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扬州夜里下起了春雨,天蒙蒙亮了还未停,不免有点着急,隔一会儿便掀开窗帘看看,心里盘算着这一天怎么安排。谢谢老天爷,7点过后雨终于停了。但气温已经一降再降,于是几乎把带的所有衣服都穿上出发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打算从南门进入瘦西湖景区,从火车站乘Z6路在石塔寺下车后,还须穿行街巷走不近的一段路。一路边走边打听,直到见到一条河,沿河北行,景色之美让人觉得仿佛已经置身于景区中了。</p> <p class="ql-block"> 没走多远,便来到了景区的南门。</p><p class="ql-block"> 当年扬州濒临长江,古运河纵贯全城,水网发达,交通便利,商贾云集。这里原名保障河,是蜀冈山水流向运河的排洪渠道。到了清朝,为了迎接康熙和乾隆两朝皇帝的南巡,扬州盐商竞相出资,沿水筑园,沿湖造景,使今天的瘦西湖成为当时园林最为集中的一处,逐渐形成了"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胜境。但随着满清王朝的衰落,瘦西湖也日益残破不堪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几经修建才使瘦西湖重新焕发了青春。而瘦西湖之名可能来自清代诗人汪亢的诗“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做瘦西湖。"</p> <p class="ql-block"> 扬州今日的气温虽低,但人们的游兴不减,刚过8点,游人已经络绎而来。进入南门就是二十四景之一的长堤春柳,堤边桃柳相间,桃红柳绿,湖上清波荡漾,游船渐多。从此人们开始进入画中游。</p> <p class="ql-block"> 桃花坞中桃花盛开。</p> <p class="ql-block"> 沿长堤北行,尽头便来到了徐园。徐园原址是清初韩园桃花坞,后为扬州军政府都督、国民革命军第二军上将军长徐宝山的祠堂,由是名徐园。这是一组布局精巧、错落有致的庭院,好似一座屏风,使瘦西湖的景色由此展开,渐入佳境。</p> <p class="ql-block"> 图为徐园东门外的春波桥,是1989年复建的一座木质栈道桥,东西向横架于黄石假山上。东岸黄石假山上有亭名“青果亭”。</p> <p class="ql-block"> 小虹桥,也叫小红桥,位于徐园与小金山之间。鲜艳的颜色很招人喜欢。可巧此时天似乎要放晴,游人更觉兴奋,争着过桥要去欣赏大好春光。</p> <p class="ql-block"> 桃花灼灼,杨柳依依。游目骋怀,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 很快,湖面扩展,作为扬州风景线一个标志的建筑五亭桥已现身于清波绿树之间。</p> <p class="ql-block"> 身为游客,常常由于对游览路线没有做周密的安排,错过或遗漏了应该留下自己足迹的景点,为此而懊悔不已。我们就只顾尽快走近五亭桥,却忽略了吹台(亦称钓鱼台)这一建园者精心设计的杰作,这成为了此次游园的一大遗憾事。吹台是一座方亭,相传乾隆皇帝在这里钓过鱼,因而又叫钓鱼台。钓鱼台三面临水,各有圆门一孔。从钓鱼台前右侧看去,正中圆洞恰好收入“五亭桥”一景,左面圆洞正好收入“白塔”一景,俨然两张独幅画面,其借景手法之巧,令人赞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株唐代银杏,已成枯木两片。原本长在扬州古木兰寺,1952年被雷电击中劈开,遗骸移来小金山作盆景,边上种植了攀援藤本植物凌霄花,取意“枯木逢春”。</p> <p class="ql-block"> 这是瘦西湖著名的琼花林,我们如果再过个把月来就可以一饱眼福了。林前这块奇特的太湖石,如猛男与琼花相伴,不离不弃。石上“琼枝玉树”四字为现代书法家启功所题。</p> <p class="ql-block"> 此时梅园的梅花已谢,但园外的春花正斗艳争芳。正如伟人所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p> <p class="ql-block"> 隔湖眺望凫庄和白塔。</p> <p class="ql-block"> 五亭桥是清代扬州两淮盐运使为了迎接乾隆南巡,特地雇请能工巧匠设计建造的。桥的造型典雅秀丽,黄瓦朱柱,配以白色栏杆,亭内彩绘藻井,富丽堂皇,具有南方建筑的特色。而桥下则是具有北方建筑特色的厚实桥墩,和谐地把南北方建筑艺术,把园林设计和桥梁工程结合起来。五亭桥有15个桥洞,据说十五月圆之夜,波平如镜,每洞各衔一月,15个圆月水面争辉,泛舟赏月,别具情趣。看来我等外地来扬的游客恐怕难有此造化,能享受到这种奇趣了。此时桥上游人川流不息,不便久坐,遂向白塔走去。</p> <p class="ql-block"> 瘦西湖的白塔是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两淮盐总江春集资,仿北京北海白塔在就旧塔基上建造的。塔高27.5米。此塔虽取喇嘛教寺院的塔制,实为园林塔,为点缀瘦西湖,其外形轮廓线变得秀美,并在塔座、龛内砖雕等处发挥、展现了砖刻特长。</p> <p class="ql-block"> 白塔东侧的法海寺始建于唐代,清代太平天国时期毁于战火,重建后恢复原名法海寺。现在的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建筑是1996—2004年逐步重建的。寺内保留的手绘菩萨像和壁画《地狱变相图》精美可观。</p> <p class="ql-block"> 从白塔下来,自五亭桥沿湖西行,游人略少,相较也清静了许多。回望五亭桥,心生不舍,于是请一位小伙子帮忙,给老两口拍了张照片留念。</p> <p class="ql-block"> 宋代即有“广陵芍药甲天下”的美誉,但此时的“玲珑花界”景区里,芍药尚未粉墨登场。继续前行,即来到著名的廿四桥景区。唐代有“小杜”(“老杜”为杜甫)之称的杜牧,其著名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使二十四桥的魅力大增。此后对这二十四桥究竟是一座桥还是二十四座桥,长期存有争议。从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曾列出了唐时扬州具有桥名的二十四桥,而至宋元佑时仅存其中小市、广济、开明等六桥看,我还是确信不是一座桥的。瘦西湖景区如今专门开辟了“廿四桥景区”,由二十四桥、玲珑花界、熙春台、单孔石拱桥及望春楼四部分组成。图为熙春台。</p> <p class="ql-block"> 图为与熙春台有走廊相连的望春楼,系1987年新建的仿古建筑,颇有古意。因楼阁平面呈十字型又称十字阁,不知是否是正定隆兴寺平面呈十字形的摩尼殿启发了设计师的灵感。望春楼下层南北两间分别为水院、山庭,将山水景色引入室内。卸去楼上的门窗就变成了露台,是中秋赏月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 现今的二十四桥,由单孔拱桥、九曲桥及吹箫亭等一组建筑组合而成,新景对应杜牧诗句,力求体现出多桥和玉人吹箫的意境。图为九曲桥(借图)。</p> <p class="ql-block"> 二十四桥景区的这座单孔拱桥,似霓虹卧波。桥长24米,宽2.4米,两侧汉白玉栏杆共24根,上下各24级台阶,似乎刻意处处都与二十四对应。</p> <p class="ql-block"> 北京如今的各大公园里已很少能见到餐馆的踪影了。或许是考虑到景区太大,瘦西湖不但有1757美食街坊这样集中的餐饮区,还有像餐英别墅这样古色古香的餐厅。走过廿四桥景区,我们的肚子已开始催促找地方进餐了。待到吃完饭才发现原来还有更可口的美食呢,再买两个尝尝吧。</p><p class="ql-block"> 看到网上有人说瘦西湖从南门到北门要走十几里路,起初还打算一天不行分两次游。如今已走过大半,感到其言不实,时间还早,决定一鼓作气出北门结束此行。</p><p class="ql-block"> 看来整个景区南半部名胜古迹更集中些,相比之下,北半部游人不多,更觉幽静。这里曲径交错,常常不辨东南西北。我们来到这处花溪,恍若走入桃源仙境。小憩片刻,沿溪前行,转来转去,不想又回到了这里!不禁哑然失笑,只好重新上路。</p> <p class="ql-block"> “石壁流淙”是万花园内的主景之一。据《扬州画舫录》记载,“石壁流淙”为清代湖上二十四景之一,原为清代大盐商徐士业的别墅。整个景观以叠石假山与建筑相融合。所谓“淙”是指水攒集在高处泻下形成瀑布之景观。现在的景观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兆桢设计的。</p> <p class="ql-block"> 石壁流淙,訇然有声。</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可以说是我几十年来游山玩水迄今最说不清的一段游园经历,目标很明确——景区的北门,指路牌却很少,向游客打听又所答各异,两次竟到了东门,途中也不知是在何处拍到了这个雄姿英发的“超大盆景”,赞叹之余却无心前去仔细观赏了。又转了半天,只记得走过了“水系微缩园”后,终于走出了瘦西湖景区的北门。</p><p class="ql-block"> 计步器显示,这一天仅次于前年游承德避暑山庄所走的路程,达到了22516步。当晚枕上回想游湖得一绝句:</p><p class="ql-block">坐看桥影话樊川,欲写湖光拟子瞻。</p><p class="ql-block">佳丽何须较高下,肥环瘦燕尽天仙。</p> <p class="ql-block"> 3月29日这天原定是去大明寺、平山堂的,早晨看天有些昏黄,确实像预报的有扬沙的天气。临时决定上午先在酒店休息,天气不好就改去扬州博物馆,那里不受天气的影响,室内又会有休息的场所,足可以呆上大半天。10点多,最终去了博物馆。(借图,以下均系网上下载扬州博物馆相关图片,不再注明)</p><p class="ql-block"> 扬州博物馆由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和扬州博物馆新馆组成,简称双博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设有《广陵潮——扬州古代城市故事》、《扬州八怪书画厅》、《国宝厅》、《中国雕版印刷展厅》等9个展厅。</p> <p class="ql-block"> 来到博物馆,时近中午,便想饭后再看展览。谁知转了半天,周围大厦林立,却找不到餐馆。不行就用包里带的两个小面包顶一阵再说吧。结果在大厅里又遇到了好人,告诉我们这里有食堂可以打饭。问题解决了。</p><p class="ql-block"> 入馆看展览。服务人员告知,《扬州八怪书画厅》撤展了,在整修。那就看《国宝厅》吧。随后开始看《广陵潮——扬州古代城市故事》,没想到一下子被吸引,近两个小时自始看到终。</p><p class="ql-block"> 广陵潮为通史式陈列,展厅分5个部分:“争霸中原”筑邗城,“煮海铸钱”镇广陵,“扬一益二”繁华地,“烽火扬州”冠淮左,“富甲天下”话扬州。</p> <p class="ql-block"> 写到这里,我犹豫了好几天,原因有三,一是许多人对历史的兴趣没有那么浓厚;二是本人虽然对文史感兴趣,但不可能像录音机一样,记住这么多故事并且做到准确无误;三是全神贯注地听解说员讲解,竟忘了拍些照片。如果美篇有文无图,岂不乏味?思来想去,决定从网上下载一些照片,选择性地展示一下馆藏的珍宝和记述几个可能大家不甚知晓或许感兴趣的故事。图为讲解员在向观众讲广陵潮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5000年前,由于西北部冰川大量消融,长江、黄河、淮河洪水泛滥,海潮侵袭,古扬州成为海湾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潮起潮落,形成历史上有名的广陵潮,我们从古人许多传世的文字诗篇中还可以倾听到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广陵潮声。</p><p class="ql-block"> 现代学者从科学的角度研究认为,几千年前,扬州位于长江和大海的交汇处,“襟江带海”,地理位置有些类似于今天的杭州。长江入海口也是“喇叭口”形,扬州蜀冈与江对面的镇江焦山形若双阙,亦称“海门山”,江面比较狭窄,形成“陵山触岸,从直赴曲”的地理态势。扬州以下骤然开阔,散布沙洲,海潮上溯到此处,江的宽度和深度都向上游急骤减小,成为漏斗状,能量与水量聚集,水体急速上涨,于是形成奔腾澎湃的潮涌,与今天的钱塘大潮相似。</p><p class="ql-block"> 西汉是广陵涛全盛之时,也是扬子江地形最适合潮涌发育形成的时期。到了唐朝,广陵潮还存在,不过已变得温柔多了。中唐以后,由于长江挟带泥沙在入海口日益淤积,泰州、南通沙洲先后“长”起,大海远离了扬州,广陵潮也逐渐消失,直到无声无息。</p><p class="ql-block"> 多年来著名的唐诗为什么写“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写“海日生残夜,江村入旧年”(唐王湾《次北固山下》),至此终于解惑。</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扬州肇始于春秋时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争霸,在扬州蜀冈筑邗城,开邗沟,沟通江淮,成为扬州城和大运河的奠基者。图为展厅中夫差雕像。</p> <p class="ql-block"> 扬州曾经历三个大的发展时期,首先是西汉被封为吴王的刘濞(读音必),他铸铜钱,煮海为盐,疏通邗沟,开挖运盐河,使扬州商贾云集,人口猛增,富可敌国,成为东南经济文化的中心。以上2人因种种主客观原因并没有好下场,但扬州群众却在邗沟建了座大王庙,将2人并祀以表感恩。图为展厅中刘濞雕像。</p> <p class="ql-block"> 下一个促进扬州经济大发展的是历来颇具争议的隋炀帝杨广。杨广被杀时年仅49岁,但一生中有14年是在扬州度过的。他营建东都洛阳,发展科举制,开凿大运河,促进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融合发展,使扬州成为南方大都会。他重新打通丝绸之路,首次将青海全境纳入中央王朝的版图,曾亲临张掖,接受西域27国使臣的觐见,举办了“万国博览会”。至唐代,扬州遂成为西安、洛阳两京之外中国城市经济最繁盛的地方。图为杨广画像,不知展厅中的是否即此。</p> <p class="ql-block"> 隋唐时的大运河。</p> <p class="ql-block"> 到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扬州在康乾时期又有了显著的发展,尤其是在盐业和城市经济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两淮盐税占据了当时国家财政的一半。康乾两代皇帝多次下江南驻跸扬州,极大地促进了扬州城市建设和文化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在“广陵潮”的展厅里,展示了不胜枚举的历代珍宝。我只能略择几件作一介绍。图为诞生于战国时期吴越之地、被誉为“百兵之祖”的青铜剑。其身姿修长,剑脊笔直,剑叶上凸棱处金色线条若隐若现,乃铸造时融入的合金。</p> <p class="ql-block"> 图为西汉蝉形玉琀。自汉代以来,都以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古人认为玉是山川之精华,玉蝉放入死者口中称作含蝉,希望死后能像蝉那样蜕变,以求来世再生。</p> <p class="ql-block"> 图为东汉“广陵王玺”龟钮金印,一枚纯金铸成的珍贵文物,重达122.87克,印文为阴刻篆书“广陵王玺”,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枚汉代诸侯王金印,印证了史书中关于太子与诸王用龟钮金印的记载。原品现藏于南京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 图为东汉辟邪形玉壶,和田青白玉质,一跪坐状辟邪圆睁双目,张口露齿,舌尖上卷,右手平托灵芝仙草,左手撑地,背负双翼,腹腔掏空,头顶开圆口,上置环纽银盖。此壶集圆雕、镂空、浮雕、阴线细刻手法于一体,是东汉玉器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 图为王莽青铜卡尺。1992年于扬州市邗江县甘泉乡东汉古墓出土。王莽卡尺的刻线原理与现代游标读数原理同工异曲,功效一致,固定尺刻线的另一端面有阴刻篆书“始建国元年正月癸西朔日制”十二个字。它的现世有力地推翻西方学者一直宣称1631年法国数学家约尼尔·皮尔发明了游标卡尺的错误论断。</p> <p class="ql-block"> 南朝青釉覆莲鸡首壶。此器双鸡首造型生动别致,为鸡首壶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唐伎乐飞天纹金栉,其厚度仅0.04厘米。</p> <p class="ql-block"> 唐青花花卉纹盘。现在人们对青花瓷的印象,仿佛都是出现于元代,其实唐代已开始出现。那时的青花瓷为外销品,也有作为陪葬品使用的。此件如此完整,十分罕见,非常难得。</p> <p class="ql-block"> 唐青釉褐绿点彩云荷纹双耳罐。我们这次有幸见到了这件扬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 说到镇馆之宝,不能不介绍元代景德镇窑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它属于国家级文物,名列扬州博物馆“镇馆之宝”之首。此梅瓶造型集雄、秀于一身,主纹刻画一条白龙追赶一颗火焰宝珠,并衬以像珊瑚枝一样的四朵火焰形云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反映了元代景德镇窑的最高烧造水准。此类梅瓶目前传世仅见三件,另两件一现存颐和园,一藏于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局部)。</p><p class="ql-block"> 以上仅是展品的一小部分,如有差错,请大家指正。“广陵潮”讲的仅是扬州古代城市的故事,今天的扬州,作为长江三角洲中心区城市,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此,我在参观展览后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p><p class="ql-block">展厅宏邃列奇珍,拄杖倾听广见闻。</p><p class="ql-block">莫谓广陵潮远去,春来天地岁华新</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特别要记述的是,从进入“广陵潮”的展厅开始,我就加入了听专人解说的人群。或许和我喜好文史有关,很快被这位解说员的讲解吸引。她对扬州历史文物的熟悉,以及面对听众的减少而依旧一丝不苟地讲解的工作态度,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也是我第一次花近两个小时的时间从头至尾听完一个展览的讲解。直到回京后从网上方知这位名叫周春林的女士,这是一位志愿者讲解员,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还是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师、扬州市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部长(这是网上下载的图片,周春林在讲授救护知识)。她多次参与馆内服务活动,包括节假日的讲解工作。前面那幅在展厅中为游客讲解的图片中,讲解员正是周春林女士。即使她的女儿生养在即,她还依旧坚持来博物馆工作,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而从网上获悉,扬州博物馆有一批这样的志愿者,他们2024年一年便提供社会志愿服务多达21800小时!</p><p class="ql-block"> 或许我这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儿,拄着手杖竟能听到最后,也使周女士没想到,在讲解结束后,她特意表示和我们合个影,而我也为加入与这位可敬的人合影之列而高兴,并记下了她的姓名。</p> <p class="ql-block"> 润扬春行结束了,29日晚我们登上了Z30次列车。30日清晨,晨光照进了车厢,新的一天又开始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