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回归~雄关漫漫五尺道

文30

<p class="ql-block">“我一边踉跄前行,一边重振旗鼓”</p><p class="ql-block">一年又一年,就这样,就这么活在了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世界里,并乐此不彼,感受这股张力所带来的快感。</p><p class="ql-block">疫情几年,经济萧条,如走肉般的苦行者,沉沦在清醒中,却未能真正和解旧事的苦味,又渗入了成长的苦恼,我的走肉试图慢慢和身体里的另一个自己和解,并用一些时间,在心灵回归的旅途中,磨磨蹭蹭,松松散散,懒懒惰惰,让满是疮痍的阻肺在松驰的辛劳中自主代谢,让哮喘的气管在自由中吸进已经污染,还尘封的气息,让疲惫变态的心灵,在庸俗与麻木中,缓慢觉醒,自我重生,又自我死去,其实,每个阶段里的痛苦、折腾、徘徊及苟且,都是对未来的灌溉,从容面对,会新生更绚烂的迭代。</p><p class="ql-block">新的清明,万物更新萌发,于是,灵机一动,找个借口,与一群鲜活的灵魂,浩浩荡荡出发,去盐津看悬棺,念先祖了!</p> <p class="ql-block">总是与另一个自己,满怀热情在期盼的世界里,澎湃的书写着自己孤独的印记,但总是满腔热血的信念,又力不从心的与自己会合,在五尺道时,友说我整个行程病泱泱的,这么陡的五尺道却是无事了,我告诉他,人的磁场与自然界的磁场相吻合时,便产生了新力量,古老的自然界巨大能量,永无止境,就象在敦煌,在楼兰,在龙帕邦,在杜巴广场,将古老厚重的能量,注入走肉般行者身上,奔放炽烈,厚重坚强的交织在一起,活力就源源迸发,生命便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盐津豆沙关也称石门关‌:以其险峻的山势和关河的景色著称,五尺道河谷对面的悬棺等历史遗迹,为关隘增添了很多历史文化魅力‌,豆沙关‌被关河(现称横江)一分为二,形如两扇巨大的石门,故得名“石门关”。“豆沙关”,则以元代守关将领窦勺的名字谐音而命名。</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3世纪,秦国占巴蜀,蜀郡太守李冰修筑了从川入滇,经石门关的第一条入滇通道,后又将路修到了建宁(曲),宽五尺,故称“五尺道”。秦五尺道现存长约350米,是迄今保留最长、最完好的古驿道,为中原进入滇的要冲。</p> <p class="ql-block">开凿于秦代的五尺道,经历代修筑置驿,从而成为中原入滇的要道,也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当今,这条道虽然不通商道,但仍有当地老一辈人通过,而这些历史遗存,以及那一段历尽沧桑本色不改的古道,仍然屹立在风雨之中。</p> <p class="ql-block">五尺道,这条穿越了两千多年文明的时光隧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辉煌之至归于沉寂。但是,它的坚定与坚持,坚强与坚韧精神将古人与今人,在冥冥之中有效链接起来。</p> <p class="ql-block">我数着脚下的青石板,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留住多少岁月的斑驳,才有沉甸甸的颔首。我依然喜欢坐在这寂寞的古道里,我依然喜欢走在这青石上,我依然喜欢东一锤,西一棒,写一些关于自己的文章。</p> <p class="ql-block">这些留在石头上,深深的马蹄印痕,是快马铁疾的碎片,使人想起远古剑客侠侣的叹息,也是骆马通商马队中响起的蹄迹,边走边唱的马铃和牛铎。在这里,石头能够看见时间的深度,能够听见永远无法听见的永恒回忆!</p> <p class="ql-block">我踏上了一段长数百米连续的较完整的秦五尺道。走在它厚厚的石板上,我脚下的感觉,可以用坚定踏实来形容,因为这古道在数千年岁中,经过数千万生命践踏而过,我俯身丈量石板断面的厚度,竟达到30多厘米,这便是时光的磨砺,而残存的厚度依据。</p> <p class="ql-block">五尺道隔江相望,便是僰人悬棺,僰人的历史很长,史料记载有3000多年,直到明朝时期他们才突然消亡,而且除了神秘的悬棺之外,没有再给我们留下任何其他有价值的东西。僰人悬棺,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丧葬习俗?他们要表达的又是什么呢?</p><p class="ql-block">这个话题很长,早些年,我与小郭师还有一个同学等一班子人,受相关部门委托,做过一个古镇水乡旅游策划方案,查到僰人西迁,爨族、沙族‌、‌侬人‌、山僚‌等少数民族‌‌的消失,西南三省人种的祖宗,是七千年前西北的百濮、百越氏族,发源于西北,止于西南,而李白的《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也是僰人西迁时的线路。《春秋释例》“建宁郡南有濮夷,濮无君长总统,各以邑落自聚,故称百濮“,都与蜀道和僰人西迁有关,当然,这个仅是个人观点,有喜欢探讨及争论的问题,可以找我!!但是,一些所谓的砖家提出:在远古时代,古人怎样把悬棺放于崖上,是个末解的历史秘团问题,就是专家头被门夹的问题,是喝多了勾兑酒的问题,三岁孩童都知道的事情,非要拿来炒作,什么球事,无聊之及,特别鄙视伪砖家!</p> <p class="ql-block">在河对岸绝壁的半山腰一天然斜洞内,现有9具11件造型别致、工艺精湛的器具,史料记载:僰人是夏朝遗民,骁勇善战,先祖追随周武王立下战功,武王封他们领地,隶属蜀国。明朝末年,由于战乱和朝廷残酷的镇压,为了避祸,便纷纷迁徒他乡,隐姓埋名,与其他少数民族融合,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留下绝壁上的悬棺。临江的高岩之上,悬棺用不死的精神,回顾着这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向人们诉说着僰人的风雨沧桑,他们耗尽一生仰望的千纫绝壁,成为了他们最后的归宿,超凡脱俗远离尘器,用枕江而歇的方式,向后人倾诉着神秘而又崇高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石门关,宛如一个站立在高山之颠的苍凉老者,散发着无尽的魅力。它那雄伟的气势、奇特的地貌以及宁静的氛围,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杰作,让每一位前来探访的人都心怀敬意。那两座巨大石门,仿佛是守护着这片神秘之地的忠诚卫士。石门高达数十米,笔直矗立着,中间的缝隙狭窄而幽深,仿佛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通道,给石门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我们都是孤独的走肉行者,只不过有的人能找到归属,而有的人还在路上颠簸。更多时候,我们向往一种宁静,向往一种纯粹的披荆斩棘使命感,也向往一种喜悦后的大感动,而此时,我们却找寻不到最好与最真的契合,乱了自我,也乱了内心,有效的方式,就是遥远的回归,寻找古老的遗落,回归远方的心灵记忆!</p> <p class="ql-block">行程将结束,当俯瞰石门的峡谷时,却奇怪地感觉到其中蕴含着一种精致,那并非是一种浪漫迷人的东西,而是一种带有冷峻理性特质的东西,人生的一半在稚嫩懵懂中度过,而另一半在暗淡而事故的阴影中活着,这两个时段,犹如这石门的上下阴影,需寻一方天地,方天画戟,静听花开!</p> <p class="ql-block">好了,简短的图文更受人欢迎,现将不知道的无名氏文章做为结尾,奉献给每一个朋友,也是给自己,并送上我的祝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每个生命的起初,都有着最纯粹与极致的信仰及虔诚底蕴。那份极简的纯粹,就是褪去自我厚重束缚之后的无私无我。所以,在眼观纯朴信仰与不褪色虔诚的情景时,我们的感动也是最纯粹的纯善复苏,那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内心撞击”。</span></p><p class="ql-block">愿这风雨中的“漫漫雄关五尺道”,</p><p class="ql-block">给你最深沉,最熟悉的内心撞击,</p><p class="ql-block">漫漫人生路,愿你迈步大道康庄!</p><p class="ql-block">谢谢阅读!文30向您 叩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本次出行,感谢各位朋友的陪伴,关心,照顾,特别向:</span></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李伟道友,乘风破浪,露师,兰之猗猗,高姐姐,锦瑟叶清,月亮之上 致谢!</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文中历史资料,部分来自于景点介绍,部分来自于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文中图片,如有侵犯肖像权,请告知后即撤出,并致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于2025年4月18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