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0日游览国家5A景区徽派建筑群潜口民宅“观故宫去北京看民宅到潜口”(美篇第520篇)。

大明

<p class="ql-block">安徽省徽派建筑群潜口民宅,又名紫霞山庄,坐落于安徽省徽州区潜口镇紫霞峰南麓。潜口民宅是徽州明代传统民居的徽派建筑群。1988年1月13日,潜口民宅徽派建筑群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11月,潜口民宅建筑群获得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p> <p class="ql-block">在一个小山峦上展示出各类不同古民居风貌,颇具匠心,潜口民宅从建筑类型划分有洞社、宅第、小桥、路亭、牌坊。在时间跨度上,从明弘治八年延续到明中晚期。清初名流黄宗羲、施闰章、梅庚、靳治荆等均涉足此地,并有题记于此。</p> <p class="ql-block">1982年5月,国家文物局批准建立“明代民居建筑群”,并列入全国文物保护计划。按照“原拆原建、集中保护”的原则,将散落于歙县境内民间且不宜就地保护的明清古建筑进行集中保护,明清建筑民居群于1990年和2007年建成并对外开放,建成潜口民宅一座古建筑专题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潜口民宅山庄门厅为3开间门廊,高檐如盖,8根梭往拔地而起。黄山潜口民居的清园,将分散在徽州各地的清代古民居搬迁保护起来。全是重拆重建的古建筑,却有原汁原味的古村感觉。潜口民宅,历史悠久的古民居建筑,谱写着古徽州灿烂的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潜口民宅所处区域在清代是汪沅家别业,称为“水香园”。咸丰年间,水香园毁于兵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物保护部门决定在此设立徽州民居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建筑价值”潜口民宅是徽州明代民居的缩影。在一个小山峦上展示出各类不同古民居风貌,颇具匠心,潜口民宅很注意它的代表性。</p> <p class="ql-block">从建筑类型看,既有洞社、宅第,也有小桥、路亭、牌坊。在时间跨度上,从明弘治八年延续到明中晚期。从宅主看,有商人的是捐建的"善化亭",老人议事娱乐的"乐善堂",大家旺族的众厅。</p> <p class="ql-block">建于康熙年间的义仁堂是典型的祠堂建筑,为家族进行祭祀等活动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畊礼堂”的建筑在清园的入口附近,为畊礼堂,原建造于清代咸丰年间。畊礼堂是这里的清代古民居中建筑面积最大的一座,地上共有两层,两层各辟有16个房间。建筑大门两侧为清水八字墙,采用清水大方砖斜铺成菱形图案,装饰面砖存在黑白相间的波纹,富有艺术美感。</p> <p class="ql-block">畊礼堂内部雕刻有木雕,图案多为蝙蝠和喜鹊。住宅的原主人为清代官宦人家,这些雕饰反映了当时的古人对平安幸福和升官发财的期盼。</p> <p class="ql-block">诚仁堂为三进两层砖木结构建筑,是清代中后期富商金氏兄弟所建,故又称为金家大屋。房屋大门为石库门,具有防火、防潮等功效。宅第以大门为中轴线,左右对称,两侧山墙为高低跌宕的马头墙,是典型的徽派建筑。</p> <p class="ql-block">谷懿堂原坐落在歙县大阜村,由门屋、大厅和居室组合而成。大门居中,上设砖雕门罩,进门可见披水门廊,左右为一步架挑廊。建筑的斜撑、挑木、雀替、窗扇及栏杆等结构雕刻精美,屋面满铺望砖,是清中叶徽派民居的代表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谷懿堂附近的万盛记,是清代古店堂建筑,原位于西溪南古村落。该建筑为前店后宅的结构,前进院是三间带两厢的店堂,后进院为两个单幢三间带楼廊的四合屋,两者被一面高大的门墙所隔开。</p> <p class="ql-block">万盛记内景</p> <p class="ql-block">该建筑为前店后宅的结构,前进院是三间带两厢的店堂,后进院为两个单幢三间带楼廊的四合屋,两者被一面高大的门墙所隔开。</p> <p class="ql-block">再次,潜口民宅有统一的艺术风格。移人的建筑,大都取自潜口村,布局上又参照了徽州古村落的固有特点,内部陈设以明代家具和其他生活用品,展现了徽州古村落的历史文化风貌。</p> <p class="ql-block">这里,可以见到明宅起居方便,简易而富有实用价值的营造法,从天井设水池去体验聚水如聚财的哲理。</p> <p class="ql-block">古戏台亦为清代建筑,原坐落于歙县显村,后来迁移至此异地保护。戏台是洪氏家族所建,分上、下两层。下层是家族在节日或重大事件发生后聘请戏班演戏时,供戏班住人和置放道具、行头的仓库,戏台从东面墙体开有一道门,方便进出行走。二楼可通过楼梯进入,是表演用的戏台,其前半部分是表演区,后半部分是后台。戏台原位于宗族祠堂前,面朝享堂,古人认为这样设计可以达到今人与祖宗同乐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谷仓建筑用于仓储和收租等目的。</p> <p class="ql-block">汪顺昌宅则是私塾先生的住宅,建于道光年间。</p> <p class="ql-block">汪顺昌宅内景。</p> <p class="ql-block">清园参观完毕后,可出门前往明园参观,明园有独立的入口。</p> <p class="ql-block">进入明园,首先可以看到荫秀桥。<span style="font-size:18px;">“荫秀桥”建于明嘉靖年,为单孔拱桥,它由当地尼姑出资所建,桥的一头是尼姑庵,另一头是鸡犬相闻的村庄,“荫秀桥”三字,一半为阳刻,一半为阴刻,桥中央成了佛界与人间的分界线,故又叫“阴阳桥”,十分有趣的是该桥两旁护栏砌筑却是罗汉板。岁月悠悠,小桥依然,“师太不知何处去,罗汉依旧笑春风”。</span>过桥登山,可见善化亭和方氏宗祠坊。</p> <p class="ql-block">“方氏宗祠坊”走过“荫秀桥”,便是“石牌坊”,宗祠坊也是建于嘉靖年间,为白麻石雕琢砌筑,通体遍饰高浮雕,上枋和额枋的图案均镂空。该牌坊很是独特,龙凤榜上没有题字,而是雕刻有一个右手拿笔的鬼。鬼的右上方可明显看见一方斗,鬼加斗谓之“魁”。牌坊反面雕刻有月宫桂树图案,上枋雕刻有大鹏展翅图案,下额枋雕刻有双狮争球之图。这些图案有蟾宫折桂、鹏程万里等含义,立牌坊者应当是希望后代入仕为官,从而光宗耀祖。</p> <p class="ql-block">“善化亭”建于明嘉靖辛亥年(公元1551年),善化亭也建于,是供路人歇脚休息之用,原坐落于许村充岭石道旁。亭为方形,石柱瓦顶,有飞檐翘角。进入内部望向顶部可见一对联:“阴德无根方寸地中种出,阳春有脚九重天上行来”。“善化亭”迂回登山,即有一亭,名曰“善化亭”,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亭名“善化”,乃取旧时“善化贤良释化愚”之意。</p> <p class="ql-block">亭为方形,四柱居空,飞檐翘角,造型美观,亭顶梁横木上刻有对联:“阴德无根方寸地中种出,阳春有脚九重天上行来”,意在劝人诚心行善方可积德。此亭还有一对联:“走不完的前程,停一停,从容步出,急不来的心事,想一想,暂且丢开”,寓意十分深刻。继续沿路前行,参观其余建筑,可以看见乐善堂。</p> <p class="ql-block">“乐善堂”又称“耄耋厅”,2进3间砖木结构堂建筑,建于明代中期,是旧时祭祖和供老人娱乐和议事的场所,既有厅堂建筑的庄严感,又有家族融和聚合时所要求的条件。</p> <p class="ql-block">该堂为一式平房建筑,通面阔12.57米,进深19.5米,高7.6米。抬梁式木结构,青砖小瓦,马头墙,厅内木构架用材宏大,梭柱、月梁断面较大,覆盆式柱础,明间缝采用减柱造,金柱与金柱之间之间置5架梁,以扩大厅堂空间,瓜柱下有莲瓣平盘斗,檐柱与金柱之间用月梁,梁上设驼峰,瓜柱承单步梁,梁外端雕饰云纹图案。大方砖铺地,小厅水池。</p> <p class="ql-block">曹门厅是潜口汪氏后裔的支祠,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建筑九开间的门厅一字展开,八根梭柱整齐划列。入门有回廊,与明堂正厅连接。如今建筑的正厅已经损毁不存。通面阔19.75米,进深12.5米,平面呈凹形,中间为天井水池。阑额上加用补间铺作,以栌斗出双抄五铺作,一跳头并出45度斜拱承檐槽,以代令拱。拱头卷杀分瓣苍劲有力。</p> <p class="ql-block">“方观田宅”属明中叶普通农民住宅,一进三间楼房,砖木结构,小青瓦、马头墙、型制和木构架均是明代建筑风格。隔断和楼厅天井栏板均采用宋、元护缝制装修,“一板一(木次)”。上下枋之间,用芦苇墙隔断。楼板出跳约一尺,楼层八角檐柱置斗拱挑檐枋。檐柱之间置简易坐凳。尤其是屋柱与柱础之间加一个木木质,具有防潮、防腐、防震功能。该宅结构紧凑,装饰简朴无华,属于当地明代普通农民住宅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方文泰宅”是建于明代中后期的砖木结构住宅,为三开间两进,上下对廊结构。这个就是富商的住宅了。方文泰宅雕饰精美,是徽雕技艺的绝佳体现。</p> <p class="ql-block">“方文泰宅”为明代中后期砖木结构民居,原坐落在潜口乡绅沙村。口字形四合院,2进3间楼房。通面阔9.33米,进深15.9米,高8.8米。楼下前进明间为门厅,两旁是厢房,后进明间为客厅,次间为卧室。两进之间为狭长天井,两侧为廊屋,右廊内设楼梯。</p> <p class="ql-block">楼上明间设祀祖座,楼梯口安装盖板。该房内装修比较讲究,窗外栏杆两旁望柱头雕有莲瓣,栏身上部有雕刻极佳的云拱3个,下部四周嵌有雕镂精巧的镂空花板,中央用镂空方格,楼面弧栏杆是该 宅最突出部分,在明间缝檐柱之间置有座板,栏杆身向外弯曲,超出檐柱外侧,形状略似靠背,人称飞来椅或美人靠。</p> <p class="ql-block">楼上栏杆下部裙板全部用框格式壹门装饰,雕 工精美。弧形栏杆的处理方式,与宁波“天一阁”所藏明鲁班正式图残本中所绘栏目剧杆相类似,足以证明方文泰宅的营造方式是明代江南所通告的做法。</p> <p class="ql-block">柱础形状特别,底部为正文形,上部为八角形,再收为圆形,线条手法简练,形体优美。楼板之上铺楼面砖,房间四壁皮门装修。楼上房间除有望砖外,尚装有天花板。楼厅全部油漆,属当时上等富有人家住宅。</p> <p class="ql-block">“吴建华宅”为明代中期民居,与司谏第毗邻,是汪善后代的住宅,近代卖给吴姓为业。该房初建时为3层楼房,明清间汪姓后人改为2层。该宅为砖木结构楼房,小青瓦,马头墙。面阔3间10.1米,进深10.22米,通高8米。楼层虽有改动,但底层的梭柱、月梁、斗拱,芦苇墙、裙板及壁装修等,仍保留典型徽州明代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正屋前面天井四周檐口装有砖制水枧槽、陶瓷落水管。由于受当时其它房屋前后左右不同条件的限制,该宅后排柱架和墙休呈斜形,不成直角,大门不在正面,而开在右廊,左廊设楼梯。</p> <p class="ql-block">“司谏第”为明中叶早期砖木结构厅堂,是徽派建筑明代遗构中较早的建筑之一。系明永乐初进士、吏科给事汪善的五位孙子为祭祖所建之家祠。明弘治十二年《奉政大夫汪公祠堂记》记述了司谏第建造的缘由与年代,“此非汪氏通族之祠也。一家之祠也。”现享堂中仍有永乐四年明成祖敕谕匾额一方,上有“特命尔荣归故乡,以成德业,副朕所期”等文字,对汪善颇有褒勉之词。</p> <p class="ql-block">建筑为二进明厅式,中间天井设池,四周环绕有石栏,中架单孔石拱小桥。该建筑面阔3间12.32米,进深18.26米。木构架用材宏大,梭柱、月梁、荷花墩、叉手、单步果和斗拱都有精美的雕刻。尤其枫拱宛如流云飞卷,显示出有代营建风尚。</p> <p class="ql-block">上昂铺作在江南明代大木作中为罕见,是研究宁波元以后斗拱演化的形贵实物。</p> <p class="ql-block">“苏雪痕宅”系明代中期砖木结构民居,原坐落在歙县郑村。此宅始为郑姓所有,清未太平苏姓适来郑村买下此宅,开“苏德和烟店”,建国后为苏雪痕居住。</p> <p class="ql-block">梁身有稍带曲线,为一般居民典型式样,檐口与栏杆的做法独特,出檐部分是由直立在弧木栏杆上的八角柱所承托,外檐斗拱插在八角柱上。这种做法与“天一阁”所藏明鲁班正式图木所载楼阁正式图完全相符。该宅平面凹字形,三合院,面阔3间,里外两进,有楼。通面阔10.86米周日深13.3米,高7.7米。正层前面为天井,左右为廊屋,左窄右宽,楼梯设在左廊内。</p> <p class="ql-block">楼上、楼下高差明显,楼下高2.4米,楼上高4.7米。楼下明间为客厅,次间为住房,楼上明间设有香火座,次间为卧室。楼面梁上栉栅断面为方形,间隔0.3米。楼层隔音用芦苇墙,开井设飞来椅。梁架皆穿斗式,用断面狭长的木材斧斫成略带弓月形,穿插于柱子之间,表面虽素净无华,但剖面如琴形。</p> <p class="ql-block">该宅平面凹字形,三合院,面阔3间,里外两进,有楼。通面阔10.86米周日深13.3米,高7.7米。正层前面为天井,左右为廊屋,左窄右宽,楼梯设在左廊内。</p> <p class="ql-block">梁身有稍带曲线,为一般居民典型式样,檐口与栏杆的做法独特,出檐部分是由直立在弧木栏杆上的八角柱所承托,外檐斗拱插在八角柱上。这种做法与“天一阁”所藏明鲁班正式图木所载楼阁正式图完全相符。</p> <p class="ql-block">“罗小明宅”明嘉靖年间砖木结构三层楼房,通面五开间,属五间二阁厢类型。大门不开在正面,而开在东边厢房内,底层五间,利用三间采取“抬梁式”结构作为厅堂,目的是增大了“会客”的场所,两梢间装修为住房。“罗小明宅”为明中后期砖木结构建筑,原位于呈坎中街。罗小明宅共有三层,这是其在明代徽州民居中不多见的独特之处。</p> <p class="ql-block">二楼、三楼均为三开间,楼上与底层的柱网不对齐,三楼正厅设祀祖座,其余辟为卧室。底层的丁字拱改变了常规做法,雕琢成一只倒挂的鲤鱼,鲤鱼嘴里喷出浪花,整个雕刻构件全部镂空,工艺精湛。</p> <p class="ql-block">“胡永基宅”是原浙江桐庐知县的住宅。</p> <p class="ql-block">潜口民宅汇集了徽州散落在各个古村落中的民居建筑,这些建筑造型、功能各异,完整展现了明清徽州建筑风貌和古人的生活场景,是了解徽文化的重要途径。</p> <p class="ql-block">“文化价值”潜口民宅,这里汇集明清两代徽州具代表性,经典的徽州民宅。既有富丽豪华的宏楼绮院,也有幽静典雅的凉亭草舍。</p> <p class="ql-block">其次其明园中亭、台、楼、阁、厅及内部陈设齐全,单体建筑依山就势,布局形成村落,再现了明代山庄风貌。</p> <p class="ql-block">它以馆藏实物展示,民间工艺展示,民俗表演为主体,活化了明清徽州社会的生活图景。</p> <p class="ql-block">潜口民宅已从单体的古建筑保护发展到以人类活动为支撑的文化生态保护,并在保护过程中不断挖掘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出徽州特有的“七绝”(剪纸撕字、徽派雕刻、茶艺制作、徽墨制作、竹编工艺)等,在古徽州文化旅游区建设中正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且潜口民宅作为徽州古建筑的典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建筑历史及建筑技术、建筑设计和建筑艺术的珍贵实例。</p> <p class="ql-block">在徽州古村落三绝中,民居是最多的一类。在星罗棋布的古村落中,一座座历史悠久的古民居建筑,谱写着古城徽州灿烂的历史文化。坐落于潜口紫霞山南麓的潜口民宅,正是徽州古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潜口民宅建筑种类繁多,包含祠社、宅第、路亭、小桥、牌坊等多种建筑形式,雕饰精美,营造手法多样,是了解明清徽派建筑和古人生活方式的一扇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建设沿革”潜口民宅原为清代曾为汪沅家别业,名“水香园”,咸丰年间毁于兵火。明弘治八年(1495年),建司谏第。明嘉靖辛亥年(1551年),始建善化亭,善化亭原坐落于歙县许村杨充岭石道旁。明嘉靖申寅年(1554年),荫秀桥,荫秀桥原坐落于潜口镇唐贝村口。明嘉靖年间(1552~1566年),郑绮所建方氏宗祠坊。1982年5月,国家文物局批准建立“明代民居建筑群”,并列入全国文物保护计划。</p> <p class="ql-block">“建筑格局”潜口民宅建筑群占地约70 余亩,地形高差25 米。拆迁集中保护了民居、祠堂、牌坊、路亭、石桥等不同类型的明代建筑十三幢、清代建筑十一幢。按照徽州明、清时期山庄形式总体布局。每幢建筑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中间铺筑石板路,房前屋后铺有石板,周围栽植传统花卉、树木加以点缀。</p> <p class="ql-block">歙县潜口民宅,一座明清时期皖南地区代表的独特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漫步于潜口古宅,仿佛踏入了时光的缝隙,明清的风韵在眼前缓缓铺开。这里没有喧嚣,只有岁月沉淀下的宁静与厚重。</p> <p class="ql-block">古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白墙黛瓦,马头墙高耸,勾勒出徽派建筑的独特轮廓。每栋宅子都像是一个静默的故事讲述者,砖雕、木雕、石雕精美绝伦,细节之处尽显匠心回。方文泰宅的雕饰华丽,诉说着往昔的奢华;司谏第则以古朴的砖木结构,彰显着历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这里不仅是建筑的博物馆,更是文化的缩影。官宅、民宅、富商寓居融合,展现了古徽州“官、贾、儒”三位一体的社会风貌I。室内悬挂的书画、牌匾、楹联,更是徽州文化与建筑完美结合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潜口古宅,是历史与艺术的交汇点,每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岁月的温度,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潜口民宅博物馆“小视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