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组织了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我们动身前往了中坝作坊小镇,体验石泉非遗。暮春的晨雾还未散尽,石泉中坝作坊小镇的青石板路便已苏醒。斑驳的青石板泛着湿润的光泽,每踏一步便发出清脆的回声,像是千年时光在脚下轻轻震颤。风掠过檐角,铜铃叮叮当当唱起歌谣,惊醒了沉睡的雕花木窗。豆香裹挟着酒糟的醇厚,在鼻尖跳起欢快的圆舞曲——循着这暧昧的香气望去,远处作坊的烟囱正吐着袅袅炊烟,仿佛在向游人招手。恍惚间,时空的褶皱被悄然熨平,人已跌进陕南农耕文明的活态博物馆,看那七十二行老手艺如何在晨光中苏醒,在暮色里低语。</p> <p class="ql-block">一笔一墨一丹青,一纸一字一发明。我们通过聆听,认真观看、了解制作方法,并满怀喜悦地踊跃上手,尝试拓制技艺。同学们先将墨汁倒于墨盘中,用刷子和滚轮蘸取墨汁,将字模和边框上墨。随后准确铺纸,一次定位,再用鬃刷在纸上顺次点按,待纸张泛出均匀墨迹,揭开宣纸,一张清秀而生动的活字印刷品就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活字印刷的难点在于很难保证上墨均匀,很多同学好不容易将拓印的字块摆好了,却发现成品墨迹深浅不一,但大家没有放弃,一次次反复练习,最终成品都令人十分满意,同学们也在过程中体会到了古人的智慧和精湛的匠人精神。看着自己亲手制作并装裱好的作品,同学们成就感满满。</p> <p class="ql-block"> 三十多家老字号铺子沿河而立,其中最不起眼的当属阮小二油坊——褪色的门匾上"古法榨油"四字若隐若现,木门推开时发出悠长的"吱呀",仿佛时光在此打了个旋儿。</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知道了传统的榨油方法,体会到了古人的智慧。那时,我们变身榨油匠人,感物后半载,知油菜一生。传统榨油延续的不仅是技艺 更是一份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的时间,我们进行了草鞋的编织。全体同学围坐在一起,认真聆听编制草鞋所需要用到的工具和材料,学习草鞋编织手艺人一点一点把稻草通过缠、绕、拧等手段编出鞋子的模样。时间慢慢流逝,同学们由最初的“门外汉”,逐渐变成掌握技巧的“行家里手”,一只只编好的草鞋“新鲜出炉”。</p> <p class="ql-block"> 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从巷尾的陶艺作坊传来,湿润的陶土气息裹着艾草香,悄然唤醒这座千年古镇。循着这气息,我们踏入了位于古槐树下的"守艺轩"陶艺坊。</p><p class="ql-block"> 推开斑驳的木门,只见几位匠人正俯身在转盘前,手指翻飞间,泥团渐渐幻化成壶、碗、罐等器物。</p><p class="ql-block"> 一块黄泥在我们手中,反复的搓,捏,揉,终于制作成了一件陶艺作品。学习陶瓷艺术增长了我们的见识,开拓了我们的视野,陶冶了我 们的情操。</p> <p class="ql-block"> 乾隆四十三年《石泉县志》记载:"沿河十里,杵声雷动,夜半犹闻油香",真实再现了当时"前店后坊"的繁荣景象。历经战火与时代的洗礼,这些作坊遗迹如同沉默的史官,用斑驳的墙砖记录着传统工匠精神的传承脉络。</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座历经沧桑的作坊小镇,正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未来。政府投资建设的非遗文化体验中心即将落成,数字博物馆让传统文化突破时空限制。当古老技艺与现代科技相遇,当历史遗迹与文旅产业共舞,石泉作坊小镇不仅守护着文明的根脉,更在创新中书写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奇。站在汉江边的观景台上远眺,古镇灯火与江波交相辉映,仿佛在诉说着:真正的传承,从来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奔涌向前的活水。</p> <p class="ql-block"> 美好的时间总是那么快,研学旅行即将结束,但这次活动让我受益匪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