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赵贤德教授讲“有光的一生”

多劳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wap/video-work/view/index.html#/?id=a4kmowy&type=10&share_to=copy_link&user_id=517239&uuid=416ef769ea8edd22089cc8892251a7e2&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517239&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share_user_mpuuid=e494c9c78222c0d0565dcada548de069" target="_blank">汉语拼音字母歌</a></p> <p class="ql-block">2025年起,每周三晚19:30,钟楼区文化馆大庙弄文化中心便会准时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专题讲座“穿越百年风云,解码龙城脊梁”在这里精彩上演。在那被银杏掩映着的老城厢,民国风格的中山纪念堂宛如一位沉默的历史见证者,静静地伫立着。踏入其中,仿佛能听见历史的脚步声,让人忍不住掩卷思索,仿佛能与那些改变中国的灵魂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今晚,大庙弄中山纪念堂内座无虚席,济济一堂。听讲者来自社会的各个角落,有90岁的老常州人,他们带着对往昔岁月的回忆与眷恋;有天真烂漫的小学生,眼中闪烁着对未知知识的好奇光芒;有退休的学者和领导,带着丰富的人生阅历;还有中青年地方文化研究者,怀揣着对地方文化的热爱与执着。我在人群中看到了许多常州地方文化研究群的熟人,有余忠良、杨维忠、张燕月、刘银华、张启宇、朱剑虹、陈健,多劳、豆包等等,大家都满怀期待,等待着一场知识盛宴的开启。</p> <p class="ql-block">今晚的主讲人是赵贤德教授。他是湖北省仙桃市人,毕业于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06年6月,他被引进到江苏理工学院,至今已在该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6个年头。如今的他,身兼数职,既是江苏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又担任着江苏省季子文化研究会监事长、江苏省修辞学会副会长、常州市吴稚晖研究会会长、常州市名人研究院副院长等多个学术职务。</p> <p class="ql-block">赵贤德教授从教三十余载,始终坚守着立德树人的初心,如一位辛勤的园丁,耕耘在教书育人的第一线。他每年的课时量均在350节以上,如此高的教学投入,令人钦佩。他曾荣获校“最受欢迎班主任”的称号,这一荣誉背后,是他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教导。他悉心指导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论文,指导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十几篇,还培养了15名硕士研究生顺利毕业。在科研成果方面,他更是硕果累累。他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规划基金和国家语委科研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各1项、市厅级项目15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以“良好”结题。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5部,其中专著《常州籍四大语言学家和中国语文现代化》获江苏省哲学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不仅如此,他还积极投身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工作。线下,他在南京、苏州、淮安、无锡等地和常州的学校、机关、街道等举办了220多场次的讲座;线上,他在常州广播电视台、红色青果电台和喜马拉雅音频等开展公益讲座“常州名人那些事”,截止2025年4月初已举办350多期,播放量突破15万次。他每年还组织、主持或参与10多场关于常州名人的学术研讨会。基于他的突出事迹,他入选了常州市广播电视台“人在常州”和“今天我出镜”特别节目,还获得了“最美常州人”之“十佳科研先锋”“科普先进个人”“最美江理工人”等多项荣誉。</p> <p class="ql-block">赵贤德教授今晚的讲题是《有光的一生》,他从10多年前就开始研究周有光先生,2015年初还曾到周老家登门拜访,并且与周老的儿子周晓明关系较深。所以,当他站在讲台上,讲起周老的一生时,如数家珍,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仿佛将周有光先生传奇的一生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眼前。</p> <p class="ql-block">周有光,1906年生于清末常州士绅之家,他的一生历经四朝风云,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周有光的人生,就是一场不断攀登知识高峰、跨越时代鸿沟的伟大征程。他的一生起伏跌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p> <p class="ql-block">经济学奠基阶段(1906 - 1955)</p><p class="ql-block">周有光出生于江苏常州,是从常州青果巷走出去的又一位大成就者。他早年接受新式教育,先后就读于常州府中学堂、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系。在那个新旧思想激烈碰撞的时代,他如一块海绵,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现代经济学理论与西方文化的养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些知识的源头活水,为他日后在经济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周有光在“南京国民政府”经济领域和农本局担任要职,积极参与国家金融体系建设。他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经济洞察力,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然而,时代的洪流并不会因为个人的努力而停止奔腾。抗战期间,他随机构内迁四川,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他依然坚持经济研究。同时,在这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他的心中也悄然开启了汉字改革的思考。“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周有光在困境中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不断探索着新的知识领域。</p> <p class="ql-block">语言学巅峰阶段(1955 - 1985)</p><p class="ql-block">1955年,命运的齿轮发生了转动。周有光受周恩来总理邀请,50岁的他毅然转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开始主导《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这是一个具有开创性的任务,他突破性地采用拉丁字母体系,为汉语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周有光以他的创新精神,让《汉语拼音方案》成为了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p><p class="ql-block">他推动汉语拼音成为国际标准(ISO 7098),这一伟大成就奠定了他“汉语拼音之父”的地位。然而,他的学术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下放宁夏农村期间,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仍坚持学术思考,完成了《汉字改革概论》等著作。“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他在语言学领域达到了巅峰。</p> <p class="ql-block">思想启蒙阶段(1985 - 2017)</p><p class="ql-block">85岁退休后,周有光开启了他的第三人生。他以全球化视角撰写《百岁新稿》《朝闻道集》,提出“从世界看中国”的文明比较观。他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站在时代的高度,为我们指引着思考的方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周有光以他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思想,让我们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明有了新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百岁之后,他依然持续关注社会变革,书房里保持着每日阅读写作的习惯。111岁时,他仍发表时评文章,用实际行动实践着“终身学习”的理念。然而,命运似乎总爱考验这位伟大的学者。晚年,他经历了丧妻(张允和,2002年)与独子(周晓平,2015年)之痛,但他以“猝然临之而不惊”的哲学态度面对人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周有光在人生的逆境中,依然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用思想的光芒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周有光的人生阶段划分具有独特性。他实现了三重身份的跨越,从经济学家(50岁前)到语言学家(50 - 85岁)再到思想家(85岁后),这种学科跨界与认知迭代在历史上实属罕见。他是唯一横跨晚清、北洋、民国、新中国四代的学者,其人生轨迹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现代化转型的艰辛与辉煌。他曾被算命先生预言“活不过35岁”,但他以“知识疗愈”各种疾病,最终以112岁高龄辞世。“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周有光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精神的韧性和生命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讲座结束后,大家仍沉浸在周有光先生的传奇人生中,久久不愿离去。这场讲座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对常州的文化名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也将以周有光先生为榜样,不断追求知识,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p> <p class="ql-block"><b>小视频:青果巷周有光先生故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