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苕藤

张思齐

<p class="ql-block">  难忘那次挑红薯藤。</p><p class="ql-block"> 1968年末至1973年末,我在四川省南川县南平公社盖石大队第四生产队(现重庆市南川区南平镇天马村第四组)当知识青年。我生长在南川,属于第一批插队落户的知青。插队落户的知青,较之集体落户的知青,要艰难一些。我的知青生涯跨越六个年头,有实打实的五年。其间,我什么农活都干过。不过,有一次挑红薯藤的经历却让我终生难忘。</p> <p class="ql-block">  南川县的三种红薯。</p><p class="ql-block"> 红薯,南川人称之为红苕。红苕是农民的主粮之一。民间习惯以五斤红苕折算一斤大米,自由市场上红苕与大米的价格也是如此。红苕,顾名思义,它是红色的。不过,正如黄牛有黑色的,白色的,还有花色斑驳的一样。在南川,红苕也有白色的,红色的,还有黄色的。</p> <p class="ql-block"> 白红苕又名洋红苕。</p><p class="ql-block"> 白红苕又叫洋红苕,那是抗日战争时期从美国引种到南川的。有史料表明:四川在抗日战争中贡献了340万兵力,输送了约300万名壮丁,出粮占全国三分之一,财政负担占全国三分之一。红苕好,红苕养人,红苕却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不好保存。美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支持巨大。听老一辈人讲,在抗战期间川湘公路沿线的加油站,中国的汽车一律免费加汽油。这件事,老辈人说起来,下眼睑会抽搐,令人动容。美国人民支持抗日战争比较全面,其中包括提供家禽、家畜和农作物的的优良品种。南川办有国营农场,它位于文凤乡的凤嘴江畔,负责繁育和推广良种。白红苕就是那时候引进来的。白红苕,个头大,十斤一个很常见。白红苕的特点是耐干旱耐土壤贫瘠,扦插时丢一把掺合了人畜粪的草木灰就行了,它几乎无须田间管理,就能长得很好。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1960 — 1962),白红苕再次在南川立下了功劳,挽救了许多人的性命。1963年,我国国民经济向好,南川农村一派欣欣向荣,农村办酒席的又多了起来。生期酒,满月酒,喜酒……,几十百把个人聚在一起吃喝,这要耗去很多粮食,于是人们就把白红苕掺进大米里蒸饭。那样的红苕饭看起来与纯米饭一摸一样。</p><p class="ql-block"> 白红苕口感好,它软和。</p> <p class="ql-block">白红苕</p><p class="ql-block">个头大,口感软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蓝瑞苕及其大笑话。</p><p class="ql-block"> 随着三年自然灾害的过去,白红苕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在南川只有少数农民在自留地种白红苕,为的是有时候换换口味。至于生产队的大田,就不再种白红苕了。究其原因,乃是因为白红苕水分较多,不容易长期保存。那几年南川流行一首歌,它是这么唱的:</p><p class="ql-block"> 红苕是个宝啊,</p><p class="ql-block"> 大家都说好!</p><p class="ql-block"> 人说它是半年粮,</p><p class="ql-block"> 喂猪那个熬糖少呀么少不了。</p><p class="ql-block">在南川大面积种植的是蓝瑞苕。它的突出优点是产量稳定,易于保存。蓝瑞苕,窖藏可以贮存半年以上,直至第二年小春作物的收割。蓝瑞苕在南川的种植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大约从明朝起,红薯传入我国。大学士徐光启(1562 — 1633)大力推广普及。徐光启精晓农学,著作甚多,计有《农政全书》《甘薯疏》《农遗杂疏》《农书草稿》《泰西水法》等。红薯最先在我国南方得到普及。南川人民经过几百年的选育,培养出了适合当地条件的红薯品种——蓝瑞苕。蓝瑞苕,皮淡红色,苕芯淡红,口感宛如熟板栗。判断蓝瑞苕好不好,有一个简单的方法:用刀将它切开,好吃的蓝瑞苕,在其横断面的果皮与果肉之间有一圈蓝色的斑点。蓝瑞苕以此得名。顺便说,我们今日去超市里买老南瓜,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判断其口感。超市里的老南瓜大都切片出售。好吃的老南瓜,在其果皮与果肉之间有一圈呈绿色。这叫青口。青口老南瓜好吃!其他的,扎水(水份太多),难吃。</p><p class="ql-block"> 蓝瑞苕口感好。以此之故,蓝瑞苕还可以做菜,做粉蒸肉、烧白、八方肉等,它是上好的 “翘头” (底子)。蓝瑞苕还可以做成糖果,它是苕丝糖的主要原料。苕丝糖,好吃!南川出产的苕丝糖,日本人、韩国人、美国人、苏联人,都啧啧称赞。</p><p class="ql-block"> 关于蓝瑞苕,在南川有一个著名的笑话。文革中有一个老五届大学生 P 君分配到南川某中学任教。P 君毕业于某外国语学院。她美丽端庄,常穿一袭长花裙。她开朗活泼,能与大家打成一片。由于她所学的外语是小语种,因而她只能改行教语文。有一天,P 君在教研室里兴冲冲地对她的同事们说:</p><p class="ql-block"> 南川物产好丰富哟!南川的红薯特别好吃!</p><p class="ql-block"> 你买的是哪种红薯呢?红芯的还是白芯的?她的同事问。</p><p class="ql-block"> 红芯的!摊子上的硬纸板写了品种:蓝端召!</p><p class="ql-block"> 大家一听,先是一愣,后来哈哈大笑。</p><p class="ql-block"> 原来 ,P 君念错别字啦。</p><p class="ql-block"> P 君名启瑞。后来大家开玩笑,叫她 P 启端。她为人大度,并不以为意。人们如此叫她,她也爽快答应。后来 ,P 君融入了当地社会,成长为一位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她的家庭很好。她的儿女都很有前途。</p><p class="ql-block"> 蓝瑞苕口感好:像板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蓝瑞苕</p><p class="ql-block">淡红皮淡红芯</p><p class="ql-block">口感好如板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枫香苕的大力推广。</p><p class="ql-block"> 到我上山下乡当知识青年的时候,我们国家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人口大大增加了。抗战时期,我国有四万万同胞。解放后,我国长期保持六亿人口。后来,我国人口很快飙升至七亿。广播里经常传出这样的歌声:</p><p class="ql-block"> 七亿人民七亿兵,</p><p class="ql-block"> 万里江山万里营。</p><p class="ql-block"> 提高警惕,保卫祖国,</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攻不破的钢铁长城!</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全国各地的农村都兴起了学习大寨赶大寨的运动。</p><p class="ql-block"> 在这种大背景之下,南川的红薯品种也悄然发生了变化。蓝瑞苕,好是好,但是它需要较多的田间管理,尤其需要施肥。然而,人畜粪有限,而那时候化肥短缺。幸而,红薯的一个新品种诞生了,它就是枫香苕。</p><p class="ql-block"> 白红苕和蓝瑞苕的叶子都是圆圆的,枫香苕的叶子的叶子是尖尖的,这与枫香树叶相似。白红苕和蓝瑞苕的叶子都是绿色,枫香苕的叶子是红色,这也与枫香树叶相似。与白红苕和蓝瑞苕不同的是,枫香苕是黄芯的。枫香苕的突出优点是耐干旱耐土地贫瘠,无须什么田间管理,在这一点上它与白红苕相同。枫香苕的最大优点是干物质含量高,吃了 “抵饱”,在这一点上它优于白红苕。大家都说,枫香苕像包谷一样抵饿。热乎乎的枫香苕,吃得下。冷了的枫香苕,很哽人,必须一边吃一边喝水才咽得下去。这就好啊,那正是需要粮食的时代!</p><p class="ql-block"> 枫香苕,虽然口感不是很好,但是它非常抵饿。</p> <p class="ql-block">  万盛火车站挑苕藤。</p><p class="ql-block"> 枫香苕是其他地方培育出来的,县上决定引种,大力推广。那是农业学大寨的年代,工业要支援农业,交通运输部门也要支援农业。我当知青的地方是南平公社,它与重庆的万盛接壤,距离万盛火车站最近。南川县推广枫香苕的事业就从南平开始。</p><p class="ql-block"> 1970年五月中旬,各个生产队的高音喇叭响彻盖石沟的山岭丘壑:</p><p class="ql-block"> 通知!通知!紧急通知:大家提前吃晚饭,六点钟出发,去万盛火车站挑苕藤!男劳力全体参加!</p><p class="ql-block"> 大家带着箩筐扁担在晒谷坝集合。六点钟,大家就出发了。盖石大队是距离南平镇最远的一个生产大队,然而它却是距离万盛最近的一个村,从那里有近路通往万盛火车站。至于南平公社的其他生产大队,则需要首先赶到公社所在地南平镇,然后再沿川湘公路进发。</p><p class="ql-block"> 我们盖石大队的行进路线是这样的。走小路上山到仰天窝,然后走小路下山到海孔。这一程大约3公里。海孔是国营晋林机械厂的所在地。晋林机械厂是一座三线工厂,它自建有一条公路下山到丛林沟(今丛林镇)。这一程大约3公里。以后路就好走了,我们直接沿川湘公路到万盛城区。这一程12公里。然后,我们从万盛城区到万盛火车站,这一程大约2公里。简言之,单程计有20公里,往返一共有40公里。红苕藤,要在夜里搬运。白天有太阳,红苕藤晒蔫后,就不容易栽活了。</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次壮丽辉煌行程。黄昏时分我们到达海孔,晋林机械厂的灯光把天空照得通明。入夜之后,公路上偶有汽车行驶,巨大的车灯,投射出雪白耀眼的光芒,照耀出一队又一队的人群。大约是一个生产队的人们形成一个小集群,那有百十号人呢。一个生产大队的人们形成一个大集群,那有千多号人呢。南平公社有十五个生产大队。此外,还有南平镇直辖的六个生产大队。每个生产大队出动了一千多个劳动力。两万多人,浩浩荡荡,行进在川湘公路上。那是一支多么壮丽辉煌的劳动大军啊!</p><p class="ql-block"> 我们到达万盛火车站的时候已是夜里十点多钟了。列车运来的红薯藤堆放在长长的货场上。夜雾下的红薯藤上已经有了露珠儿。大家整齐有序地进入货场,根据自己的体力决定所要挑的红薯藤的数量,待回到生产队里之后再过磅,每十斤记两个工分。每个人大约挑一百斤。</p><p class="ql-block"> 我回到盖石沟的知青屋的时候,大约是凌晨四点钟,鸡都叫了。我不再洗漱,倒头就睡,第二天早上八点钟我又去生产队照常上班。</p><p class="ql-block"> 我挑的苕藤是有78 斤。红苕藤是一捆一捆束好了的,不好分拆,挑多少,只能估计。</p><p class="ql-block"> 那次挑苕藤,我们队里有人挑了130 多斤,那是最多的。不过,那几个人,一连两天都起不来,没再上班。</p> <p class="ql-block">枫香苕 红皮黄芯</p><p class="ql-block">干物质多 产量极高 较易贮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丛林沟(丛林镇)今貌</p> <p class="ql-block">万盛火车站今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枫香苕获得大丰收。</p><p class="ql-block"> 红苕藤挑回来后,生产队里男女老少突击扦插。扦插完毕后,天公做美,一连几天有雨,全部枫香苕藤枝节上的叶片很快就昂起了它们那淡红色的头。</p><p class="ql-block"> 秋天到了,盖石沟的坡上,枫香树的叶子红了。满山红红的枫香树叶,遍地红红的枫香苕叶。那景色美极了。我们几个犁田高手驾牛,银白色的犁铧把红薯翻起来。全村的大姑娘小媳妇,兴高采烈,她们头戴花头巾,弯腰把硕大的红薯捡进筐里。百十号人奋战仰天窝,迎接枫香苕的大丰收。</p><p class="ql-block"> 以前,我们盖石沟人均分得红薯不过500斤。自从种植了枫香苕之后,红薯的产量年年攀升。1970年我分得红薯800斤。以后几年,我分得的 红薯都在1000斤以上。最多的一年,我分得红薯1200斤。</p><p class="ql-block"> 一个民族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知青生活无疑是艰苦的,然而它洋溢着一种英雄气概。在那火红的年代,全国人民都洋溢着一股英雄气概。</p> <p class="ql-block">知青时使用的箩筐</p><p class="ql-block">这样的箩筐我自己能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学期间路过万盛。</p><p class="ql-block"> 1973年末,我考上中专离开了盖石沟。之后,我在南川县工作了几年。</p><p class="ql-block"> 恢复高考后,我上了大学,在重庆师范大学念书。上大学期间,我回过家乡南川两次。因为大学生凭学生证可以享受火车半票,所以我往返学校时尽可能乘坐火车。那时候,人们须先乘长途汽车到万盛,然后再乘火车去重庆。万盛有一条河,名叫孝子河。它河面宽阔,清且涟漪,发源于南川兴隆镇的水漎。每当我到万盛的时候,我都会去孝子河里洗个澡,游几把泳,再转转万盛的城区。</p> <p class="ql-block">此书购于万盛新华书店</p><p class="ql-block">时值大二结束后那年的暑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甜蜜蜜甜呀甜蜜蜜。</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暑假,我又到了万盛。在孝子河里游泳之后,我又去逛街,在万盛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北大东语系编的日语书。这本书我至今带在身边,它让我受益无穷。之后,我忽然听到一阵悠扬的歌声:</p><p class="ql-block"> 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p><p class="ql-block"> 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p><p class="ql-block"> 开在春风里。</p><p class="ql-block"> 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p><p class="ql-block"> 你的笑容这样熟悉,甜呀甜蜜蜜!</p><p class="ql-block"> 原来,那是南桐矿区的工人在举行文艺演出。我轻轻走进会场,坐了下来,观看青年女工们的表演。我的心中荡漾着一股甜蜜蜜的感觉。那是幸福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今天,枫香苕已经退出了人们的餐桌。白红苕又得到了人们的喜爱。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人们培育出了比蓝瑞苕更甜的蜜薯。不过,我依然记得枫香苕的样子,枫香苕的味道,还有那次往返40公里的挑枫香苕藤的劳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