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再悟</p> <p class="ql-block">再悟杨式寇家太极拳之“十六字口决”</p><p class="ql-block"> 我在师爷百年诞辰纪念活动曾撰文写了“牢记十六字决,体会杨式寇家太极拳奥妙”的体会文章,文章最后根据郭洪凯来宁晋传拳时对十六字决的引深总结,又拓展为“去之为身沉肩肘,舍己从人近彼身;发之为拔肩肘开,转化拿发运精神;行之为柔沉丹田,沾粘连随不忘根;落地为刚气突出,点对即发定乾坤”。以此为指导习练紧凑架多年,对我的帮助和提高起到关键作用。近些年来,除了体悟师父的谆谆教导和邢台各位师兄师姐们的指导外,以自己的体悟在宁晋传授杨式寇家拳,在传拳体悟中亦逐渐加深了对师父的十六字决的理解,也真正认识到,十六字决并非只是指导练拳的行动口决,而隐藏着一个极大的秘密,即杨式寇家太极拳内劲的一套习练系统或程序。只有按照这个程序才能真正体会到杨式寇家太极拳的魅力。也才能体会到太极拳实用架的“实用”性质。</p><p class="ql-block"> 所谓“实用”就练拳的目的与方法是否符合内家拳的根本要求,三大内家拳的一个统一的共性就是内劲。是否通过练拳练出了内劲,如何才能练出内劲。捡验太极拳是否入门,也是是否身上练出了内劲。太极拳的健身效果如何也是以内劲的有无才能得以显现。而内劲的上身不是只把一套拳架打下来那么简单,是经过一个正确而科学的程序或系统,才能逐步通过把内劲练上身。十六字口诀就是暗含着这样一套习练程序,只是没有去深入探讨和展开。我们只有在习练的过程中用心去悟。才能体悟到她的内函。</p><p class="ql-block"> 十六字决看似只有四句话,十六个字,其实是内劲上身的绝佳总结:</p><p class="ql-block"> 去之为身说了什么?过去我理解是动作中进则先进身,只有身到才能手到,身到的实现其实是脚到的结果。所谓“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很长时间都认为这样理解很正确。其实这只是技巧的阐述,没有理解这句话的根本。去字大都认为是到哪里,是行动的意思。但在这里我认为应该是去掉的那个去。去掉身上的拙力,肌肉力,练出筯骨力来,身体的自然站立和动作转换,不靠皮下肌肉辅助,而向深层寻找,增强筋骨的使用。身字并非是说身体,而是说的身法。第一句话阐明的是内家拳练出内劲的前提是身法。身法要领就是人体各个关键部位的细微变化,这个变化决定着人体的力量传导,差之亳厘,果距千里。身法要领不对,内劲就练不出来,也就是身法不正,内劲不生。怎么练都不会入门,打的快慢都是肢体操。什么是内家拳的身法,各家都有自己的说法,但无论是何式太极拳,或形意拳、八卦掌,都把身法要求列为入门的第一要素。特别是意拳,连套路都没有,只是从站桩开始,就是从调整身法开始,达到内家拳要求的结构,才能去单操练劲。因此,学练太极拳的第一步便是通过盘架子,把身法修正好。至于什么样的身法才是正确的身法,相信大家都知道拳经、拳论对身法的要求。但根本的要求就是把平常人身上散乱的劲整合起来,也就是把散劲变整劲,劲变整后才能去练拳劲,也就是内功、内劲。所以“去之为身”讲的是身法。即学拳的第一步是调整身法,它既是盖房中的地基,如同“百日筑基”,要用一百天左右掌握拳中身法要领。通过不断修正身法,形成身体记忆,在盘架子中不再变形,才算完成了第一步。</p><p class="ql-block"> 发之为拔讲的是劲法。发字过去我认为是发出,外发的意思,也就是向外发力。其实也是不正确的。这个发字在这里应该是生发的含意。如何能生发内劲?前提是身法正确,把散乱的劲整合起来,但要内劲上身,在练拳中就要遵循一个“拔”字。就是对拔争撑,在对拔中拉开各个关节,含蓄劲力。也就是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六面争撑。其实就是有阴必有阳,这是练出掤劲的必然之路。不是先有阴后有阳,或先有阳后有阴,而是同时有。就像大人要拉小孩走,小孩不愿走,打后掇,在拉与后掇的一刹那间,就出现了对拔劲。在复杂的套路中,每式每动都能坚持这个要求,确实是比较难的。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所以杨式寇家太极拳以慢匀来体会这个运动中的六面争撑力,即从三个镜相的对拔中,逐步产生出掤劲来。所以发之为拔是练拳中的换劲阶段,将原来只是肢体肌肉的伸缩产生的力,换成筋骨力,或叫内劲。</p><p class="ql-block"> 行之为柔又是说什么呢?我在上次体会文中基本说出了其意。但没有明确此说在练拳中地位与重点。行应该是运行,拳运行的行为,即内劲的运用,通过练拳入门后,劲力上身,进入懂劲阶段,就要试力,进行和对手体认,也就是劲儿如何用?但他的前提仍要以人强我弱,人刚我柔为前提去修练,。拳论中“人刚我柔为之走,我顺人背为之粘”即是本阶段的要求。</p><p class="ql-block">柔字在这里是柔化,不是柔软,不是全身无力。所以行之为柔是走法,也即化法。当内劲上身后如何对外交流,不是像形意拳硬打硬上,而是柔化,通过柔化来变背为顺。所以本阶段练的是化法,也就是内劲上身后的用法。如何能够化解来力,就要通过自身的掤劲接力后,有个要领的过程,一个是敢要,二是领住劲,使其改变方向的过程,这个过程即为柔。也就是师父讲的“沾粘连随必有蹋,掤滚拨拿才能发”中的过程,这个过程即行之为柔。</p><p class="ql-block"> 落地为刚则是</p><p class="ql-block">打法。通过修练交流,达到让人觉得有“棉里裹铁”的感觉。落地是接劲后对方劲能顺利传导到自己的脚下,同时也是借力打力的最佳时机,通过大地的反弹由脚尔腿、尔腰、尔肩、尔手,把内劲贯穿到触点上,使全身之劲力能集中到一点,达到由柔变刚,形成势能,最后以势赢人。整个过程中不但不消耗自身力量,而在贯穿的过程中叠加力量,使对方感到势不可挡。无论整体力,穿透力,还是爆炸力都必须通过落点的刚显现出来。若把拳架在转换运行中定为柔的过程,那么每式的定势一定是刚柔并济的触点为刚,才能把拳的内劲了逐渐加强,提高技击技术与健身功效。所以,去之为身是身法,发之为拔是劲法,行之为柔是化法,落地为刚是打法。四法在实用架起核心作用。以此为指导才能更便捷地体会出杨式寇家太极拳的奥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