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仲春3月,驱车到朋友介绍的“五八”渡槽游玩,一路都被清新的绿色、初醒的田野迷住了,我们走走停停的拍照,不愿让美景从我们的身边溜走。</p> <p class="ql-block">行驶了3个小时,我们终于见到渡槽了。</p> <p class="ql-block">渡槽,一个久违的奇迹,它专属于我们这代人的记忆。它不仅是架空送水的渠道,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大生产的功臣。它曾是田野上空的彩虹,是粮食生产的命脉,是稻花香里话丰年的诗行。可现在的渡槽,几乎都是断句残篇、苟延残喘的存在,颓败、孤寂。</p> <p class="ql-block">年代久远的渡槽,横卧在春色满园的田野间,似年老的长者,坐在自家门前,眺望远方归来的儿孙。我们走进它,抚摸它依然硬朗结实的骨骼,欣赏它每一个远见卓识的窗口,仰望它坚韧挺立的身姿,咀嚼它泥土气息下的渴望。</p> <p class="ql-block">这座“五八”渡槽,估计建于1958年,所以才冠以其名。来到这里的人,无不为它健硕的身躯赞叹。这些全是用石块垒建的水渠,在50年代,车推肩扛的条件下,其工程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愚公移山的意志,让勤劳勇敢的中国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今天,我们和渡槽合个影,给孤单寂寞的渡槽留下短暂温暖的陪伴,也把前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留在照片中,留在世世代代不要忘本的记忆里。</p> <p class="ql-block">这是广西农村独有的渡槽,它把水源送到缺水的山地,让更多的地方都能种上粮食,充分利用每一亩山地,为广积粮打好基础。</p> <p class="ql-block">这干涸的水塘,塘泥龟裂成花,因没有人工吸水的装备和设施,只有等天降甘霖的无奈。</p> <p class="ql-block">离开渡槽,我一直有一个疑问萦绕于心。上个世纪,农业灌溉有水渠渡槽引水灌溉,现在这些渡槽都废除了,没有河流在身边的田野,农民用什么方式给天地浇水?哪个了解情况的,可以告诉我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