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牛首山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分布有佛顶宫、佛顶塔、岳飞抗金故垒、摩崖石刻、弘觉寺塔、郑和文化园等相关人文景点。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便供奉在牛首山的佛顶宫内。</p> <p class="ql-block"> 牛首山位于南京市江宁区境内,民间又称为牛头山。距南京中华门10公里,面积约5平方公里。牛首山是南京的主要山体之一,因山顶突出的双峰相对峙恰似牛头双角而得名。从滁州琅琊山景区出发到南京牛首山仅90多公里,开车仅需1个多小时。</p> <p class="ql-block"> 牛首山西大门至佛顶宫的实际步行距离约为2公里,如步行差不多半小时左右,从西门至佛顶宫可乘坐景区接驳车,单程费用为10元/人,车程约5分钟 。</p> <p class="ql-block"> 牛首山为低山丘陵,其形成源于宁镇山脉,宁镇山脉是侏罗纪末到白垩纪初在扬子古陆东部通过宁镇运动而形成的一条向北突起的弧形褶皱,牛首山是其西段的南分支。牛首山建有省级森林公园,以及国家4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牛首山也叫天阙山,相传东晋时期,晋元帝司马睿渡江初建东晋王朝,定都建康(今南京)。大兴年间,晋元帝想在皇宫外建造石阙,以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而宰相王导则认为国家政权初创,财力不足,不适宜建立双阙。王导请晋元帝出行,看见牛首山双峰对峙,便指着牛首山说:“此天阙也,岂烦改作!”晋元帝明白了王导的苦心,便顺水推舟取消了建阙计划,但天阙山的美名却因此流传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牛首山是中国佛教禅宗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作为唐贞观年间由“东夏之达摩”法融禅师创立的“牛头禅”之开教处与发祥地,牛首山唐代即与西北之清凉(今山西五台山)、西南之峨眉(今四川峨眉山)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圣道场”。因“文殊领一万菩萨冬居于此”,牛首山被认为是文殊菩萨的冬官,与山西五台山同为文殊菩萨道场。 2015年10月27日,国家一级文物、中国佛教和世界佛教界尊崇仰止的至高圣物,当世仅存、世间唯一的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供奉于牛首山。牛首山文化旅游区同日开园运营。</p> <p class="ql-block"> 万字墙上“佛顶圣境”四个大字由星云法师题写。</p> <p class="ql-block"> 牛首山碑记</p> <p class="ql-block"> 因南京的冬季较为寒冷,牛首山栽种的菩提树采用的保温防护措施。</p> <p class="ql-block"> 无忧广场右侧的门叫无忧门,是佛顶尊胜道的入口,根据悉达多太子出生于无忧树下而设计。佛祖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门上方汉白玉雕刻的人物形象就是刚出生的悉达多太子。太子一出生便会说话和走路,他向东南西北的各走了七步,步步生莲,他还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高声唱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天上出现九条龙口吐香水为其沐浴。无忧门内是佛顶尊胜道,长 240 米、高 18 米,建成后,游客可以从无忧门经佛顶尊胜道进入佛顶宫。</p> <p class="ql-block"> 从西大门乘坐景区接驳车只能到无1忧广场,然后可徒步前往佛顶宫或换乘两部电梯抵达。</p> <p class="ql-block"> 佛顶宫位于牛首山文化旅游区内。佛顶长220米,宽160米,总体高度89.3米,单体建筑面积约13.6万平米。佛顶宫属于深坑建筑,佛顶骨舍利长期供奉之所,佛顶宫建筑以供养为主题,共分为大小穹顶两部分,寓意为外供养与内供养,大穹顶长度为120米,形如佛祖袈裟,既与牛首东峰呼应,又覆盖在地宫小穹顶之上,象征佛祖无量加持,小穹顶整体犹如佛祖发髻,单个为双手合十造型,寓意千万信众对佛祖供养。</p> <p class="ql-block"> 佛顶宫原址是一个直径超过200米、深度超过60米的巨大矿坑。矿坑内积水深达30多米,底部有超过20米厚的淤泥层。这个矿坑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至1958年的两次开采活动,经过长达21年的时间,牛首山西峰被削平并挖空,形成了这个深坑。</p> <p class="ql-block"> 小穹顶基座为莲花宝座造型,整个莲花宝座共由象征佛陀无量智慧的56座飞天菩提门,以及象征吉祥如意的56根云门如意柱组成,与小穹顶摩尼宝珠上下结合,形成“莲花托珍宝”的神圣意象。</p> <p class="ql-block"> 佛顶宫建筑以供养为主题,共分为大小穹顶两部分,大穹顶长度为120米,形如佛祖袈裟,既与牛首东峰呼应,又覆盖在地宫小穹顶之上,象征佛祖无量加持。</p> <p class="ql-block"> 1958年,西峰上的辟支佛塔被拆除,牛首山的双峰和双塔从此变得孤零零的,为了修复生态,在牛首山西峰进行了修复,并在矿坑内建设了佛顶宫。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论证和10多次的调整完善,项目设计方和承建方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最终将佛顶宫设计成一个椭球形建筑,佛顶宫动工之前,工作人员在两侧护坡打下了500多根防滑桩,使用了长达150千米的锚索来固定山体。2012年,佛顶宫开工建设。2015年,佛顶宫由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建设完成,施工周期历时3年,高峰时每天5000名工人同时作业。2015年10月31日,佛顶宫试运营。</p> <p class="ql-block"> 佛顶宫是一个呈半圆形的建筑,整体造型是由一个巨大的莲花托起佛顶发髻的摩尼穹顶组成,直径超过200米;整个佛顶宫的建筑面积接近10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共有9层,地下利用矿坑建设了6层。</p> <p class="ql-block"> 2012年南京市斥资40亿元建设佛顶宫及配套建筑群,主要用于安放佛教圣物佛顶骨舍利。该工程同期还建造了佛顶寺、佛顶塔等配套宗教文化设施。</p> <p class="ql-block"> 在佛顶宫地下5层的舍利大殿,矗立着一座高达21.8米的舍利大塔,每逢重大节日,佛顶骨舍利将从最底层的藏宫迎请到舍利大塔,供市民瞻礼。塔通体为青铜铸胎锻造,并运用鎏金、水晶、琉璃、宝石等佛教“七宝”进行镶嵌,这座塔集合了青铜、鎏金、掐丝珐琅、雕塑、錾刻等数十种传统工艺。塔身的蓝色覆钵部分整体采用掐丝珐琅工艺,中国掐丝珐琅艺术品最大高度只能达到1米,而舍利大塔掐丝珐琅部分高达2.8米,是国内外高度最大、工艺最复杂的大塔。</p> <p class="ql-block"> 在高达26米的舍利大殿天幕屋顶之上,精心绘制着四幅绚烂多彩的佛国世界彩绘;而环绕着庄严的舍利大塔,则矗立着四座高达1.2米的玉雕佛像,它们是由一整块重达25吨的珍稀白玉巧妙分割并精雕细琢而成,步入佛顶宫,映入眼帘的是超过200篇经文与楹联,以及110幅宏大气派的美术作品,此外,还珍藏着众多罕见的木雕、石雕、铜雕与漆画杰作;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佛顶宫内小穹顶下方,56座飞天菩提门巧妙汇聚成莲花宝座,彼此映照,深刻诠释着“莲花托珍宝”的神圣寓意。</p> <p class="ql-block"> 舍利藏宫位于地下44米处,藏宫的中心区域属于宗教场所,称为藏宫大殿,佛顶骨舍利将长期供奉在藏宫大殿内。舍利藏宫以暗色调为主,营造庄重、神秘的氛围,长廊长66米,根据六波罗密的供养内涵布局,六波罗蜜是菩萨的六种行为,分别为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智慧。</p> <p class="ql-block"> 千佛殿以红色、黄色和暗金色为主色调,整个千佛殿空间呈穹窿状,平面为椭圆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万佛廊由地下三、四、五层构成,地下第三层重点表现中国佛教文化,有两条经文偈语走廊和十六幅绢裱工笔画。地下第四层展现印度佛教文化,环廊内设有二十诸天,以及七面表现印度佛教教义故事漆画,进入地下五层,其主题为佛陀本生与舍利文化,包括展示佛教舍利文化多媒体视频、十幅贤劫十六尊瓷板画,以及八大灵塔和相关实物展陈。</p> <p class="ql-block"> 禅境大观,南北长112米,东西宽62米,建筑总高为46.5米,内部净高约 38米,空间面积超过6000平方米,呈椭圆形,禅境大观的核心是禅文化,由三个部分组成,佛出生的禅境花园、成道的禅境花园和中间的莲花剧场,共同表现了佛祖一生的故事。佛顶宫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游客可以近距离瞻仰佛涅槃的卧像,感受佛教“涅槃”的深意;走进禅境大观,参悟佛祖一生的故事等体验。</p> <p class="ql-block"> 步入地面一层的禅境福海,一尊全长7.5米的释迦牟尼卧像安详地躺在中央,周围环绕着一个气势恢宏的莲花舞台,在无演出之时,莲花瓣缓缓收起,舞台便化身为一个开阔的公共空间;而当演出开启,巨大的莲花叶会从地底悠然升起,与此同时,卧佛缓缓下降,伴随着声光电的交织,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视听盛宴。</p> <p class="ql-block"> “佛顶摩崖·文殊圣山”因整个摩崖位于牛首山西峰佛顶宫大穹顶袈裟护持之下而得此名,全体共分上下两层,上层依照北方石窟之形态,取天然巨石雕凿十三座大小石窟,下层以各种浅深浮雕和经文石刻为主,上下两层合为一只巨型佛手,庄严殊胜。</p> <p class="ql-block"> 明代摩崖石刻位于牛首山东峰兜率岩北崖,其崖壁平面呈“几”字形,现存5个佛龛,共有133尊造像,题材有阿弥陀佛、弥勒佛、天王、弟子及供养人等,时代年限处在明代成化至嘉靖年间,另有梵文、藏文等题刻。2002年,明代摩崖石刻被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经过蜿蜒的山道攀登到西峰,可以远远地看到佛顶宫的金色圆顶在一片绿色中闪闪发光,从更远的地方眺望,宛如从西峰矿坑内“长出”的佛顶宫和牛首山东峰相互呼应。</p> <p class="ql-block"> 佛顶塔建于2015年,高88米,占地面积4677平方米,采用九级四面结构,是典型的唐代风格建筑,与牛首山另一座古塔弘觉寺塔(唐代遗存)形成双塔格局,重现历史上东西双塔的景观。唐代牛首山原有弘觉寺塔与辟支塔,后辟支塔因铁矿开采被毁。2012年景区规划中,在西峰新建佛顶塔,并利用矿坑建造佛顶宫,形成现代与历史的呼应。</p> <p class="ql-block"> 作为塔的起始层,佛顶塔第1层主要展示了佛教艺术的魅力。这里汇聚了各种佛教艺术品,让游客能够初步领略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佛顶塔第2至第7层,这些楼层主要分布有精美的壁画(经藏),详细讲述了佛教故事。每一层的壁画内容都各不相同,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笔触,向游客传递了佛教的深邃智慧和慈悲精神。</p> <p class="ql-block"> 第8层安置了一口全铜铸的佛顶金刚钟,钟上刻有隆相法师书写的《金刚经》全文,每年元旦、春节会举行敲钟祈福仪式。第9层供奉了一尊毗卢遮那佛坐像。</p> <p class="ql-block"> 游客可乘电梯或步行至塔顶,俯瞰牛首山四季全景,远眺金陵城与现代建筑交融的景色,被描述为“人间仙境”。目前电梯仅对我们这些特殊人群开放,且只能乘到七层,如果步行攀登至九层,没有一定的体力是非常困难的。</p> <p class="ql-block"> 弘觉寺塔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塔,始建于唐大历九年(公元774年),相传是唐代宗李豫为“感梦而筑”。虽然塔后来毁坏,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明初重建的塔身。塔高约40米(也有说法为30多米或45米),砖砌七层八面,每面有壶门一座,小窗两扇,雕木飞檐,造型典雅,风格古朴。</p> <p class="ql-block"> 1956年塔底地宫出土鎏金喇嘛塔(现藏南京博物院)、玉瓶等文物,部分可能与郑和有关。作为牛头宗发源地宏觉寺的遗存,是南京现存最古老的仿木结构砖塔,兼具佛教文化与古建筑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 牛首山以“建筑为形、文化为魂”,成功将佛教文化、生态修复与现代文旅结合,成为南京乃至长三角的文旅标杆。其“流量密码”不仅在于视觉震撼,更在于通过创新表达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为游客提供兼具精神共鸣与感官享受的沉浸式体验。正如游客所言:“这里的美,是千年文化破壁而出的生命力。”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