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巫山县的大溪镇,镇西有一条溪河,注入长江。因其水色如黛,名曰黛溪。黛溪汛期时水势浩浩,因而又名大溪。<br> <p class="ql-block"> </p> 在长江三峡的入口处,巫山的云雾总是格外缠绵。江水在这里打了个转,冲刷出一片平缓的台地——几千年前,一群远古先民就在这里停下了脚步,用陶罐盛水,用石斧伐木,用鱼骨占卜,把生活的印记深深埋进泥土里。<br>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5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就在长江瞿塘峡南岸大宁河宽谷岸旁的大溪,发现了这群远古先民人类活动的秘密,即公元前约4400~3300年的人类活动遗址,距今7000——5000年原始社会后期母系氏族公社新石器时代 ,经考古学家正式命名为“大溪文化”。</p> 大溪文化因重庆市巫山县大溪遗址而得名。其分布东起鄂中南,西至川东,南抵洞庭湖北岸,北达汉水中游沿岸,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西段的两岸地区,是分布于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 这里的泥土里藏着太多故事。红褐色的陶罐碎片,有的还留着模糊的指痕——是哪个先民在捏制它时,不小心留下的?他们用这些陶器盛水、煮食,或许还用来祭祀。那些简单的绳纹、人字纹,像是某种古老的密码,记录着他们的生活。 红陶球 考古学家发现,大溪产生了在当时堪称先进的古代文明。<br><br> 这里多泥质陶,细泥陶、加砂陶比较少,还有少量的夹炭 陶,这里以红陶为主,少量灰陶、黑陶。器型有杯、盘、碗、盆、钵、罐、翁、豆、壶、瓶、釜、鼎、簋、支座等。 有少量彩陶、彩绘陶,纹样简单。<br><br> 我们知道,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人们把粘土加水混和后,制成各种器物,干燥后经火焙烧,产生质的变化,形成陶器。<br><br> 陶器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端。 玉佩 人面形玉佩 骨针 大溪发掘的出土文物相当丰富,陶器、石器都颇有特点,骨器很多,且保存完整,还有玉器。大溪文化层中发现有很厚的鱼骨堆积,说明捕渔在当时的三峡地区已成为主要的生产活动。 大溪的先民面对密林、面对洪水猛兽,劳作生息,制陶捕鱼,射山伐猎,刀耕火种,繁衍生息,使这深邃的空谷不仅有猿鸣和虎啸,还不时回响起人马的欢叫,燃起袅袅炊烟。 几千年前,这里的人已经懂得种稻。他们用磨光的石斧砍伐林木,用骨针缝制兽皮,在江边捕鱼,在台地上耕作。江水涨落,他们跟着季节迁徙,但始终没有离开这片土地。<br> 最让人惊奇的,是那些墓葬。死去的先民,并不像后世那样平躺,而是双腿蜷曲,像是睡在母亲的子宫里。他们为何选择这样的姿势?是回归大地的隐喻,还是某种信仰的仪式?有的墓里还放着鱼骨,仿佛死亡并非终结,而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 在文明史上,这个时期的文化称为“彩陶文化”,如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长江流域的屈家岭文化、东南沿海的河姆渡文化、青莲岗文化,中原的大汶口文化,以及新石器晚期的山东龙山文化、甘肃齐家文化和浙江良渚文化。 大溪文化同湖北的屈家岭文化,江苏的青莲岗文化及浙江的河姆渡文化等都为已发现的重要的长江流域古文化。 大溪遗址上,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早已化作泥土的一部分,只有陶片、玉璜和鱼骨还在博物馆里静静诉说。但当你蹲下身,触摸这片温热的土地时,或许能听见长江的风送来远古的低语——他们从未真正离开,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在江水的记忆里。 如果以这样的目光来看这样的巫山大溪,它便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考古名词,而是一段带着泥土气息、烟火温度的远古生活。它告诉我们:文明的源头,从来都是如此生动而温暖。<br> 如今,巫山大溪依托特色农业产业和自然风光、文化遗址,开启乡村旅游, 吸引了大批市内外游客。乡村旅游遇见史前文明,探索文旅共生之路。 农人在遗址缓冲区种植传统稻作,游客可以体验收割,再用仿制陶器蒸一锅"新石器时代风味"的米饭。当地手艺人用遗址出土的绳纹陶器为灵感,烧制文创茶具,让远古纹样走进现代茶桌。 这里没有冰冷的玻璃展柜,文明以最鲜活的方式生长在炊烟里——当游客带走的不只是照片,还有对远古先民智慧的敬畏,乡村旅游便真正成了文明的传声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