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故友沈忠凡,生前或在高炉旁,或在工地上,向工人师傅们讨教的片片断断印象,时常闪现在我的脑海中,刻在我心里,久久难以忘怀。他从二十几岁起,就怀着为建好攀钢积极出力的梦想,来到攀钢,参与创新冶炼工艺试验、工程建设、生产经营、远景发展的实践之中,把美好的青春、旺盛的精力、工程技术上的敏感与智慧,亳无保留地贡献给攀钢,用一辈子的心血践行、見证了攀钢每一步的成长与壮大。</p><p class="ql-block">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组织上把他这位农民的孩子送到重庆大学冶金系就读,毕业后分配到重庆钢铁设计院。在院里,正逢文革时期,为了保护心痛的技术资料,在混乱中,曾经不顾个人安危,冒死在档案室门前搭个床,日夜守护技术档案的安全。</p><p class="ql-block">两年后,经组织安排,就一头扎进了攀钢筹建工程之中。他主动请战,参加了普通高炉冶炼高钛型钒钛磁铁矿首钢516立方米高炉冶炼工业性试验。他同工人守护在炉旁,观察试验过程,与工人讨论试验中冒出的问题,他思索着试验的顺行和逆行,不断寻找着解决矛盾的种种途径。他和工人师傅及团队成员共同提出变湿渣工艺为干渣工艺,配套建没干渣场,炉缸增没喷吹装置等多项改进建议,为工程设计修改补充意见,出色地完成了进一步完善试验成果与工程设计优化的衔接,为保障实现1970年七一出铁目标,做出了关键性的奉献。</p> <p class="ql-block">沈忠凡在施工现场</p> <p class="ql-block">继完成普通高炉冶炼高钛型钒钛磁铁矿工业性试验完善之后,在攀钢一期工程设计和现场施工之中,老沈摸爬滾打在工地上,搞设计服务。工人见了,觉得他是技术大拿;领导见了,以为是位普通施工人员。1970年7目1日,攀钢1号高炉出铁了,在人们的欢笑声里,他望着喷射的火花,火花中有他的汗水,有他的心血,不由得眼里含满了泪水。鉴于他的表现,被攀钢生产人员、现场工程施工人员及领导们举荐为全国劳动模范。</p> <p class="ql-block">1号高炉投产一段时期后,炉况呈现不顺状态,生产指标上不去,老沈放心不下,竞然一直在高炉值班十年之久。他综合了值班师傅们的种种想法后,反复多次提出渗入适量普通铁矿与钒钛矿混合冶炼的建议得到领导认同后,历经1978、19979、1980三年试验,普矿渗入量从3~5%、6-8%、直到8~10%,喜获成功,高炉利用系数由1.0以下,提升到1.57的设计水平。</p> <p class="ql-block">在攀钢二期工程、三期工程、西昌工程建设期间,他主管二期工程设计,主动推进热轧板厂和冷轧板厂及连铸坯厂建设,使二期产品结构得以优化,装备水平实现了现代化;三期工程期间,积极建议攀钢建设百米钢轨生产线,现己成为全球仅有三家生产百米钢轨企业之一,每天可为我国高铁提供5万米长的钢轨,承包了全国三分之二的高铁百米钢轨,并出口国际市场。西昌工程期间,由于沈老的积极协调,确保工程按期完成,顺利投产。</p> <p class="ql-block">2013年退休后,他仍密切关注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技术进展。近10年来,他静下心来,梳理总结了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50年之经验、教训,提出了“高钛型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方法化化”之技术见解,后被国家专利局批准为国家发明专利。此外他还建议市委、政府发挥攀钢具有的多年积累的钢铁钒钛产业潜在技术优势,进一步高质量开发利用攀西战略矿产资源。</p><p class="ql-block">沈老不仅工作上点子多,且勇于担当,完成了一件又一件重大项目的实施,而且业余生活也是情趣多多。他交际舞跳得好;书法也写得漂亮;还自学了许多中医知识,帮助同事们消除疼痛,深为大家所爱戴。</p><p class="ql-block">如今,回想起年过九旬的沈老走过的路,无不让人深深地感动、敬佩。一句话,向沈老学习、持续传承他的攀钢梦,是我们的共同愿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