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出差学习就南辕北辙 <p class="ql-block">1974年8月,我所在的六连在团部搞营建,我们班负责木材加工,就是用圆盘锯(当地叫火锯)将原木切割成型。这项工作是全连最繁重的,我们班是连里的业余篮球班,个个人高马大,在班长敖日桑带领下,从卡车上卸下原木,四人一组,用掐钩(一种抬木头的工具)挂上8米、6米、4米的原木,抬到火锯旁。这项工作既要有体力,又要相互配合。一棵原木细的七八百斤,粗的上千斤,最多时全班八个人一起抬,喊着号子一起用力,弯腰、搭钩、挺起、迈步一气呵成,那种精气神真叫棒,就连老伐木工人都叫好!一天下来,大家都累得直不起腰来,可是,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p><p class="ql-block">一天,通信员跑到工地找我,说指导员叫我去,我立即赶到连部。指导员告诉我,团政治处让连队派一名战士到沈阳军区学习,连里决定让我去。并且交代了学习的时间、地点和注意事项。我一听受宠若惊,立即向指导员表示坚决完成任务。</p><p class="ql-block">原来事情是这样:沈阳军区举办“批林批孔学习班”,要求所属部队领导参加,并且指定边防团,一个团首长带队、两名战士理论骨干参加。我是个新兵,刚入伍一年,就有幸去军区,真是喜出望外。我和通信连的战友老杨(71年兵)取得联系,我们俩坐运输排的汽车赶到车站,连夜登上开往齐齐哈尔的火车。</p><p class="ql-block">坐了整整十个小时的火车,我们俩一路上互相介绍连队的情况,交流学习训练的心得,畅享连队的趣闻,丝毫没有感到困倦,早上六点多就到了齐齐哈尔。我们到售票处买好去往哈尔滨的车票,一看时间充裕,就到站前广场去吃饭。我们选了一家馄饨馆,心想当兵一年多,这回犒劳犒劳自己。进去一看,人还不少,找了个位置坐下,服务员很热情,我们俩商量就吃馄饨吧。服务员问:“要多少?”我想,坐了一宿火车,两个大小伙子,怎么也得吃个半斤八两,就拿出一斤二两粮票,二元钱(馄饨一两0.16元)交给服务员。服务员惊讶得说:“一斤二两?”我们俩肯定的点头。等了一会,服务员端着托盘送到我们面前,盘里放着四碗馄饨,香味扑鼻,让我们垂涎欲滴,迫不及待地吃起来。服务员随即又送来了四碗馄饨,我们大口吃着馄饨,大口喝着汤,真香啊!八碗馄饨也就是十多分钟都见底了。就在这时,服务员又送来四碗馄饨。我们一愣,怎么还有?服务员告诉我们,馄饨一碗一两,一共12碗。12个大碗摆满了桌面,服务员和顾客都吃惊的看着我们。我们俩也不含糊,剩下的四碗把馄饨都吃了,汤留下了。这种风卷残云的吃法,把老百姓看得目瞪口呆。</p> <p class="ql-block">我们吃饱喝足,又坐上火车。到了哈尔滨,顾不上去看高耸的楼房、繁华的街道,乘上有轨电车直奔黑龙江省军区,来到军工大院21号楼(省军区招待所),找到接待处,拿出介绍信说明情况。接待处的同志告诉我们,带队的张秉君副团长和参会人员已经坐火车走了,并且留下话,让我们俩返回团部。看来我们是来晚了,错过了报到时间。我跟老杨说,咱们连夜往这里赶,没有耽搁时间,要怪只能怪路远、火车慢。咱们不能回去,学习机会难得,既然出来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咱们还是去军区学习班,老杨也赞成。我们义无反顾地赶到哈尔滨火车站,买票上车。又坐了九个小时的火车,在锦县(现在葫芦岛市)下了车。在出站口问检票员,龙王庙怎么走。检票员说这里没有龙王庙。我们一听急了,怎么会没有,出发时,指导员告诉的地址就是锦县龙王庙啊!我们找到车站主任,说明情况,主任很热情,让我们往部队打电话,这里确实没有龙王庙。我们用铁路专线给团值班室打电话,问清楚了。原来地址错了,不是锦县龙王庙,是金县(现在大连的金州)龙王庙。主任笑着说,“你们坐错车了,你们路过沈阳时就应该往大连方向走,你们走叉道了。”我们一听,傻了!怎么办?主任说,“没事,我把你们的车票改签一下,往回坐车,到沈阳再买票往大连方向走,到金县下车就到了。”我们谢过主任,坐上了开往沈阳的火车。这样一折腾,又坐了一宿火车,早上到了金县,火车站有人举着牌“军区学习班接站车,”我们历经三天两晚总算到了军区学习班。</p> <p class="ql-block">这次沈阳军区“批林批孔学习班”是在金县龙王庙的沈阳军区步兵学校(后来叫大连陆军学院)举办的,我们俩南辕北辙跑到锦县去了。在学习班报名处,张秉君副团长接到电话赶来,见到我们就问,“不是让你们返回团里吗?”我们俩面面相觑,不知道怎么回答。张副团长接着说:“啊!他们没有告诉你们吧。也好,来了就好好学习。”我们俩立正敬礼,齐声说“保证完成任务!”就这样我们和好多好多军、师、团首长,甚至更大的领导一起度过了为期七天的学习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