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砍柴</p><p class="ql-block"> 张忠义</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在农村要经常去砍柴,解决烧火做饭、取暖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从古至今,在人类生存日常生活中,首先要解决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而“柴”排在了第一位。</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的农村特别穷,没有液化气、天然气。几十公里处,倒是有小煤窑,但是太多数人是拉不起煤的。</p><p class="ql-block"> 于是乎,每到冬天,我们兄弟几人都要到山上砍柴,要砍够一年的用柴量。然后用柴禾烧火做饭,烧坑取暖。</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的陕北大地,虽说植被脆弱,但崖畔上却长了好多次森林,有狼牙刺、酸枣枝、木瓜树、楸树、熊子杆、黑格兰等树种。还有田里割剩的一些植物秸秆和路边砍掉大树的树根圪垯,都可以拿回去燃烧。只是植物秸秆火焰弱,不耐烧,一般不去砍。</p><p class="ql-block"> 我8岁时,父亲就带我去砍柴,由于年龄小、砍不动坚硬的树枝,就去拣一些大树上掉下的树枝和干枯的柴禾,从小就学会这门手艺。</p><p class="ql-block"> 长大后,就和村里要好的小伙伴们,聆着斧头、小镢头(两寸宽的长方形镢头,不是掏地用得三角形的老镢头)和背柴用得绳子,奔波于村子周边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p><p class="ql-block"> 砍柴一般在阳坡上进行,阳坡上天气暖和,地面疏松,土地没有冻住,便于破土刨根。背坡上的土地冻得十分坚硬是砍不动的,而且那时候天气比现在冷了许多,雪也比现在下得多,冬天的背洼上往往是冰天雪地的,怕冷、怕滑,就不去背洼上砍柴。</p><p class="ql-block"> 砍柴时,首先要对目的地进行选择,人多时,往往走远点,远处柴禾茂密,可以有选择的去砍,柴的质量会好些;人少时,往往走近些,因为那个时候,山里还有野猪、豺狼等动物出没。其次就是要整理好砍柴器物工具,如斧头、砍刀或镢头、绳子等。特别是要磨好利器,“磨刀不误砍柴工”。</p><p class="ql-block"> 砍柴的姿势也是十分重要的,往往是站在树枝的下边,站姿要稳,双腿微曲,借力打力,确保安全。尽量选择一些干枯易裂的木材或者干脆木质的次森林去砍。对一些坚硬、韧性顽的木材,比如榆树和酸枣树尽量少砍,这些树木坚硬难砍,更何况,酸枣刺会扎破手的。</p><p class="ql-block"> 由于长年的砍伐,村子周边阳坡上的树木基本砍光了,就去刨一些树木的根圪垯。久而久之,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p><p class="ql-block"> 每年打过春后,往往会有40余天的“摆条风”,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刮得人眼睛都挣不开,地里劳作的人们都是灰土满面,像黄土人似的。生态也就步入一个怪圈,越砍越荒,越荒越穷。那时候雨也下得很少,十年九旱成了陕北人生活的常态……</p><p class="ql-block"> 1999年,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实行退耕还林还草,陕北大地呈现了绿水青山,老百姓发展苹果产业,剪下的苹果枝条就够烧了。特别是进入新时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山变绿了、水变清了、人变富变美了,再也不应去砍柴了。而砍柴却成了我永远抹不掉的生活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忠义5月17日偶感而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