希孟姓氏问题且置疑待考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看导师》:</span></p><p class="ql-block"> 在"看导师"部分,周老师介绍了宋徽宗赵佶的文化业绩:他"建树"了宣和博古图、宣和画谱、宣和书谱,兴办了画院,本人能书会画,开创了"瘦金体"书法。特别是亲自"诲谕"希孟绘画《千里江山图》,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 周娅老师辩证地认为:撇开宋徽宗政绩另有历史学家评论不说,单就本人文化造诣和带出希孟并留世《千里江山图》史上名作而言,还是值得赞誉的。</p><p class="ql-block"> 她幽默地说:徽宗赵佶作为“博导”,带出了如希孟这般天才“研究生”,我要美言他一番!</p> <p class="ql-block"> 周老师推荐了几幅宋徽宗的绘画和书法作品,和大家共赏。</p> <p class="ql-block"> 周老师十分称赞赵佶《摹张萱捣丝图》。分三段局部和大家一起欣赏了徽宗宫笔画在仿真勾线涂色方面的功力。</p> <p class="ql-block"> 宋徽宗的"瘦金体书法"绝属独创。</p> <p class="ql-block"> 通过介绍宋徽宗赵佶的文化业绩,周老师充分肯定了他作为”导师”,在指导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方面的楷模作用。</p> <p class="ql-block"> 宋徽宗的亲笔长卷《江雪归棹图》,在气势、构图、技法诸多方面,对希孟创作有重要影响。</p> 故宫大展 精心研习 <p class="ql-block"> 《千里江山图》在新中国成立后,得以重见天日,与公众见面。先后举行了多次重要大展。</p><p class="ql-block"> 1.1958年,北京故宫博物院举行第一次公开大展。</p><p class="ql-block"> 2.1979年,“文革”结束后,上海博物院展出了这幅世界名画。</p><p class="ql-block"> 3.1985年,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台北博物院,展出了《千里江山图》。</p><p class="ql-block"> 4.2017年9月至12月,《千里江山图和历代山水图特展》在故宫午门展厅展出。这次大展使《千》图大放光彩。</p><p class="ql-block"> 5.2023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再次展出了这幅传世名作。</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将再次亮相。)</p> <p class="ql-block"> 周娅老师回忆本人在故宫博物院担任志愿者那些年,每逢《千里江山图》展出,自己总能多次亲睹,切近研习,激动不已。她站起身来,紧贴着屏幕上的江山大图,像偎依着祖国母亲的“千里江山”,柔情回述道:那时,我曾几十次地观览、细研、拍照、笔记《千里江山图》,同时有机会调出网上高清电子版原图,仔细观察研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细看历代山水图和《千里江山图》:</span></p><p class="ql-block"> 周老师把北宋后世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明代石涛的《搜尽奇峰图卷》、清代王翚的《重江叠嶂图》等和宋代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一一分析比较,说明这些传世山水名画的传承和发展关系。周老师特别指出:宋以后”院派”文人画盛行,青绿山水画式微。希孟长卷在当时有些”反潮流”。因此可以说,《千里江山图》有其划时代“里程碑”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山水画可行、可望、可游、可居:</span></p><p class="ql-block"> 周老师引述同为北宋画家郭熙的评论,指出希孟笔下的“千里江山”可行、可望、可游、可居,洋洋大观,气象万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望千里江山,观山水房舍:</span></p><p class="ql-block"> 周老师引导大家“观山水房舍“: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以及水磨廊桥等等,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看千里江山,观人物:</span></p><p class="ql-block"> 接着,周老师引导大家“观人物“:千里江山之中,人物众多,农夫、渔夫、游人、访友者、闲居者,虽形象细小,但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仅下图小小咫尺画面中,细数可见者即有四人。</p> <p class="ql-block"> 江山图中的人物,一说有368人,一说有250人,总之多之又多,犹如“卢沟桥的狮子数也数不清”。</p> <p class="ql-block"> 周老师饶有兴趣地说,她发现,从《雪江归棹》到《千里江山》,其中的“扫地人”,皆用一把“竹条扫把”。周老师笑谈,她曾拍摄了几幅如今公园甚至是当下身在其间的燕园“扫地人”,依然在使用千年传承的“大扫把”。……“此亦传统是也!”</p> <p class="ql-block"> 周老师感慨地说:青绿山水画尤其是《千里江山图》,成就斐然。但较之“院派”山水,“千”图显得“另有风格”。希孟当时确也有几分"反潮流。宋以后,文人"院派"山水画一度占主流,青绿山水画式微。再后,加之近代“反封建”,国画山水图受冷落,以致《千里江山图》被尘封九百年。</p><p class="ql-block"> 周老师十分认同我国近代被誉为“教授之教授,大师之大师”,“三百年独一人”之陈寅恪先生的论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span></p> 《千》图技法 堪称国粹 <p class="ql-block"> 周老师调动了她得天独厚、近水楼台,得以长期多次亲密接触并精细研习《千里江山图》的知识储备,和大家分享了不为常人关注的希孟《千》图的技法细节,使大家认知“国粹”,对千古名画越看越得要领,以致目不转睛,爱不释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散点透视:</span></p><p class="ql-block"> 周老师指出,诚如北宋画家郭熙点评,国画尤其山水画讲究“散点透视”。“高远”、“平远”、“深远”看“千里江山”,那真是跌宕起伏,“远近高低各不同”,审美无止境,情趣无穷尽。</p> <p class="ql-block"> “高远”,自山下而仰视山巅,色清明。</p> <p class="ql-block"> ”平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色明晦。</p> <p class="ql-block"> “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色有明有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俯视角,大视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周老师强调,欣赏《千里江山图》,注重看此画的“俯视角,大视野”很重要。画中的低谷也好、山坡也好、巅峰也好,个中景物一律用俯视角大视野描述。这就更显作者高瞻远瞩,胸怀大志;江山辽阔壮丽,一览无余。周老师说,我认为《千里江山图》就是宋朝大好河山的真实写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周老师形象打趣说:“以现实眼光看,千里江山就好似用如今的无人机凌空航拍一样!”</span></p> <p class="ql-block"> 最后,周老师还给大家介绍了青绿山水的绘画颜料:矿物(如蓝宝石、绿宝石等)+金属+胶。因此可以长期鲜艳不退色。</p><p class="ql-block"> 关于长卷画的装帧制式,周老师也做了科普性的简介。</p><p class="ql-block"> 至此,"周娅座讲"引领大家对北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有了一个完整的了解。</p><p class="ql-block"> 最后,周老师扩大眼界,从国际视野回看《千里江山图》的世界影响。</p> 游学东夷 见证国学辉煌 <p class="ql-block"> 2017年深秋,周老师陪同友人再次游览日本天皇修学院离宫。这座位于京都东北部的古老皇家修学院,原是十世纪时期的一座寺庙,十七世纪由皇家改建为修学圣地。</p> <p class="ql-block"> 周老师回忆说,当时虽身置深秋美景之中,但由于自己当时正沉醉于《千里江山图》的学研氛围,所以无心赏景,倒是侧重于考察起我国唐宋文化对东夷的影响。特别是徽宗文化在扶桑得以延续,使自己产生"顿悟"之感。</p> <p class="ql-block"> 她把当年游记图片和《千里江山图》有关局部,对照给大家阅览、思考。</p> <p class="ql-block"> 请看"院门"和"草屋"之对照。</p> <p class="ql-block"> 一样的依山傍水,一样的悠远宁静。</p> <p class="ql-block"> 船坞、垂钓、渔船……。</p> <p class="ql-block"> 瞧那塔影,瞧那庙型……。</p> <p class="ql-block"> 连"篱笆门墙",也相形酷似……。</p><p class="ql-block"> 我国唐宋文化和《千里江山图》的跨国深远影响,令周娅老师和友人流连往返,满腔华夏情激荡不已。</p> 一幅《江山图》,流传恒久远 <p class="ql-block"> 已经超过预定一个半小时的讲座即将结束。周老师深情地说:《千里江山图》已经不仅仅是一幅国画名图,祂已成为祖国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越来越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必将递存千百世,流传恒久远!</p> <p class="ql-block"> 2017年2月25日,中国邮政发行了全套九枚《千里江山图》邮票,在国内外引起公众广泛反响。</p> <p class="ql-block"> 2021年8月初,故宫博物院、东方演艺集团、人民网联合出品了由周莉亚、韩真担任主要编导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并于次年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在全民中引起轰动。</p> <p class="ql-block"> 2024年国庆节,更有一部由《只此青绿》舞蹈诗剧原班人马出演的电影《只此青绿》。全片没有一句台词。全凭青绿色彩和创新的民族舞蹈优美舞姿,打动观众,唤起了整个民族的传统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p> <p class="ql-block"> 在全场听众的热烈掌声中,周娅老师结束了今天精彩的讲座。</p> <p class="ql-block"> 周娅老师最后申明:关于《千里江山图》,学术界对一些细节问题尚有不同看法,有待考究探讨。今天所讲,仅是”我看”,只供大家参考。</p> <p class="ql-block"> 这时,作为今天的忠实听众,燕园乐泰学院《穿越历史回望宋朝》专题讲座的义工老师,也是今天为现场提供《千里江山图》长卷(复制品)的尹宗禹老师起身有感而发。他的《听后感》发言,画龙点情,也博得了满堂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请听尹老师听后感发言视频。播放▶️)</p> <p class="ql-block"> 讲座结束,大家互相热烈交谈心得,久久不愿离去。</p> 后附视频 观画参阅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介绍《千里江山图》三段短片)</span></p> <p class="ql-block">(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台演出视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本美篇图文资料,除美篇作者拍摄撰写编辑的以外,主要源自周娅老师讲座课件,部分源自网络。特此说明。)</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