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2日至17日晋陕豫游之(三)

江中浮玉

<p class="ql-block">习仲勋祖居,据《邓州市志》载,清末(约1878年),因战乱匪祸,习仲勋祖父携全家逃到陕西富平县淡村乡中和村定居。邓州市档案馆保存的《习氏家谱》,记载了习姓家族的历史,习仲勋生于1913年10月15日,参加革命后改中勋为“仲勋”。习姓以地名为姓,春秋时有地名少习,在陕西商县东与河南西峡县交界处,距邓州习营100多公里,后少习改为武关。邓州市十林镇习营的习姓,是明洪武初年由江西省新干县迁来的。《塘头华城门习氏祖谱》云:“习氏六世舜翁生有二子,长名南池,次名天池。南池生有纹杰、纹伟二子,一直在新干县世居繁衍。天池则有四子,依次名为:思新、思淦、思乡、思敬。明初时,中原一带因战争,人稀地荒,明政府将江西部分百姓迁往中原。四子思敬迁到河南邓州(民国改为邓县)十林镇习营村。”习营习氏祖碑记载了这一历史。后习姓尊思敬为当地习姓始祖。习永生是习仲勋的爷爷,生有三子,次子宗长得二子:中凯、中勋。习仲勋是邓州习营始祖习思敬的第十七代玄孙。</p> <p class="ql-block">在西安观看了巜驼钤传奇》</p> <p class="ql-block">西安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之一,始建于隋朝,明代扩建,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城墙设有箭楼、敌楼等防御设施,形成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城墙周长13.74千米,现有18座城门。‌</p> <p class="ql-block">这座城墙最初建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是在隋唐长安城皇城基础上扩建而成。明朝初年,朱元璋采纳“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派大将徐达主持修筑西安城墙,墙体采用黄土分层夯筑,外层包砌青砖。城墙外侧有护城河环绕,河宽18米,深6米,形成“城河一体”的防御体系。清代对城墙进行过多次修补,民国时期城墙部分区域被拆除,20世纪80年代后通过大规模修缮,逐步恢复原貌。</p> <p class="ql-block">从永宁门登上城墙,脚下是宽大的青砖步道,砖缝间能看到刻有工匠姓名的“物勒工名”标记。站在垛口处向外望,护城河碧波荡漾,内侧的老城区保留着棋盘式街巷格局。南门箭楼前的吊桥至今保留着古代升降装置,每天定时举行仿古开城仪式,士兵穿着铠甲表演旗舞和击鼓。城墙上可以租自行车骑行,绕城一圈大约需要2小时,途中经过角楼、敌台等建筑,西南角的“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展示着唐代城门地基和历代城墙砖石。</p> <p class="ql-block">西安大唐不夜城大雁塔广场唐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