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拼图一一课堂汇总古代文化知识 之 国号 谥号 庙号 年号(一)国号

云文随记

<p class="ql-block">  风靡一时的历史剧《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及《汉武大帝》 我们都很熟悉,提及历史上的“文景之治”(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为第一个治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也有所耳闻,但若论起“康熙”“贞观”“汉武帝”及“大明”诸称呼究竟有何不同,我一直不很清楚,料想和我一样迷惑的应该不少,4月9日的课堂上李老师带我们开始学习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国号、谥号、庙号、年号。</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国号</b></p><p class="ql-block"> 国号是一个朝代或政权的正式名称,通常由开国君主或政权创立者确定。即朝代名,例如,汉朝的国号为“汉”,明朝国号为“明”。下面是建国前不同时期不同朝代之国号及来历。</p><p class="ql-block"> 毋庸置疑,我们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大约四五千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一带的部落联盟就已经具有了国家雏形,我们经常说的“三皇五帝”应该就是那个年代。当然在此之前,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我们也有自己的创世神,那就是家喻户晓的盘古开天和女娲造人。传说最早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将清浊二气上下撑开,清者上升为天,重者下飘为地,盘古最终因疲惫而倒,声与气以及身体各部分化为世间万物;女娲团泥捏人,藤条蘸泥甩泥点化为人,而且分男人和女人以繁行后代,因此也被称为“神媒”,后炼五色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补天,剩余一块成为通灵宝玉,被贾宝玉含在口中出生。因此红楼梦也称为《石头记》。</p><p class="ql-block"> 要说三皇,神话色彩较浓,亦神亦人,或者是一群人的代表,也有“五氏”一说,多与“三皇”重叠,亦为补充。“五氏”之首为有巢氏,最初,人类穴居野处,常受野兽侵害,有巢氏教民众构木为巢,以避野兽,从此人民才由穴居到巢居,从而大大改善了居住环境,因此有巢氏被誉为华夏人类第一始祖;(二)天皇”燧人氏,钻木取火,使人们脱离了茹毛饮血,可以吃熟食,加强了营养,延长了寿命;(三)“地皇”神农氏(炎帝),遍尝百草,设立集市,让人们物物交换,是最早的商品,还以药治病,传说因误食断肠草而致命,我们所说的神话传说,“精卫填海”,精卫是其女儿;(四)“人皇”伏羲氏,教人结绳,用来捕鱼猎兽,还教人们驯养野兽成家畜,尝百药而制九针,是今医药学和针灸学之始祖,伏義还制作了八卦,由三组阴阳符号组成,由此演绎成六十四卦《易经》,孔子晚年非常喜欢《易经》,研读过程中,多次翻阅,导致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多次断裂,不得不更换新的绳子,这就是成语“韦编三绝”的来历;另一个即为女娲氏。</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与我们拥有文字密不可分,历史上有“苍颉造字”,(至少苍颉为牵头的总承人)世界文明史上没有文字的都灭亡了,如辽的契丹族,汉字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到现在,被世界公认为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三皇”亦人亦神,那“五帝”则为部落联盟的首领,通常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和虞舜,黄帝我们都很熟悉,我们是炎黄子孙。历史上的皇帝和炎帝曾发生过战争,后炎帝归附黄帝,共创华夏文明;颛顼有说为黄帝孙子,高阳氏,传说曾与共工争夺帝位,共工战败,怒触不周山;帝喾年轻时曾辅佐叔叔颛顼理政,并建立节气;尧舜禹就耳熟能详了,山西很有幸成为尧舜的主要活动区域,之前曾去临汾的尧庙参观过。尧舜禹实行的是禅让制,尧在传位于舜前,不仅对舜进行了考察,还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舜,这就是著名的“二女事一夫”,舜死后,娥皇女英,在湘江一带抚竹痛苦,泪洒在竹子上形成斑点,称为“湘妃竹”或者是“斑竹”,后二人跳入湘江。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夏:</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五帝之后大禹因治水有功,受到人们朝拜,舜传位于禹,禹本打算传位于伯益,但最终被儿子后启夺下帝位,“国天下”被“家天下”取代,中国自此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夏朝(公元前2100年一一前1600年)通常被认为是第一个王朝,可能以氏族名为国号,但关于夏至今未发现有考古和文字记载,仅在《史记》和《断代史》有记录。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商:</span> 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前1600一一前1046),因其祖先在尧舜时期获封商地,逐步形成商族,故为商。</p><p class="ql-block"> 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商朝始发现有文字记载。一代大师王国维对甲骨文进行了详尽深入的研究,从甲骨卜辞所刻的200多个地名中,找到了包括“亳”在内的“雍”“曹”“杞”等8处地名,考证了王亥、王恒、上甲等商代先公先王,证明与《史记.殷本纪》的记载大体相同。甲骨文现在大家都略知一二,记得当年历史书上的定义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说起甲骨文的发现,还有一段传奇故事,1899年秋,时任清朝最高学府国子监祭酒(相当于校长)的王懿荣由于患了疟疾,就让人从中药店买回了一服中药,有一味药叫“龙骨”,不经意间王懿荣在这味药上发现了一些特殊的符号,类似文字,这不由得激发了王懿荣的好奇心,王懿荣本身就是清朝晚期优秀的学者,也是一位考古家,猛然意识到这是非常珍贵的文物,于是他就将药店中所有带有刻痕的龙骨都买了回来,发现多是牛肩胛骨和王八盖子,不是龙骨,后来,又找到卖货人及产地一一河南安阳小屯村,由此开启了探索、发掘、收藏、研究甲骨文的大门。所以说商是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国号,商朝来自地名河南商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周:</span>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和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小说《封神演义》神话和史实的结合,纣王荒淫无道,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会盟于河南孟津,后率戎车三百、虎贲三千,甲士四万五千与商朝十七万军队大战于牧野(今河南汲县)。纣王拼凑的奴隶阵前倒戈,周军大胜,攻破朝歌,商纣王鹿台自焚。商朝亡,因为周部族后居于周原一带,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朝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秦:</span>秦朝(前221年—前207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前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相比其他诸侯国,秦获周封号最晚,直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有功,被封为诸侯,自此,秦正式由周附庸国成为周朝的诸侯国,并在之后打败犬戎,获封关中一带,后一步步强大,到秦王政时,韩国恐惧,派一名叫郑国的水工进入秦充当间谍,说秦修渠,以耗秦物力财力,郑身份暴露后,秦继续用其修渠,经过十多年努力,郑国渠完工。适得其反,郑国渠不仅壮大了秦的财力,也方便了奏的出征,秦灭六国后,建立秦朝,国号来自于地名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汉:</span>汉朝(前202年-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两个时期。秦亡后,项羽大封诸侯,刘邦被封为汉王,拥汉中之地,后张良找项伯说情,据有巴、蜀、汉中之地,上任时烧毁栈道,打消项羽怀疑,待羽翼渐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经过四年楚汉战争,垓下一战大捷,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建国,认为“汉”祥,便以“汉”为国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三国时期:</span>三国(220年-280年)主要有曹魏、蜀汉及孙吴三个政权。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汉献帝禅让,曹操之前因发家邺城属魏郡自请封为魏公和魏王,而立国号为魏,史称曹魏;汉宗室刘备翌年建立的政权仍以汉为国号,史称蜀汉(221一263),东吴(229一280)孙权称帝,因地域吴越故地受封“吴侯”“吴王”,国号为吴。魏勉勉强强传6帝,以相似的历史禅让于司马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晋</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魏蜀吴三家归晋。晋分为西晋(265年-316年)与东晋(317年-420年),因司马氏封地为晋的大部分受封为“晋公”“晋王”,故国号为晋。西晋末期到东晋,北方有五胡十六国与东晋并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南北朝:</span>南北朝(420年—589年),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南朝</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420年—589年)包含宋、齐、梁、陈等四朝,国号多来自于籍贯封号,有必要一提的是陈国国号和姓氏一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北朝</span>(386年 —581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北魏最初的国号为“代”,源于拓跋珪对父祖基业的继承。不久拓跋珪就将国号改成了“魏”。因魏与“巍”同音,是“大国”名;北齐的国号来自于籍贯,高氏家族出生于渤海郡,古齐之地也;北周的国号来自于周王朝,是托古怀旧。</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隋:</span>(581年一618年)国号来自于前朝封号,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的“随国公”,因认为“随”的“走之旁”不吉利,怕王朝流走短命改“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唐:</span>(618年一907年),和隋一样,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是西魏的唐国公,又李渊起兵太原,叔虞唐尧之地,发祥之地国号为“唐”。</p><p class="ql-block">李唐王朝之后的<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五代十国(</span>907年一979年)又是一个大乱世。五代:后<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梁</span>朱温被任命为汴州刺史,汴州又称汴梁,朱温封号就是梁王,然后称帝,建立梁国;后<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唐</span>李存勖,自祖父起,就是李唐王朝的国姓爷,称帝后,忠唐定国号为“唐”;后<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晋</span>石敬瑭,造反前为河东节度使,河东就是山西,于是以“晋”为国号;后<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汉</span>刘知远,也是河东节度使,太原人,但“晋”这个国号已经被石敬瑭用了,就认了刘邦做祖宗,定国号为“汉”;后<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周</span>郭威,在起兵前为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兼枢密使,不想用“魏”,自称姬周后裔,虢叔之后,定国号为“周”。</p><p class="ql-block">十国国号有的来源于所处的位置,有的是承接前朝。</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宋:</span>宋分为北宋(960~1127) 和南宋(1127~1279) ,宋太祖赵匡胤,在称帝前曾担任过宋州节度使,于是定国号为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辽:</span>辽国建立之初以族名为号,称契丹国,南下灭亡了后晋,以中原皇帝的礼仪在开封举行登基大典,因辽河一带为发迹地,国号为“大辽”。(辽也有“铁”的意思。</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金</span>:金人认为只有金才是永远不变,永远不坏的,于是以“金”为国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西夏:</span>西夏的国号,来自于夏州这个地名,唐朝末年,党项族人因平定黄巢有功获赐李姓,夏国公,拜夏州节度使。到宋仁宗时期,党项人与北宋彻底决裂,李元昊称帝自立,定国号为“夏”。和辽国一样,西夏也有自己党项族的国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元:</span>元朝(1271—1368年),铁木真于1206年建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来自《易经》中的“大哉乾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明:</span>明朝(1368年―1644年),国号“大明”,有好几种说法,有说来自于明教的,有说来自于“小明王”韩林儿,也有可能也来自于《易经》。所谓“大哉乾元,……大明终始。”大元之后,自然就是大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清:</span>清朝(1616年或1644年一1911年),“大清”这个国号是其满文国号Daicing的音译,本意为“战士”。清朝以弓马夺取天下,用大清这个国号,有宣扬国威的意味。汉文音译时选用“大清”这两个字,有五行相克一说,大明为火德,水克火,所以大清要用带三点水的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中华民国(</span>1912年一1949年),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定国号为“中华民国”。之前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纲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民而设,由民而治。</p>