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打开美篇APP 观看更流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 </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编辑制作:村夫</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2025·5·1</b></p> <p class="ql-block"> 迎面扑来的二号岗老照片,是才找到的。二号岗,是大连石化人的另一扇家门!无法统计这条劈山而来的路径,留下了多少石化人的足迹。有形的脚印泯灭在尘埃中,无形的脚印深刻在几代石化人的心底。</p> 二蒸馏、展览馆最好留下来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姜玮供图</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张30年代的照片,目光越过尖顶库房的空档,映入我们眼帘的装置,从位置上判断很可能是当年的蒸馏装置。在后来的几十年里,二蒸馏装置在此基础上由小变大,年加工能力已达450万吨。它前面是一溜库房,有些后来被改建成车间的办公用房、科技阅览室和操作间。其中一栋库房被改建成现在的公司展览馆(见下图)。当年将这座旧库房改建成展览馆,创意挺好!</p> <p class="ql-block"> 大连石化公司搬迁,是当前许多市民尤其是石化老职工热议的话题,媒体热度也很高,万般不舍的情愫更是在职工中弥漫。有一位老职工对我说,晚上一宿一宿睡不着,有时候边想边掉泪。</p><p class="ql-block"> 村夫几年前就萌生了一个想法。就是留下两三座,至少一座标志性老装置,建设大连石油工业文化园。在北京游览首钢搬迁后在原址建的首钢文化园后,更坚定了这个想法。</p><p class="ql-block"> 留下哪套装置?思来想去我想到了二蒸馏裝置。一是这套装置资格老,始建于1933年12月, 1935年2月建成,当时称为蒸馏职厂,配置有蒸馏工段、冷蜡工段、沥青工段、洗涤工段(这是二蒸馏老主任谷钰龙向我提供的资料)。这套装置过去和现在都是大连石化的主要装置之一,具有代表性。二是二蒸馏装置位置合适,与利旧老库房建成的石化展馆(里边有大量的历史图片和老物件)近在咫尺,码头离的也不远。这便于规划和建设以及建成后的游览,所以是打造石油文化园的理想之地。(<b>您如果有不同意见,请在评论区留言</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如果把眼界再放宽些、放远些,大连石化、黄山炮台、黄山公园、山中村成片老宅与五二三厂(建新公司)的历史遗迹、龙头山、蟹子湾公园在规划设计石油文化园时,统筹谋划,系统联动,分步实施,最终打造成为市区文化旅游的新亮点,彰显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上图黄山炮台 下图龙头山炮台,是晚清李鸿章提请朝廷在大连湾建的5座炮台中的两座。</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上图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吴运铎、五二三礼堂。下图山中村。</b></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老装置,是凝固的历史记忆,是大连石油工业历史脉络上的重要一段。适当保留并合理开发,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对于传承城市的工业文化基因,弘扬石油精神,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丰富大连旅游产品市场,提升旅游吸引力,均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广大市民和石化职工提供一个寄托情感的空间,增强城市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还避免了大钢大化搬迁后没有留下装置遗存的遗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大家可以闭上眼睛想一想,在这块土地上适合建什么?我想多半会是一些楼堂馆所、亭台楼榭。在这其中如果有一座以炼塔为主体的石油文化园,一定会让人眼前顿时一亮!然后在心里说一句:大连是一座有情怀,有文化,有品味的城市。</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穿过蟹子湾公园,远眺生产新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建议:全厂装置停下来以后(这个时间点比较合适),组织有意愿的退休职工回家看看。最近自媒体大量报道石化搬迁的消息,里边的许多留言表达了同样的愿望。最好也能邀请有意愿的市民叁观炼厂。这也是一次表达对老职工、大连市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炼厂工作的感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5, 138, 0);"> </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近些年,公司在6·5环境日向社会开放,取得相当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向社会开放,益处多多!</span></p> 码头迎来新客人 <p class="ql-block"> 转运车间邀请职工家属参观码头</p><p class="ql-block"> 摄影 视频 吴建忠</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离别本身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那个曾经深深渗透进你内心的人, 突然一下子就转身离开。</p> <p class="ql-block"> 许多人已开始到工厂(车间)门前留影了。难道一个时代就这么快结束了?照片选自“一小帮”朋友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感 怀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周长仁</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春深月色盈,幽梦石化情。</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炼塔依岸立,油泵随浪鸣。</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十年前夜,守岗到天明。</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夕阳近山村,悠然故景行。</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span><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8px;">近闻炼厂搬迁的步子加快,作为一名老职工,十分不舍!4月3日梦里又一次回到炼厂,这次梦到和工友走在山中村去往炼厂的路上。正可谓“梦回石化夜入半,往事沥沥在眼前 ”。梦中醒来,草成一首,聊表寸心。(写于4月3日晨)</b></p> 那时的我们多青纯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讲全民皆兵,大中企业和农村人民公社都对民兵训练抓得比较紧。珍宝岛事件后,中苏关系更加紧张,有一段时期民兵站岗训练不回家。左起 王继国 李…福 石永安 邹利 周长仁 周庆和 梁作福 王善明 前排王焕义 王明华 。这三幅茶色老照片由周长仁提供。</p> <p class="ql-block"> 最近,曾和我在同一个单位共事多年的宋清发跟我说,由父亲口述,他整理的宋敏官传记《我与大连石化有缘》杀青了。全书共八章,十八万字,还有大量的图片。下一步,就是付梓印刷。大约两年前他跟我说过要给父亲写本传记,还从我这里陆续找过一点资料。我想,这一定是他多年前就有的夙愿。如今,夙愿和心血终于要化作铅字,这对宋家来说是一件大事,可以说是父子共同完成了一项宏大工程,可喜可贺!我打心里佩服清发的有心、孝心和㓞劲。</p><p class="ql-block"> 说到宋敏官,许多人不会陌生,供排水人提起宋劳模,更是赞不绝口。我初识宋老,是1988年到车间做团的工作。有一天我正在车间加班出黑板报,宋师傅从外边回来了,手里还抓着一把整根的焊条。他冲着我扬起手中的焊条,生气地说,这好好的焊条,挺贵的,怎么就扔了?太可惜了!原来他路过一处工地垃圾箱,看到里面散落着一些还没有使用的焊条。他说明天,要把这些焊条给施工方保管员送去。当时我就觉得宋师傅的“闲事”管得对,管得好。于是我就把宋师傅管“闲事”写在了当天的黑板报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今年宋老九十岁了,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的传记问世,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这样大部头全景式的石油工人个人传记,在咱们大连石化我还是第一次见到。</span></p><p class="ql-block"> 宋老由一个庄河的乡下娃、懵懂的徒工,成长为一名优秀潜水员、下水班长、船队队长、劳动模范,其成长经历颇有代表性。相信许多老职工会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引发共鸣;年轻职工会从中了解企业的历史,并从老一辈石油人的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从本期开始,我将在美篇以链接阅读的方式,连载《我与大连石化有缘》。</p><p class="ql-block"> 本来我在计划美篇连载的时候,把第一章描写宋老小时候在庄河经历的那部分删掉,只转载宋老进入工厂以后的故事,但思来想去还是没舍得删,因为作者把庄河的风土人情,民间掌故,包括庄河的一些历史事件与宋老务工后的往事叙述的同样细致生动,虽然没有宏大叙事,但小中见大,管中窥豹,有助于读者了解当年庄河的历史风貌和宋老不同时期成长的思想脉络,所以还是保留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我在这里啰里啰嗦的做了个开场白,不一定恰当,大家还是自己看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朱爱华)</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公司领导走访慰问宋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工友、工友亲如兄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照片上的旧报纸是1982年12月27日大连日报</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引 子</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宋清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35年的3月12日,在大连甘井子的海猫岛一带,满洲石油株式会社大连制油所举行了落成典礼仪式,建成的蒸馏、洗涤、沥青和冷榨脱蜡装置陆续投产,至此,这个由日本的三井物产、三菱矿业、小仓石油、日本石油和伪满洲国政府联合投资的,年加工能力15万吨的炼油企业正式粉墨登场。这是日本侵略者加速控制东北经济,实现以战养战企图的一个重要步骤。</p><p class="ql-block"> 58天后,在这家企业以北160多公里的庄河明阳的大丛屯,在一户宋姓人家,一个男婴呱呱坠地。虽是兵荒马乱,世道不太平,有鬼子汉奸欺压,有土匪草寇骚扰,但对农家而言,添丁进口总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p><p class="ql-block"> 就是这两个毫不相关的事情,却在18年后出现了交集,并结下了一世的情缘!</p><p class="ql-block"> 1953年10月,只有18岁的年轻人宋敏官,招工进了这家企业,只不过时光荏苒,此时的“满石”已经回到了中国人民自己的怀抱,更名为东北石油工业部化学工业管理局大连石油厂。</p><p class="ql-block"> 在此后的42年工作生涯中,车间虽几经调整,从动力科、锅炉车间、动力车间、水汽车间、供排水车间到净化水车间,岗位也多次变化,从烧锅炉、看水泵、干下水、搞潜水、做维修,到当班长、大班长、工段长、船队队长、车间工会主席,从党小组长和车间党支部委员,他始终与水打交道。直到1995年5月9日,年满六十退休回家。</p><p class="ql-block"> 从获得公司优秀班组奖励的第一个荣誉,到企业先进生产者、先进生产者标兵、劳动模范和优秀共产党员,大连市劳动模范、特等劳动模范,辽宁省先进生产者、优秀共产党员,石油工业部学铁人标兵。说到“宋劳模”,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p><p class="ql-block"> 回想在大连石化度过的岁月,宋敏官感慨万千!仿佛冥冥之中,他与大连石化有缘。他为自己能成为炼油厂的一名员工感到幸运,也感到自豪!</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采桑子·缘</span></p><p class="ql-block"> 滨城炼厂庄河子,赫赫情缘。</p><p class="ql-block"> 一世情缘,烂漫黄花分外妍。</p><p class="ql-block"> 荣光绶带酬劳苦,出力欣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揽胜欣然,奉献但求企业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宋老和家人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后 记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宋清发 </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30日,父亲的回忆录《我与大连石化有缘》初稿完成,今年4月20日最终定稿!为父亲写回忆录是我多年的心愿。</p><p class="ql-block"> 1986年进厂以来,我就对公司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曾经参与过相关工作。2000年,我组织电视专题片《闪光的足记》摄制工作,里面就有我的父亲宋敏官。后来岗位变动,我离开了宣传工作岗位。</p><p class="ql-block"> 2013年,公司筹备企业成立80年活动,我们志愿者协会成立了“寻找历史记忆”采访队,采访了刘作春、薛秀绒、杨毓忠、葛在崑、高旭铭、于赢河、刘文显等老职工,获得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为公司回忆录的撰写尽了一份力。 </p><p class="ql-block"> 2018年,我因病提前从岗位上退了下来。而为父亲写回忆录的愿望随即“爆燃”!当时公司人事处处长关雪梅为我联系了公司人事档案,信访办的郭云东去复印材料,送到我的手里。对他们的帮助我是由衷地感谢!但由于病情加重,这事一拖再拖。2022年5月14日母亲去世,我好长时间也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回到家里,眼神自觉不自觉就转到了母亲常坐的椅子上,好像听到母亲在说,清发来了。又是一阵酸楚。害怕父亲看出来,自己就转身掩饰了过去。 </p><p class="ql-block"> 是一通电话将我唤醒。 2023年11月22日,我的老搭档,《大连石化报》总编朱爱华联系我。爱华虽然已经退休,可他仍然执着于公司历史的深度挖掘,贡献有目共睹。说起了解厂子历史的老人一个个凋零了,好多东西却没能留下来,他那失落的神情让我感动并激励了我,我不能留下遗憾!</p><p class="ql-block"> 开始我和父亲一起回忆单位的事情,再渐渐地拓展开来。只要身体允许,每天等父亲睡完午觉,我俩就唠上一两个小时。担心打断父亲的思路,每次回忆我都做了录音,事后再整理。在家中,在楼下花园里,在医院病床上,父亲的讲述留在了我的笔下,留在了录音里。遇到含混不清的事,我们父子俩要多次辨别,通过资料查询,佐证。当文字记载与回忆不吻合,又无法找出新的证据时,就将两者都记下来,做出标注,也许机缘巧合,我们会找到事实的。</p><p class="ql-block"> 去年11月,我陪父亲住院期间,我一直思考整理回忆文章。晚上7点父亲睡下,我就一个人在走廊边散步边构思。早上4点多就醒了,又到走廊边走边思考。第四章的第三节和第五章的第一第二节就是这样完成的。 </p><p class="ql-block"> “书名”几经修改最后定下《我与大连石化有缘》。“大连石化”既是一个厂名,也是宋敏官与东北石油七厂、大连石油七厂和大连石化公司结下的一世缘! </p><p class="ql-block"> 回忆录以时间为轴,将90年分为童年少年篇、进城打工篇、锅炉升煤篇、海水倒班篇、下水潜水篇、最后三年篇以及退休生活篇共七章,还有一个亲情友情篇,再加上引子和后记,十部分,构成了全书。 </p><p class="ql-block"> 虽然这本18万多字、200多张图片的回忆录,采访、整理和编写主要集中在2024年这一年中,可从笔端涌出的,那可是我几十年的记忆和情感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点开链接,看完整传记</b></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n4j5b2" target="_blank">我与大连石化有缘</a>(连载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由一张老照片引出的往事 </b></p> <p class="ql-block"> 今年2月底的一天,我接到了一个陌生人的电话,他说他叫王志远,今年85岁,50年代在山中村住了近7年,1959年响应号召支援“三线”去了西安,在西安退休。我们寒暄了几句后直奔主题。他说在《山中村往事》里看到了父亲王维舟的照片,很意外,很惊喜,照片是他第一次看到。听他这样一说,我很高兴,也跟电话里的王老一样感到挺激动。</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刊登在《山中村往事》第十四集里,第二排居中,时任石油七厂财务科长王维周。这张照片摄于1955年3月12日。</p> <p class="ql-block"> 王老说,《山中村往事》前24集他都仔细地看了,除了第14集中看到的那张有父亲的合影,在第11集还有一张欢送李风厂长赴京的照片(摄于1954年5月10日),<span style="font-size:18px;">二排右四也像是他的父亲王维舟。</span>他的根据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衣帽脸形、上下级关系和时间上猜测那人八成是他的父亲。老照片还把他思绪牵回到60年前,“那时</span>父亲生前经常去北京石油部出差,回来时常会给孩子们带回一些食品和小玻璃工艺纪念品如和平鸽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我的父亲王维舟</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先父王维舟生于1917年9月14日,原籍金州。在父亲3岁那年因家境贫困,爷爷带领全家背井离乡,从金州流浪到鞍山附近的立山县朋友家落脚,后来又前往新京(长春),投奔到爷爷的姑姑家,爷爷在天兴福油坊粮栈当伙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7岁那年,爷爷病逝,父亲与奶奶相依为命,</span>全家离开长春回到金州。在亲戚朋友接济下,父亲在金州上的小学,当时已算是文化人了。日殖时期的大连,中国人长期处在社会最底层,普通中国人只能在夹缝中求生,托人找关系在日资工厂和商界混生活。拿最低廉的工资,干最苦最累的活,还要受人欺辱。</p><p class="ql-block"> 父亲从17岁起开始在大连一家店铺打杂谋生,只管吃,不挣钱。1937年又经人介绍,在日伪大连税关当勤杂工,工资每月8元。在那个尔虞我诈的年代,不承想因税关上层勾结本地商人偷税分成事发,竟拿勤杂工顶包坐牢。受诬陷的父亲于1938年秋被捕无辜坐牢9个月。1940年,先父到大连和泰洋行五金行当店员,一年后五金行倒闭。为了混生活,1942年春经亲戚介绍,先父又到大连日本药局当店员,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p><p class="ql-block"> 1948年春,经金州北街东兴(?)公司我老姨夫,中央财政部原经济建设司王家芳(文革前行政14级,曾在大连税务局任职)的介绍和严格政审,父亲从此走上革命道路,到金州纺织厂财务科工作并加入大连地区尚未公开活动的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金纺当时是金州地区我党为解放军筹集军费和军备的东兴公 司下属企业。经组织安排,父亲在大连行政干部学校学习半年后,1950年下半年朝鲜战争爆发,父亲积极报名参加志愿军被分配到后勤部队。当时我只有10岁,记得爸爸已配发了军大衣。那年我们家包括奶奶共有8口人,妈妈感受到空前的生活压力,经与上级领导反映情况,根据当时政策,家里唯一劳动力不能去朝鲜。父亲最终没有去朝鲜,而是被分中苏石油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科,当时科长是苏联人,他是副科长。苏联人退出股份后,父亲担任石油厂和东北石油七厂首任财务科长。不幸的是,1955年6月19日,父因肠梗阻病故于大连第四康复医院,终年39岁。去世前是东北石油七厂党委委员。</p><p class="ql-block"><b> (王志远据家母和姑姑生前的讲述整理)</b></p> <p class="ql-block"> 电话室同事合影照片(源自《印记:山中村往事3》)二排左二为王志远二妹王美霞。 <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山川供图</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栋日本房就是我在山中村的家。门牌和88号几个字是我大弟王志宏用针剂药瓶所用的小砂轮粘起来的,很有创意。多年后门牌号已被重新编号,改为133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王志远自述:</b></p><p class="ql-block"> 作为石油子弟的我15岁离开山中村。自从看到《山中村往事》系列美篇,激动的心情难以平静,往日的故事和细节,像电影胶片一幕幕浮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石油七厂是我父亲王维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我是王维舟的长子生于1940年。</p><p class="ql-block"> 1950年前后,我父亲从金州纺织厂财务科调入石油七厂财务科,成为苏联人退出股份后的首任财务科长。我的家也随父亲从金州镇南街搬到甘井子山中村。<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自从金州会馆庙小学转学到甘井子海茂小学,</span>小学毕业后考入十一初级中学。</p><p class="ql-block"> 在海茂小学我认识了石油厂保卫科朱有和的弟弟朱有宝,并成为好朋友。在学校少先队他是大队长,我当中队长。小学毕业后又一同考入十一中。当时国家的教育目标是普及高小文化,小升初的比例大约为10:1。堪比后来苛刻的高考。我刚进十一中时,十一中教学楼尚未建成,头一学期是借用新甘井子椒树房小学教室上课(上午小学用,下午我们用)。记得当时大连第十一中的教导主任叫周士第,班主任史亚敏。每周一次的俄文课同时由一位中国老师和一位苏联老师配合上,这位苏联老师是当地苏军一位少尉的夫人。通过她,在建校初期,苏军派来坦克帮助平整操场。当时十一中的老师有四川籍的、福建籍的等,地方口音很重。同学中有三分之一来自山东、山西和复州湾,住学校大通铺。甘井子周边地区的同学走读。有的同学如家住甘井子姚家村的马心田每天从家上学单程要走十几里地。许多同学因家庭支付不起每学期的学杂费和书本费,靠国家助学维持,艰难读完初中。也有因家庭变故上学不久就辍学的。这是今人无法想象的建国初期的城市教育状况。相较那些比我情况更糟的同学处境,我当属幸运的。</p><p class="ql-block"> 1955年6月父亲去世,我们家一下子失去了顶梁柱,好在我的母亲非常坚强,省吃俭用把孩子们拉扯大。1956年2月,我被提前半年保送去了沈阳航空工业学校学习飞机制造,1959年毕业后分在沈飞112厂工作一年,1960年支援三线调入陕西。在西飞工作了41年至2001年退休。</p><p class="ql-block"> 于群有个妹妹于春凤和我在沈阳是校友。我刚入校时,她临近毕业。后来她也被分配到112厂。沈飞是我国歼击机摇篮,航空工业长子。西飞是我国轰炸机摇篮,运20诞生地。</p><p class="ql-block"> 在山中村,最初我家住在苏德山厂长家隔壁。由于当时我家老少三代共八口人,靠我父亲一人微薄的工资养活。为减轻房租负担,我家后改住山中村39号(随时间推移,门牌号多次改动,先是改为88号,后又改成133号),在当时于群家隔壁。我最小的弟弟王志敏至今仍住在这里。在我父亲和我大弟王志宏去世后,他帮助母亲撑起了这个家。现在,在山中村除了于波家的大儿子于建国可能还记得我,恐怕也只有庭前花草能认识我了。小时的玩伴、同学早已去向不明。</p><p class="ql-block"> 我母亲于2015年病故。在我父亲去世后,她曾在离家不远的石油七厂托儿所做过一段保育员。困难时期曾饿昏在马路上。我大妹王淑娴1957年从石油子弟中学考入长春沈阳军区护校,1969年随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总字943部队)内迁长沙后转业地方,1997年退休。我大弟王志宏1962年进厂,在石油七厂研究所化验室工作,1990年因鼻癌病故。二妹王美霞1967年进石油厂,电话班退休,三妹王明霞1968年从山中村赴本溪恒仁插队,1997年因心脏病病故。小弟王志敏1970年进石油七厂,2013年退休。时光荏苒,时代变迁,无论现在住在哪里,都不会忘记我和我的弟妹都是成长于山中村的石油二代人。</p> <p class="ql-block"><b> 1982年前后的珍贵全家照(不全),在我家后院照的。前排中间是我母亲,右为王美霞的儿子刘巍,左为王明霞的女儿王烨。二排左一左二分别为白岭、白晓海(大妹夫白铭复和王淑娴大女儿和儿子),二排右为小弟媳朱延飞和王玥。三排右起为王明霞,王淑娴,王美霞。后排右起为王志宏、妹夫王忠喜(原山中村六闾人,沈阳铁路局机务处退休)、白铭复、王志敏。我大妹夫白铭复原哈尔滨军事工程大学量子力学教授,少将军衔,后在国防科大退休。王美霞第一任丈夫刘世明,原为解放军总后援巴军事干部,1976年10月在援巴执行任务时牺牲。</b></p> <p class="ql-block"> 山中街43号第一家曾经住过石油化工专家熊尚元,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曾任南京地质调查所技正(即技术人员)、玉门油矿炼油厂厂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玉门石油管理局副局长,北京石油设计院院长、石油工业部石油七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熊尚元1965年7月调到石油七厂工作,文革中,他遭到残酷迫害,被罚跪,在厂里劳动改造,文革后平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右二熊尚元</p> <p class="ql-block"> 上图,80年代末90年代初,熊尚元(中)陪台湾客人在码头。下图,在东蒸馏。(刘胜利摄)</p> <p class="ql-block"> 熊家对面的山中街39号住着厂调度室主任于群。39号的东边住着原厂财务科长家。</p><p class="ql-block"> 熊家的东边,即山中街43号第二家,住着原石油七厂供应科长于波,“四清”时被打成历史反革命,忍受不了折磨自杀了,文革后平反。于波的妻子与我妈经常来往,姓郭已去世。他家有四个兄妹,老大于建国,老二于抗美,老三于援朝,老四于和平。</p><p class="ql-block"> 我家对面住的是11中语文老师张进皆。他是我在大连11中时的语文老师,山东人,早年山东大学哲学系毕业,为人和善,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小楷。他因儿子早年被抓壮丁当了国民党兵,解放战争后期随国军败退台湾,从此背上政治包袱,文革中被造反派揪斗,想不开自尽了。</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家旁边住着老邻居裴悦乎、裴悦普兄弟俩和妹妹裴日格。裴悦乎的父亲是石油厂技术干部,他的妻子我们称老裴大婶名叫刘桂香。老裴大叔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全家被遣送金州荞麦山农村。现在山中村石油子弟裴悦乎和裴悦普都成了大约年过七旬的金州农民。老裴大婶刘桂香听说还健在已90开外。</p><p class="ql-block"> 山中村不大,但在文革中被迫害的人不少。历史的谬误对生命的摧折就个体来说毕竟无法挽回。所以,以史为鉴,历史的悲剧和错误绝不能重演。</p><p class="ql-block"> 我很想知道,所有过去我所熟悉的山中村七厂人和家庭如今都怎么样了?随着岁月的流逝,这里曾经发生过的许多人和事,终将成为历史的尘埃,随风飘散。(<b>王志远老人讲述的当年往事,因为年代久远,不一定都准确。欢迎读者朋友在评论区补充说明。</b>)</p> 陈老师不辞而别 <p class="ql-block"> 最近几年,又有几位石化报的老作者离我们远行,陈宏竹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闻听这个信息我很诧异,思想一点准备都没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陈老师和妻子</p> <p class="ql-block"> “去年正月初二晚上,正在家里做自编的健身操,他笑着对我说:‘我有点不舒服。’我说:‘那你就早点睡吧。’于是他进卧室先睡了。没想到这一睡就是永别。第二天一早,我发现他的一条胳膊放在被子外面,就说:‘你不冷吗?’边说边帮他把胳膊放进被子里。他竟然一点反应也没有,问了两遍,还是如此。我翻开他的眼皮看,发现已经直了。人就这样走了,一点征兆都没有。享年84岁。”电话那头,陈老师妻子黄老师向我讲述了事情的经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平时陈老师很少来编辑部,偶尔来送稿,语言交流也多是围绕稿件。如果赶上编辑忙的时候,他就自己在编辑部找点书报看。大连石化有些职工曾是他的学生,当说到陈老师,他们对这位戴着深度眼镜的“老学究”敬佩之情溢于言表。从大家的话语中和陈老师的稿件里,我能感受到他是一位文字功底扎实的人,擅长古文,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人。据黄老师说,当年石化中学走向社会需要改校名,陈老师做出了特殊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陈老师给许多人包括我的印象是不善不喜交际,爱独处,在石化报作者活动时也很少见到他的身影。愿陈老师在天国能一如既往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石化港你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陈宏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曙光拉开你缭绕的雾帐</p><p class="ql-block"> 碧浪摇醒你梦中温馨的微笑 </p><p class="ql-block"> 海鸥送来今日里的第一声问候 </p><p class="ql-block"> 石化港你好 </p><p class="ql-block"> 晨风为你梳理超前的思维 </p><p class="ql-block"> 朝霞抢拍你日新月异的彩照</p><p class="ql-block"> 拓展号巨轮满载机遇和挑战 </p><p class="ql-block"> 石化人的心胸如海激情逐浪高</p><p class="ql-block"> 或彻骨的雪夜</p><p class="ql-block"> 或料峭的春晓</p><p class="ql-block"> 求发展都是你乐章的主旋律 </p><p class="ql-block"> 无论狂风发怒还是细雨撒娇 </p><p class="ql-block"> 讲科学都是你蓝图的基本色调 </p><p class="ql-block"> 高扬的输油臂 </p><p class="ql-block"> 日夜为你描绘英雄赞的五线谱 </p><p class="ql-block"> 马达婉转的歌喉 </p><p class="ql-block"> 朝夕为你创作建设者的咏叹调</p><p class="ql-block"> 蓝色的土地捧起芬芳的鲜花 </p><p class="ql-block"> 颂扬你耕耘的辛劳 </p><p class="ql-block"> 金色的秋风饱蘸丰收喜悦 </p><p class="ql-block"> 构思你明天的捷报 </p><p class="ql-block"> 奉献主人翁的铮铮铁骨 </p><p class="ql-block"> 撑起立柱架稳顶梁</p><p class="ql-block"> 服务石化 </p><p class="ql-block"> 依港兴业 </p><p class="ql-block"> 面向大海我们激情放歌</p><p class="ql-block"> 石化港 ——你好</p> 往事钩沉 <p class="ql-block"> 总务科六闾浴池的同志们还记得这件事吗?照片刊登在1984年4月20日的大连日报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包明 摄</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想看哪个点哪个</b></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n4j5b2" target="_blank">我与大连石化有缘</a>(连载一)</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1d4pyosh" target="_blank">美丽炼厂我的家</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1da89voy" target="_blank">6月5日,这里是大连石化</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2wnj3yf3" target="_blank">印记 :山中村往事〈11〉</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j9zoz6i" target="_blank">印记:山中村往事 14</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9ld7swy" target="_blank">印记:山中村往事(24)</a></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欢迎转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欢迎评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欢迎加我微信提供素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z</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3604249932</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