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完电视剧《我的后半生》,恍若饮尽一杯陈年普洱,回甘绵长中裹着几分辛辣。这部剧以老年丧妻后求偶为主线,徐徐展开了一系列故事,其间还巧妙穿插了对中年人事业与生活中社会压力的刻画。为了契合剧情走向,也为了抓住市场眼球,故事里不乏奇葩、荒诞,甚至带点狗血的情节,同时又融入轻喜剧的轻松情调,既照见生活满地鸡毛的荒诞,又映出人性熠熠生辉的暖意,但奇妙的是,这些看似夸张的内容,却精准地呈现出中老年人生活的真实现状,正是那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典型范例。 剧中沈教授和连护士长的恋爱故事,这在现实生活里十分常见。不过剧里处理得更为温情,融入了许多正能量元素,让观众能深切理解老年人恋爱时面临的种种不易与难处。用看似狗血的情节熬煮一锅人间至味——老教授与护士长的忘年恋,在病房消毒水与百合花香交织的空气里,硬是把世俗偏见熬成了温情脉脉的糖霜。 老苟追悼会那场戏,着实令人震撼。它以细腻笔触叙说面对生死离别的态度,尽情歌颂了老苟活着时的乐观以及面对死亡的豁达。这一刻的生死观,比任何哲学典籍都来得通透:原来告别可以是笑着流泪的仪式,原来向死而生不是悲壮的宣言,而是老苟指挥合唱团排练或演出时的从容。这场戏其实是在向我们传达,唯有以正确态度面对生死,才能更好地为自己而快乐生活。这绝非自私,而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生活态度。 沈青夫妇身上发生的故事,恰似撕开中产生活精致表皮的装扮,每天都在无数家庭中上演。中年人在现实生活的浪潮里,被各种压力与诱惑冲击,神经时刻紧绷。当代中年人困在围城中的生存滋味,五味杂陈,没经历过的人难以感同身受。这无数个你我正在经历或已经经历过的兵荒马乱的画面不禁让人思索,到底该归咎于谁的过错呢? 中秋之夜大聚会那场戏,堪称全剧最动人的悲欢交织场景。剧中每个人历经坎坷后,都找到了心灵的归宿。特别是沈教授举起酒杯带领大家合唱的那一幕,向光明致敬,向黑夜致敬,向谦恭致敬,也向贪婪致敬;致敬老苟,致敬自己,更致敬这世间的一切。那歌声,瞬间打开了观众的思绪阀门,让人豁然开朗,生命的光辉与生活的光明,仿佛就在这一刻被点燃,不由自主地在心底闪耀。这哪里是电视剧,分明是生命最本真的礼赞,是穿过所有荒诞与苦厄后,依然选择拥抱世界的倔强。 不得不提,这部剧的演员们表现极为出色,他(她)们用惊人的信念感把各自的角色演绎得入木三分。正是他们的精彩诠释,成就了《我的前半生》这部佳作,也让自己演艺生涯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她)们不是在表演,而是在替屏幕前的我们,把难以启齿的脆弱与渴望,化作月光下的一曲咏叹调。 这部剧到目前为止好评多于差评,面对差评者的诘难,倒想起剧中那句台词:"生活已经够苦了,为何不能在剧里撒把跳跳糖?"是啊,当50后们开始用微信,当60后阿姨直播跳探戈,当70后大叔组队骑行西藏,那些被斥为"狗血"的黄昏恋、职场斗、代际战,何尝不是时代转型期最鲜活的生命样本?与其在真实与虚构间画地为牢,不如借这面戏剧之镜,照见我们终将老去的宿命,以及宿命之下依然滚烫的热望。 <h5> (此图AI制作)</h5><p class="ql-block">所谓后半生,不过是前半生的镜像——年轻时我们向外界证明存在,老去后则要向内心求证永恒。晴喜天晴,雨喜下雨,爱我所爱,依你所依,朋友们,让我们用夕阳下向日葵金黄的圆盘,作为人生最后的勋章,颁给所有在泥泞中依然仰望星空的灵魂。</p> (本文图片取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