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非遗文化 传承木雕技艺 ——记广东省吴少纯名教师工作室和汕头市高中通用技术教师工作室成员研修活动

悠然老牛

“错彩镂金,雕梁画栋”,潮汕木雕精巧细腻,使木块在方寸之间便能演绎大千世界,沉淀了潮汕人民心灵手巧的品性和对艺术之美的不懈追求。为了体验木雕制作过程,欣赏木雕工艺制品,了解本土传统文化,4月16日,广东省吴少纯名教师工作室和汕头市高中通用技术教师工作室成员前往拜访何氏木雕第五代传承人何汉林先生。 <h3> 何汉林先生是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遗木雕代表性传承人,数十年来致力于木雕创作,一把小刀雕出万千世界,与木头“打交道”已有40余年。17岁时,何汉林先生开始跟随父亲学习木雕技艺。《岁寒三友》《百鸟图》《半畔花篮》《百鸟朝凤》等名作都出自他手,一些作品被国家级、省级博物馆收藏,其中《百鸟朝凤》还曾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h3> <h3> 工作室的成员们参观大师的工作室,看着栩栩如生的工艺品赞叹不已。在采访过程中,大师给我们讲解了潮汕木雕的历史文化、特点和制作流程,和我们对当下木雕的传承发展状况进行交流。在交谈中我们了解到,现在政府非常重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近些年不仅提升传承人地位,而且经常组织传承人在党校学习,让传承人在提高技艺的同时提高政治思想,坚持守正创新。近几年来何汉林大师也一直参与社区、学校的非遗宣讲活动,致力于宣传木雕文化。大师认为,木雕传承的第一步,就是得让人民群众认识木雕,对木雕有个印象,才能在此基础上传承发展。<br> 大师还向工作室的成员们展示了制作潮汕木雕所用的一些刻刀,以及他近期仍在雕刻的半成品。大师表示,要想学好潮汕木雕,首先要学好美术,并且要掌握空间立体结构的设计,其次就是刀工要好,要先大概雕刻出作品的轮廓,再根据图纸雕刻细节。这是个细活,充分考验人的耐心与毅力。这也是潮汕木雕在当代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大师表示,当代青年人大多前往大城市打拼,无暇顾及这些乡镇的精细手艺,因此近些年潮汕木雕的传承陷入窘境,从而格外受到政府重视。</h3> <h3> 何汉林老师现场搭起工作台,一手雕刀,一手木锤,亲自向工作室的成员们演示木雕雕刻技艺。只见他一手拿木锤,一手不停地变换雕刻角度,在木料上敲敲打打,几刀下来,一朵牡丹初具雏形。观摩的工作室的成员们跃跃欲试,纷纷尝试模仿何老师的雕刻手法。何老师也仔细指导握刀姿势、力道、角度,工作室的成员们学得兴致勃勃,现场气氛十分热烈。</h3><h3><br></h3><h3> </h3> 本次研修活动让工作室的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和底蕴。通过探访传承人和亲身体验的非遗项目,我们不仅学到了许多关于非遗文化的知识和技能,还明白了保护和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将积极参与各种关于非遗文化的活动和课程,不断学习和体验不同的非遗项目。同时,我们也将努力传播和宣传非遗文化的重要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我们一起为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让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继续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