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穿越时光的陶韵之旅 <p class="ql-block">美篇号:5179618</p><p class="ql-block">图:阿鹏•美镜头攝</p><p class="ql-block">文:阿鹏•美镜头(史料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你是否时常渴望寻得一处静谧之地,让疲惫的心灵得以栖息?是否对神秘的岭南制陶文化满怀好奇,想要一探究竟?倘若如此,那隐匿于市井之中的佛山石湾<b>南风古灶</b>,绝对是你的绝佳之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佛山</b>,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不仅见证了广府文化的起源、兴盛、衰落,还是广府文化的传承之地,曾经享誉世界的“武术之乡”、“功夫名城”,传颂着李小龙、叶问、黄飞鸿等武术界名人佚事;有“东方民间艺术之宫”的祖庙、梁园、清晖园等景点唯美的景色。佛山还是中国龙舟醒狮文化名城,粤剧发源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石湾</b>,珠江三角洲一颗璀灿明珠,它历史悠久,人杰地灵,<span style="font-size:18px;">素有"南国陶都"之美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石湾陶瓷</b>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贝丘遗址中已揭开其烧陶的历史序幕。东汉时期,<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里的文化和农业经济已相当发达,</span>制陶技术已有较高的水平。本地出土的大批陶俑、动物、器皿等,证明此时已形成了初具地方特色的陶瓷艺术。六朝时期,石湾人已掌握了陶釉技术。唐代,石湾已出现陶瓷商品性的生产。宋代,石湾陶瓷产品已由圆型窑生产向龙窑生产过渡,逐渐形成了陶瓷商品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体系。<b>石湾窑</b>是中国著名窑口之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蒙古</b>灭金入侵南宋后,许多陶工逃往南方,定居广东。经过几代传承,石湾的陶工在钧窑<b>窑变釉</b>技术的基础上,利用本土陶土资源创造出<b>出窑万彩</b>的窑变釉。其中的<b>钧蓝釉、钧红釉、翠毛釉</b>等深受人们喜爱,这类<b>仿宋钧釉</b>的石湾陶艺在明朝至清初被称为“<b>广钧</b>”,因其胎为陶土,因此又称之为“<b>泥钧</b>”。明代中晚期,石湾陶艺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讲究文化和艺术品位,品种也更为丰富。清代生产的“<b>石湾公仔</b>”,因创造出缤纷多彩、高雅古朴的釉色而名声大噪,奠定了它在当时陶瓷界的坚实地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代,<b>石湾陶瓷业</b>进入繁荣时期,这时的石湾,作为民间陶瓷商品生产的集中地(即所谓民窑),已经形成显著的行业生产特色,兼融中原各大名窑生产技术和<b>高温釉彩</b>的普遍使用,使石湾陶瓷制造技术日趋完善,<b>美术陶瓷</b>以一种极具地方民俗特色的艺术开始出现,又极大地提升了石湾陶瓷的艺术品位。《明诗综》有载:"<b>石湾瓦,甲天下</b>",概括反映了当时石湾陶瓷生产的地位,成为我国最大的陶瓷产地之一,占据着中国制瓷业的半壁江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代,</span><b style="font-size:18px;">石湾陶瓷业</b><span style="font-size:18px;">进入鼎盛时期。</span> <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湾匠师们根据人民生活的需要及喜爱,运用本地的陶土和釉料,制成各种既实用、又美观的器物。以鸟兽、虫鱼和植物的形体加以变化,塑造成各种各样的小品用具及各种动植物造型的花插、壁挂、文具、烟盅等。雕塑也以当地群众最常见的渔、樵、耕、读、仙佛、历史英雄人物和牛、马、狮、猴、鸡、鸭等形象为题材,故多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为人们最欣赏,亲切的称之为"</span><b style="font-size:18px;">石湾公仔</b><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pan style="font-size:18px;">各式日用陶瓷品和风格独特的陶塑瓦脊、建筑装饰构件、陶塑神仙佛像、园林用品、外陈设品、文房用具、艺术人物以及花鸟虫鱼等美术陶瓷的大量生产,不仅经营着中国华南多个省、区的广阔市场,而且通过“</span><b style="font-size:18px;">海上丝绸之路</b><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量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各国市场,成为当时生产技术和商品经济都相当发达的陶瓷生产营销基地,为当时佛山形成与湖北汉口、江西景德、河南朱仙并称</span><b style="font-size:18px;">全国四大名镇</b><span style="font-size:18px;">,列为全国商品集散中心"</span><b style="font-size:18px;">四大聚</b><span style="font-size:18px;">"之一,作出了自己的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0~70年代先后在佛山石湾和南海奇石发现<b>唐宋窑址</b>,发掘出的均是<b>石湾公仔</b>人物塑像,<b>石湾公仔</b>人物塑像属半陶瓷器,火候偏低,硬度不高,坯胎厚重,胎质松弛,属较典型的唐代南方陶器。在广东几乎每户人家均有收藏或使用,就是国外收藏家也不例外。如住澳门的葡萄牙籍律师文第士、美国医生施钦仁均藏有数百件石湾陶器。香港、澳门石湾艺术陶器的收藏者更为普遍,知名的香港收藏家杨铨先生,一次就捐赠石湾艺陶二百余件给广东民间工艺馆,可见其收藏之丰。广东省博物馆地处广州,藏有石湾陶器近千件之多,有铭款的器物亦不在少数,且多为精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石湾陶艺</b>一直是<b>石湾窑</b>赖以维持经济来源的一脉支流。假如昔日石湾没有大宗日用陶器的制作,陶艺根本没有依存的余地,充其量不过是<b>石湾窑</b>的锦上之花而已。从来没有人去记录<b>石湾窑</b>每年生产多少万个瓦煲的数字,但石湾陶艺的每一件佳作都被人们珍藏起来。它的"<b>瘦骨仙</b>""<b>弥勒佛</b>"以至离奇古怪的"<b>金蟾</b>"、"<b>福狮</b>"都令人念念不忘。"<b>石湾公仔</b>"成了口碑,成了文化的积淀。即使以后石湾陶业进入了未来世界时期,人们知道的、记得的、怀恋的仍将是它的陶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b>柴烧500年,世界活文物</b>”之称的<b>南风古灶、高灶陶窑</b>风景区,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高庙路,分别始建于明正德年间、万历年间,圣火不断,延续使用至现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南风古灶、高灶陶窑</b>是世界仅存的、最古老的、现仍在使用的、沿用传统陶瓷烧制工艺的<b>柴烧龙窑</b>,属古代制陶业大行“<b>水巷大盆行</b>”的专业窑。<b>南风古灶</b>为长形的<b>龙窑</b>,窑向正南。由窑头(燃烧室)、窑室(烧成室)、窑尾(排气坑)三大部分构成。窑腔以小型砂砖堆砌。窑平面整体为船底形,头、尾略窄中间部略宽。夯土地面,砖石砌成台阶。<b>高灶陶窑</b>结构和操作方法与<b>南风古灶</b>相似,坐北朝南,内侧有砖石栏杆做围护,颜色以灰、白为主。穿斗式木质梁,木质门窗。硬山式屋顶、仰瓦灰梗屋面。以青砖为墙,麻石为墙基。材料以石灰石为主,具有耐酸、耐碱、耐高温、防水、防台风等特点,适用于湿热的岭南气候。<b>南风古灶、高灶陶窑</b>是石湾陶瓷业繁盛时期生产技术进步的产物,是中国南方陶瓷生产技术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对研究明清时期石湾制陶业的专业化生产、龙窑结构及烧制技术的演变等有重要的科学价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1年6月25日,<b>南风古灶、高灶陶窑</b>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b>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踏入<b>南风古灶</b>,这座<b>国家4A级旅游景区</b> ,就仿佛踏入了一条时光回廊,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赫赫有名的<b>高庙</b>。它背抵<b>高灶陶窑</b>,庄严肃穆地矗立着,飞檐斗拱间,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每一处雕刻、每一片砖瓦,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在岁月的洗礼下愈发古朴深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远处,<b>高灶陶窑</b>静静蛰伏,宛如一条沉睡的巨龙。这两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柴烧龙窑,是制陶技艺传承的<b>活文物</b>,载入了<b>世界吉尼斯之最</b>。五百年间,窑火未曾断绝,熊熊烈焰见证了一代又一代陶艺家的坚守,也烧制出无数精美绝伦的陶瓷珍品。站在龙窑前,仿佛能看到往昔窑工们忙碌的身影,感受到那炽热的制瓷热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往前走,<b>祈福台</b>出现在眼前。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红绸飘荡,写满了心愿与祝福。在这里,你可以静下心来,系上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祈愿,让悠悠清风传递内心的期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最让人沉醉的,当属那<b>青砖灰瓦</b>的<b>明清古建筑群</b>。漫步其中,脚下是历经岁月打磨的石板路,踏着发出清脆的声响。街道两旁,琳琅满目的陶瓷工艺品有序摆放。那些细腻的纹理、绚丽的色彩、独特的造型,无一不让人感叹陶瓷艺术的魅力。轻抚这些精美的物件,燥热的心也随之慢慢平静,思绪被拉回到那个悠然闲适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古灶榕风</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烧制陶器的温度一般在700度至1400度之间,<b>柴烧龙窑</b>的温度需要达到1300度,尤其在窑尾,温度会更高。然而在<b>南风古灶</b>的尾部居然有一棵<b>榕树</b>,枝叶繁茂,犹如一把巨型大伞保护着灶尾不被雨淋,不被日晒,陪伴着古灶四百多个春秋,成为<b>南风古灶</b>的奇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当地居民反映,这座<b>龙窑</b>曾经停烧了几年,令人奇怪的是,榕树因<b>龙窑停烧</b>变得病怏怏似的,甚至差点枯萎而死。但当<b>龙窑</b>重新烧起来后,这棵古榕树又像焕发了青春,生机盎然,令人赞叹不已。这棵古榕也成了“<b>神树</b>”,成了<b>南风古灶</b>的天生守护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南风古灶</b>,不仅仅是一个旅游胜地,更是岭南制瓷文化的灵魂所在。它是寻找陶根、陶魂的圣地,是逃离都市喧嚣的世外桃源。在这里,你可以放慢脚步,细细品味每一处景致,感受历史与现代的交融。相信这场与南风古灶的邂逅,定会成为你记忆中一场与众不同的旅行体验,留下难以磨灭的美好印记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