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没有人例外,所有成功都是有预谋的。看万卷书,行万里路。或许毕淑敏老师的这本书可以为你做远程旅行或者环球旅行提供一些参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让我们跟随毕淑敏老师的脚步,一起去领略非洲这片神秘又神奇的大地吧!</span></p> <p class="ql-block">馆内人不多,我静静地走着,眼前总是出现一摊血。离开的时候,我来到纪念馆附设的小卖部,想买那张皮特森之死的照片。</p><p class="ql-block">唔,没有。我们没有那张照片。小卖部的黑人姑娘对我说。</p> <p class="ql-block">怎么会没有呢?这应该是纪念馆的镇馆之宝啊!我心里纳闷。是不是我表达得不够清楚?我又说了一遍——我要那张最著名的照片,就是那张黑人青年抱着海克特·皮特森赶往医院的照片,外面广场上矗立着的那张巨幅照片,你们一定有照片的复制品或明信片。我从遥远的中国来,需要这个资料。</p> <p class="ql-block">黑人姑娘表示已完全明白我要的是哪一幅照片。但是,没有。没有这张照片。大的小的或者复制品,任何一种,都没有。她说得非常肯定。</p><p class="ql-block">我还不死心,问她,是暂时没有,对吧?那么过几天就会有的,是吗?</p><p class="ql-block">多么期望得到肯定的答复,那么,我几天后才离开约翰内斯堡,走之前我再特地来买也行。</p><p class="ql-block">黑人姑娘这一次非常坚决地摇了摇头说,现在没有。以后也没有。从来就没有那张照片。</p><p class="ql-block">这就奇怪了。为什么呢?这张照片非常有历史感,估计所有到过纪念馆的人,都会被它的血腥和真实所震撼到,动心买一张留做纪念的一定大有人在。</p><p class="ql-block">黑人姑娘不再解释了,忙着去招呼新的顾客。</p><p class="ql-block">带着满腹疑团,走到馆外和艾文会合,地点就在我想买的那张照片下。</p><p class="ql-block">我仰头看着照片说,这张照片非常真实。</p> <p class="ql-block">艾文说,拍摄这张照片的新闻记者名叫尼兹马。当时他就在枪击现场,奋不顾身地抓拍到这个悲痛愤怒的瞬间。抱着被白人警察子弹杀死的皮特森的黑人青年,名叫梅布伊萨·马库波。他和死难者姐姐一同跑向医院的黑白照片被世界各地媒体转发,使“索韦托惨案”在第一时间传遍了全世界。</p> <p class="ql-block">我说,照片真实得让人发抖。黑人青年梅布伊萨·马库波,当时说过些什么,现在在哪里?</p><p class="ql-block">艾文说,当人们问马库波为什么临危不惧时,他说,皮特森是我们的兄弟,在场的任何一个人都会抱起他。当时黑人的处境很艰难,马库波害怕被种族主义者报复,就从南非逃走了,听说是在莫桑比克,至今杳无音讯。</p><p class="ql-block">我接着问,这张照片这么有名,为什么在纪念馆里却没有出售呢?</p><p class="ql-block">艾文稍稍停顿了一下,说,您在今后的参观里,还会不断发现这种现象。就是在纪念馆中,把这一段历史说得很详细。但是,当你离开的时候,不会带走这些具体的证据。</p><p class="ql-block">我大大地惊奇了,说,为什么?难道是想让大家忘记历史吗?</p><p class="ql-block">艾文说,不。我们并不想忘记历史,要不修这么庄严的纪念馆干什么?但是,我们不想天天生活在仇恨中,我们希望走出纪念馆,大家就开始新的生活。那些照片非常刺激,如果总是看着它,人就很容易沉浸在历史的冲突中。</p> <p class="ql-block">今天不巧,没有见到皮特森的姐姐。我有一次陪着客人来参观,正好是他姐姐做讲解。离开纪念馆的时候,客人们向安托瓦内特女士表示同情,为她当年曾目睹弟弟的死亡,说了一些慰问的话。您猜,安托瓦内特女士是怎么回应的?</p><p class="ql-block">我思忖着说,安托瓦内特女士会表示感谢吧?会说记得弟弟之死吧?会说历史不能重演吧?</p><p class="ql-block">艾文说,这些话她都没有说,她只是淡淡地回答:“一切都已经过去了”。</p><p class="ql-block">艾文转述这些话的时候,面容平静,但我还是受到了暴风骤雨般的震动。</p><p class="ql-block">心理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叫作“未完成事件”。</p><p class="ql-block">它指的是既往情境中那些创伤或艰难情境,尚未获得圆满解决或彻底弥合,仍然活跃在我们的脑海中,栩栩如生。由于这种记忆在心理上的未完结,会由此引发未完全表达出来的情感,例如悔恨、愤怒、怨恨、痛苦、焦虑、悲伤、罪恶感、遗弃感等等。</p> <p class="ql-block">这段话说起来有点拗口,简言之,“未完成”就是半成品,就是事件尚未结束。你曾经受到过伤害,无论时间已经过去了多久,仍是伤口未愈,暗自流血。或者你以为已经忘却或谅解,但一到了相似情境,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重温噩梦,旧创口就会翻涌作痛,沉重的阴影会势如破竹地卷土重来,让你的身心堕入当年的黑暗,悲痛难忍,理智恍惚。</p><p class="ql-block">这个词语来源于20世纪初诞生于德国的完形心理学(也称格式塔心理学)。这个学派衍生的格式塔疗法,主旨是强调人活在当下的此时此刻,强调人要充分学习、认识、感受目前的一切,不再沉湎于往事。</p> <p class="ql-block">南非当年的苦难不可谓不深重,裂痕不可谓不惨痛,撕裂不可谓不血腥,牺牲不可谓不酷烈...</p><p class="ql-block">他们现在对此的态度是——此事已结束,无须耿耿于怀。让我们一起共同向前。</p><p class="ql-block">在这个指导思想下,索韦托的纪念馆,会以那个惨死的黑人孩子的名字来命名,但不会售卖他死亡时的照片。因为细节会给人以猛烈的撞击,宽恕就难以成立。</p><p class="ql-block">这种终结苦难的勇气和步骤,真是勇敢与温和并存的创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