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关中八大怪!

了然

<p class="ql-block">中国之大,天南地北,无奇不有,无怪不有。独特的风俗、文化和地理特征,催生出一些“怪”,放眼望去,东北,西北,西南,华东,华北……都有“怪”。身居陕西,把陕西关中的“怪”谝一谝。</p><p class="ql-block">陕西关中人自有其怪处,且不止一二,竟有八种之多。此八怪,非妖非孽,乃日常之俗,生活之态,却令外乡人每每见之,不免咋舌。陕西关中的屋舍,大抵只作"人"字形的一半,斜斜地倚在黄土坡上远望去,仿佛老天爷持了巨斧,将房屋从中劈开,只留下半边残躯。乡人却道,此乃节俭之法,省却一半砖瓦木料。雨水自半边屋顶泻下,倒也径直流入院中,不必远引。我每每思之,倘若天下节俭皆如此法,恐怕连人的手足亦当减去一半才是。第二怪,手帕头上戴。陕西婆姨们不将手帕藏于袖中,反倒顶在头上,有如一面小旗。阳光毒辣时,便展开来遮阳;风沙骤起时,又系紧了挡灰。那手帕在头上招摇,倒像是给黄土高原添了些许颜色。我曾见一老妪,头顶帕子已洗得发白,却仍端端正正地戴着,如同顶着某种看不见的冠冕。第三怪辣子一道菜。外乡人吃饭,辣子不过是佐料;陕西人却能将辣子当主菜。一碗油泼辣子,红得刺目,吃得满头大汗,才算过瘾。饭铺里的跑堂见客人辣得吸气,反倒笑道:"不辣不算饭!"我想,大约陕西人的肠胃,久经沙场,已磨练得如同铁打的一般。第四怪,碗盆难分开。陕西人吃饭的碗,大得惊人,与其说是碗,不如说是盆。面条盛在里面,汤水几乎要溢出来。汉子们捧着这巨碗,蹲在门口,呼噜呼噜地吃着,额头沁出汗珠。这碗大约是与陕西关中人的豪气相配的——小碗小碟,如何盛得下八百里秦川的气魄?第五怪,凳子不坐蹲起来。陕西关中人最喜蹲着,有凳子也不坐。集市上、屋檐下,常见一排人蹲着闲谈,远远望去,像极了一群歇脚的鸦。问其缘故,则曰:"舒坦!"我想,这蹲功,大约是从小练就的,非一日之寒。久而久之,连筋骨也变了形状,坐反倒不适了。第六怪,面条像裤带。陕西的面条,宽得可以,一条足有裤带那么宽。捞在碗里,实在得很,咬一口,筋道十足。外乡人初见,往往不知从何下口。做面的师傅却得意道:"这才叫面!"细想也是,在这苦旱之地,粮食得来不易。第七怪,锅盔像锅盖。陕西的锅盔,大而厚,硬如铁。一块锅盔,足够一家人吃上几日。初次尝试的人,往往咬得牙疼。但久放不坏,携带方便,实在是出门远行的好干粮。我见过牧羊人怀揣锅盔,在荒野中行走半月,归来时,锅盔虽已干硬如石,却仍能果腹。第八怪唱戏,不叫唱,叫"吼"。那声音从丹田直冲上来,震得人耳膜生疼。唱到激昂处,演员青筋暴起,面目狰狞,仿佛要将五脏六腑都吼出来。听的人却觉得痛快,连声叫好。我想,这吼声里,大约积压了太多黄土高原的风沙与燥热,不如此吼出,不足以宣泄。是陕西关中人在这片黄土地上,为了活下去而磨炼出的生存之道。房子半边盖,是因材料匮乏;手帕头上戴,是为抵御风沙;辣子当菜,是为驱寒开胃;大碗宽面,是为填饱肚子;蹲着休息,是为随时起身劳作;锅盔硬厚,是为经久耐存;秦腔大吼,是为抒发胸臆。怪得无奈,怪得令人心酸。每一样怪处背后,都刻着生活的艰辛与智慧。外人只见其怪,不解其衷;而陕西人自己,却早已习以为常,甚至以此为荣。</p><p class="ql-block">时代飞速的发展,各地的一些“怪”,已不复存在,一些“怪”还在传承。各地的“怪”是人们心中珍藏的记忆,回忆它,想念它,心中那股暖意,暖得人—— 那个惬意那个舒心!</p><p class="ql-block">特此申明:文中资料取自网络,文字版复制于头条《晏子杂说》。现借助美篇平台,想把陕西之怪加以扩散,传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