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湖州南浔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

江南风

2024年摄于浙江。 南浔古镇,距湖州市区32公里,历来是江南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 镇中河街相交、桥梁通便,黛瓦粉墙、绿柳拂水,一幅原汁原味江南水乡图。 广惠桥,因桥东堍有广惠宫而得名。始建年代失考,现桥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修。长23米,宽33米,桥拱高5,3米。 小莲庄,是清光绪年间南浔首富刘镛(不是那个著名的“刘罗锅”)私家园林,始建于1885年,经刘家40年经营由其孙刘承干于1924年建成。小莲庄占地27亩,建筑、园林兼胜,堪称“江南园林巨构”。 园林以荷花池为中心,池广约十亩,沿池点缀亭台楼阁,步移景异,颇具匠心。 净香诗窟,建于1897年,是主人与文人墨客吟诗酬唱之处。四周为格窗支摘窗,室内藻井一为升状,一为斗状,故又名“升斗厅”。由于建筑造型别具一格,被誉为“海内孤本”。 东昇阁。小莲莊主体建筑之一,面向东方沿池而建,故名东昇閣。一座典型中西合壁建筑,外形中国传统塔式建筑,室内设置罗马柱及拱型门券,更具欧式风味。它是刘镛之子刘锦藻回南浔时居住的地方。 扇亭。亭平面呈扇形,故名。设计别致,雕饰精巧。亭内壁嵌有《刘氏义庄记略》石刻四方,系刘镛次子刘锦藻撰于1925年,记述刘氏家庙、义庄自1888年至1922年营建始末。 退修小谢,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 厅后暗廊,雕花窗精妙,与两侧曲廊相连,为江南水榭建筑罕见,是品茗赏荷绝佳处。 御赐牌坊“乐善好施坊、“钦旌节孝”坊,建于清宣统年间。系光绪、宣统两代皇帝,嘉勉刘氏家族颁旨特准旌表而建。牌坊高8.5米,宽5.6米,呈门楼式。雕刻精湛,有“状元及第”、“文王求贤”、“武松打虎”等题材,具有较高建筑艺术价值。 刘氏家庙,建于清光绪十四年至二十三年(1888-1897年),为祭祀先灵之所。建筑面宽三间,纵深三进,整体气势雄浑,构架雕饰华美。正厅内悬有宣统皇帝所赐“承先睦族”九龙金匾一块。为近代典型宗庙建筑。 刘氏家族图片陈列,刘氏家族世系表。 刘镛(1825年-1889年),15岁时在南浔棉绸店做学徒,从杂工、帮工,到三年后做“下手”能够拿起尺丈量丝绸。20岁时与同乡合伙办小丝号,七年后闯荡上海与洋行挂上钩,生意越做越大。 发迹的三条“秘决:第一“官府里要有人”;第二“要与洋人打交道”;第三后代要读点书。 “大象”之首。清末民初,南浔成为江浙雄镇,富豪达数百家,民间俗称“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是中国近代最大丝商群体。刘镛到了晚年,雄踞南浔“四象”之首,家产达到2000万银两。 刘家大院四公子。(左)刘安澜(1857-1885),刘镛长子,16岁中秀才。1885年夏天赴杭州应秋试,中暑误诊辞世,生前精通诗词。<br> (右)刘锦藻(1862-1934),刘镛次子,1894年甲午科进士,被授予工部主事等职。继承家业,为江苏淮盐巨商,在清未“保路运动”及“湖州教案”中表现出来爱国热忱和民族气节。<br> (左)刘安泩(1876-1950),刘镛三子,继承刘家在上海的部分家产,经营房地产,在上海房地产大户中名列前茅。20世纪20年代回到浙江,在杭州西湖边建造了豪宅和园林。<br> (右)刘安溥(1891-1974),号湖涵,刘镛四子,上海当时最大房地产商之一。1980年其独子刘承桓(美籍华人)回访故土创办了“刘湖涵教育基金会”。<br> 刘湖涵教育基金会,刘承桓创办。刘承桓(1930-2023),刘镛之孙、刘湖涵之子,美籍华人,曾在美国长期从事多肽类药物开发研制,退休后定居上海。1980年以来先后创办“刘湖涵教育基金”和“刘承桓慈善教育基金”。 嘉业堂藏书楼,始建于1920年,刘镛之孙刘承幹创始。1925至1932年全盛时期,藏书六十万卷,有宋元刊本155种,地方志书1000余种,及大量明刊本、清文集和史集。1933年后刘氏家道中落,大量古籍散失,至1951年刘承幹将书楼捐献给浙江图书馆时,藏书仅有11万册左右。 “钦若嘉业”匾。1914年刘承幹向清皇室报效崇陵种树经费,得溥仪赐钦若嘉业匾额,建造藏书楼时即以嘉业二字为名以显荣耀。 宋四史斋。刘承幹曾以巨资购得宋刻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统称前四史,并以此为底本景刻出版,成为镇库之宝,特设宋四史斋专藏。 诗萃室。以放置刘承幹与其继父刘安澜(字紫回)共同编写的《国朝诗萃》正集续集而命名。意在纪念其继父(伯父安澜无子嗣由承幹承祧)。 藏书楼四周清水环绕,庭院林木森森,假山、石笋点缀在荷花池周围,寓书楼于幽雅园景之中。 啸石,南浔三奇石之一,上有清代大学士阮元题写“啸石”的石刻真迹。石上有一小孔,若贴紧小孔吹之,“呜呜”的声音便会从石腔中回转传出。石原为阮元故物,1924被刘家购得移入。 百间楼。明代礼部尚书董份归隐南浔,其孙子与当地嘉靖进士茅坤孙女结亲。茅坤嫌董家房子不够宽敞,就让媒人对董家人说,女方有100个陪嫁的婢女,你家太小住不下。董份说:我马上造100间楼房,给你家每名婢女住一间。董家遂依河而建立屋百余间,故日“百间楼”,成为江南一带极为罕见的沿河民居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