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提及桂林甚至广西,人们首先会想到甲天下的桂林山水。</p><p class="ql-block">对于灵渠,除了广西人或许知道的并不多,今天,特以此文将这项伟大工程介绍给更多的人。</p> <p class="ql-block">灵渠,位于桂林北部的兴安县境内,又称零渠、秦凿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有着2200多年的历史,<b>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b>。</p><p class="ql-block">灵渠全长36.4公里,由南北渠构成,它不仅连通了漓江与湘江,也连通了珠江与长江水系。</p><p class="ql-block">作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灵渠在政治军事、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及水利灌溉等方面贡献卓著,有着<b>“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b>的美誉。</p><p class="ql-block"><b>2018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b>2021年,入选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名单。</p> <p class="ql-block">为何建造灵渠?熟悉历史的人应该知道,灵渠的建造始于战争的需要。</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秦。而有“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的秦始皇意欲一举统一岭南与闽浙。</p><p class="ql-block">遂命将军屠睢率领50万秦兵南下征战百越。但是秦军远道而来粮饷补给不力,即便“三年不卸甲持弩”依然损失惨重。</p><p class="ql-block">解决粮草运输问题,乃其当务之急,而秦始皇在巡游湘江时突发奇想用水运来解决这一问题。</p><p class="ql-block">于是,“秦始皇遂使监禄凿灵渠运粮,以使深入百越”, 所以,史禄是修建灵渠的千古功臣,因此而留名青史。</p><p class="ql-block">就在灵渠建成通航的当年,秦军便征服百越,并在岭南设立了桂林、象郡和南海三郡,第一次将岭南纳入中国版图,从而使秦王朝的疆土面积扩大了近一倍。</p> <p class="ql-block">当然,在古代没有大型机械全靠人工体力的情况下,开凿灵渠并非易事。</p><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就有“兴安高万丈,水往两头流”的说法。</p><p class="ql-block">因为湘江发源于桂林东南边都庞岭的海洋河,向北流入湖南,属于长江水系;</p><p class="ql-block">而漓江发源于西北边越城岭的大榕江,向南流入漓江,属于珠江水系。</p><p class="ql-block">诚然,隔着崇山峻岭两江原本是流向相反互不相干的,而且湘水还高于漓水,两江之间有着巨大落差。</p><p class="ql-block">所以,开凿渠道连通两江如何选址至关重要,要对地形地势地质水流落差等有精准的把握。</p><p class="ql-block">而史禄及其同僚在古代测绘技术不发达的时代,如何精确而又恰如其分地将灵渠选在了南陡村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是未解之谜。</p> <p class="ql-block">除了选址外,灵渠的建造非常精妙, 确实是一项让人叹为观止的伟大工程。</p><p class="ql-block">灵渠由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陡门等构成。其中,铧嘴、大小天平是灵渠的主体工程也是其灵魂,三者构成“人”字形坝体。</p><p class="ql-block">铧嘴,是个前锐后钝的分水工程,它横亘于江面,像一个巨大的犁铧将汹涌的江水一劈为二,所谓“七分湘水三分漓”,成功实现了三七分水。</p><p class="ql-block">而与铧嘴相连的大小天平:“称水高下,恰如其分”,是像天平一样称水调节行船所需水量的拦河坝,与铧嘴成108度角。</p><p class="ql-block">大天平长344米,与北渠相连,小天平长130米,与南渠相连,是两个宽而矮长的斜坡堤坝。</p> <p class="ql-block">天平底下以松木为桩,再以大块的鱼鳞石直插叠砌,汛期时,多余的水量可以漫过坝顶流入湘江故道,起到分水调水的作用,从而保证灵渠的安全。</p><p class="ql-block">坝体虽经长年累月的江水冲击但异常稳固,这种精良的构造就是灵渠跨越两千多年的历史风霜依旧岿然挺立的原因吧。</p><p class="ql-block">陡门是是在南北渠上用于壅高水位蓄水通航的建筑,是灵渠又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创意设计,类似现在的船闸。</p><p class="ql-block">国外的船闸最早出现于12世纪的欧洲,所以,出现于秦代的灵渠陡门被公认为<b>“世界船闸之父"</b>。</p><p class="ql-block">所以,借助陡门这一设计,灵渠中的行船不受丰水期枯水期影响,照样能爬行抬升也能下行沉降,翻山越岭也不在话下。</p> <p class="ql-block">灵渠的建造堪称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和典范,是古代水利建筑史上的伟大奇迹。</p><p class="ql-block">古人的智慧确实超乎现代人的想象,置身灵渠,望着这精巧完备而又碧波激荡的水利工程,震撼与钦佩之情油然而生,人们无不感叹古人的伟大。</p><p class="ql-block">历史上,很多名人都曾经由灵渠下岭南,这里不乏失意的诗人被贬的官员,如:柳宗元、张九龄、李商隐、黄庭坚、范成大等,而苏东坡被贬岭南,当年也是从灵渠坐船到达的。</p><p class="ql-block">后来,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也到灵渠考察,并将灵渠写进了其《粤西游记》。</p><p class="ql-block">清代大文学家袁枚到达灵渠时,写下了“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的诗句。</p><p class="ql-block">正如诗中美景一样,今天去看灵渠两岸树木繁茂幽静怡然景色优美让人心旷神怡,颇有桂北风情和岭南水乡的感觉。</p><p class="ql-block">1941年,蒋介石曾携宋美龄到此,当时,宋美龄在灵渠的一木桥上参观,不小心其高跟鞋的鞋跟被卡在桥上的木板缝中,宋美龄当时建议将此桥建成石拱桥,后来特意命名为美龄桥,供后人观瞻。</p><p class="ql-block">1963年,郭沫若到访灵渠后,感慨写道“北有长城,南有灵渠”。</p> <p class="ql-block">作者2013年于灵渠</p><p class="ql-block">其实纵观历史,灵渠的影响远比长城伟大和深远。</p><p class="ql-block">长城主要在于阻隔,阻挡外敌入侵,但曾几何时长城内外总是战乱频仍硝烟不断。</p><p class="ql-block">而灵渠的意义在于疏通,作为古时连通中原与岭南的唯一水上通道,连通珠江与长江,进而将中国连为一个整体,甚至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而连通东南亚连通世界。</p><p class="ql-block">提及秦朝的统治者,往往背着暴君的千古骂名。</p><p class="ql-block">北之长城、西之兵马俑与南之灵渠都是秦代的杰作,却是秦始皇留给后世的一笔历史文化遗产,福泽万代,确实是值得歌颂的。</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3mmBhPQGGtYStRFSvdlZT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